東南沿海丘陵

東南沿海丘陵是中國東南部具有亞熱帶山地丘陵景觀和濱海景觀特色的自然地理單元。包括錢塘江至廣東惠東、河源一線以東的中國東南沿海。

東南沿海丘陵

正文

中國東南部具有亞熱帶山地丘陵景觀和濱海景觀特色的自然地理單元。本區包括錢塘江至廣東惠東、河源一線以東的中國東南沿海。東南瀕東海與南海,西北以九連山、雲開大山與皖南丘陵、江南丘陵和南嶺山地為界、包括福建省全部和浙、粵兩省的部分地區。區內峰巒逶迤,河流縱橫,海岸曲折,島嶼棋布,四季常青。
地質與地貌 本區在大地構造上,主屬東南沿海褶皺系,屬華力西褶皺帶,以上升剝蝕為主,燕山運動奠定了本區地貌基本格局。有大規模斷裂活動,形成了一系列北東向或北北東向山脈;白堊紀晚期斷裂活動形成許多山間斷陷盆地,喜馬拉雅運動和第四紀新構造運動在本區表現為大面積隆起的同時,伴有強烈的差異性斷塊活動,從而形成各級夷平面和階地的不均勻分布。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丘陵山地面積大,約占全區總面積的85%。較大平原有潮汕平原、漳州平原、泉州平原等。山脈受構造控制,多呈北北東向平行排列,如會稽山─仙霞嶺武夷山脈天台山─括蒼山─洞宮山─鷲峰山─戴雲山,在橫剖面上構成馬鞍狀。山嶺海拔多為1000~1500米,少數山峰可達2000米,以崇安西北黃崗山為最高(2158米)。組成山地丘陵的岩石70%以上是花崗岩和火山岩,其上發育了紅色風化殼。本區北北東向,北西向兩組斷裂構造交切成X型,控制了山嶺走向、河流流向及盆地和港灣的形成。河流多依地勢傾斜方向,由西北流向東南,數度橫切北北東走向山脈形成峽谷,但某些河段及主要支流仍受北北東構造控制,因而構成格狀水系,如甌江閩江九龍江等。
分布在山地中的小型山間盆地為河流所串連,峽谷與盆谷相間排列,盆谷地段的沿河兩岸發育有沖積平原和數級階地。每一山間盆地基本為一獨立自然單元,較大盆地有金衢盆地、新嵊盆地、永安盆地、梅州─五華盆地等。盆地中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城鎮集中。
本區岸線漫長曲折,岬灣相間,且多島嶼,多天然良港、如象山港、三門灣、樂清灣、沙埕港、三都澳港、羅源灣、福州港(見福州市湄州灣、廈門港(見廈門市)、大亞灣等。沿海島嶼原均與大陸相連,經斷裂下降而與大陸分離,故島嶼岩性與鄰近陸地一致。較大者有定海島、海壇島、東山島(見東山縣)和東海島、南澳島等。台灣海峽是中國著名的海峽。本區至今地殼仍有活動,歷史上曾發生多次強烈地震,是中國強震區之一。本區沿海灘涂廣闊,部分已經利用。
氣候與河流 本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具海洋性氣候特徵。大部分地區年均溫15~24℃;1月均溫3~18℃,7月均溫24~29℃。 10℃以上活動積溫為4700~8000℃,持續期在170天以上,南部達300天,作物可一年二熟至三熟,大部分地區可種植雙季稻。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降水分布自東南向西北遞增,受地形影響,迎風坡雨多、背風坡雨少。
寒潮和颱風暴雨為本區主要災害性天氣。正常年份,霜雪僅見於本區北部,但遇強勁寒潮,可出現零度以下的低溫。本區是受颱風影響最經常、最強烈的地區。颱風來臨時,大風暴雨相繼。暴雨強度大,廣東普寧日降水曾達 619毫米(1960年10月17日)福建福清高山日降水更高,達737毫米(1974年6月22日)。
河流源短流急,多獨流入海,構成多元水系。水網密度大,平均每平方公里可達0.1公里;徑流豐富,年徑流總量達623.66億立方米,遠大於黃河。
生物與土壤 本區植被可分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南亞熱帶季雨林,共同特點為:林相結構複雜,植物種類多,有分層現象,林木常綠。亞熱帶季雨林林冠凹凸不平,樹木挺直高大,有板狀根和莖花現象,層間植物──藤本植物特別繁茂,附生、寄生植物遍布。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亞熱帶季雨林主要成分是殼斗科、樟科、山茶科、杜英科等屬種。沿海地區有紅樹林分布。本區保存有較多古老植物。動物種類繁多,珍稀動物有獼猴黑長臂猿、毛冠鹿、麝、梅花鹿、海南坡鹿、華南虎、長尾雉、紅嘴相思鳥、鴛鴦、角雉等。
土壤有紅壤、磚紅壤性紅壤和磚紅壤等3大類,其共同特點 是成土過程中有強烈的富鋁化作用,土層厚,剖面呈紅色,有機質含量低,酸性強。
經濟概況 東南沿海丘陵具有綜合發展農、林、牧業的良好自然條件。經濟開發雖較晚,但發展較快。進一步開發的優勢在大農業。區內水力資源豐富,全區水能可達2000多萬千瓦,目前利用僅為5%左右,潛力較大。面臨海洋,又多良港,對本區經濟開發有利。沿海開放城市福州、廈門即位於區內。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