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地區論壇

東協地區論壇

東協地區論壇(英文名:ASEAN Regional Forum---ARF),成立於1994年,現有27個成員,是本地區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官方多邊政治和安全對話與合作渠道。兩極格局解體後,亞太國家普遍認為有必要開展多邊安全對話,不少國家提出較為具體的構想和建議。1992年初東協首腦會議就加強地區政治、安全對話達成共識。

【召開經過】

兩極格局解體後,亞太國家普遍認為有必要開展多邊安全對話,不少國家提出較為具體的構想和建議。1992年初東協首腦會議就加強地區政治、安全對話達成共識。1993年7月在新加坡舉行的第26屆東協外長會議特別安排了東協6個成員國、7個對話夥伴國、3個觀察員國和2個來賓國共18方外長參加的“非正式晚宴”。其間,各方同意於1994年在曼谷召開東協地區論壇(ARF),就地區政治安全問題進行非正式磋商。1994年7月25日,ARF首次會議在曼谷召開。ARF是目前亞太地區的惟一的官方多邊安全對話機制。
【時間和地點】 ARF外長會議每年輪流在東協主席國舉行,之前召開高官會,為外長會議做準備。前8屆外長會議分別在泰國(1994年)、汶萊(1995年)、印度尼西亞(1996年)、馬來西亞(1997年)、菲律賓(1998年)、新加坡(1999年)、泰國(2000年)和越南(2001年)舉行。
【參 加 者】目前論壇共有23個成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汶萊、越南、寮國、緬甸、高棉、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印度、蒙古、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歐盟。

【主要負責人】

泰國外長素林(Dr. Surin Pitsuwan)為本屆ARF主席。任期1999年7月至2000年7月。
【主要議題和結果】 ARF自1994年成立以來,已經舉行了六次外長會議。1994年首屆外長會議就地區安全形勢初步交換了意見,肯定了安全對話合作的意義,會議主席聲明將ARF定性為一個高級官員的磋商論壇,其目的是就亞太地區政治安全問題開展建設性對話,為亞太地區建立信任措施、核不擴散、維和、交換非機密軍事情報,海上安全和預防性外交六大領域開展合作,並同意論壇沿正式和非正式亦即第一和第二軌道進行。1995年第二屆ARF外長會議進一步討論了地區安全問題,同意ARF繼續作為一個就地區政治和安全問題進行公開對話和磋商的論壇,會議主席聲明確定ARF分三階段開展合作,即促進建立信任措施、推進預防性外交和探討對待衝突的方式。會議同意設立會間輔助工作組(ISG),就建立信任措施,特別是就地區安全觀念和國防政策開展對話;同意召開地區維和與海上搜救等第一軌道會間會(ISMs)。1996年第三出ARF外長會重點就各國關心的緬甸、禁核試條約、朝鮮半島等地區具體問題交換了意見。主席聲明確定了吸收新成員的原則和標準,以及會後將進行的活動和合作項目,同意中國和菲律賓於1997年3月在北京聯合舉辦建立信任措施會議。1997年第四屆外長會議重點就亞太地區安全形勢、ARF進程進行了討論。ARF成員在安全觀、高棉、緬甸、美日同盟、朝鮮半島等問題上坦率交換了看法。各國外長高度評價ARF成立三年來在增進成員間相互了解和信任,維護地區穩定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主席聲明提出,ARF將繼續以建立信任措施中心,同時探討建立信任措施與預防性外交的重疊領域。1998年第五屆ARF外長會議的焦點是東亞金融危機和印巴核試驗問題。各國外長普遍認為,亞洲正步入一個全面而深刻的調整期,亞洲金融危機已超出經濟領域,在政治和社會領域內的影響日益顯露。會議讚賞中國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及其對亞洲地區經濟穩定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外長們對印、巴核試驗“深表遺憾”,要求遵守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加入有關國際條約。主席聲明提出,ARF應進一步探討建立信任和預防性外交的四個重疊領域,即擴大主席斡鏇權、專家/名人登記、年度安全報告和自願介紹地區安全問題。中國在會議期間發表了《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受到各方普遍好評。1999年第六屆ARF外長會重點討論了東南亞安全形勢、東北亞安全形勢、跨國性問題以及ARF的未來發展方向。各方普遍認為,東南亞地區總體形勢是穩定的。各方對朝鮮半島形勢表示關注,呼籲有關各方採取切實措施維護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各方還希望加強國際合作以應對日趨複雜的跨國問題。關於ARF發展方向,各國外長肯定了ARF五年來取得的積極進展,同意開始探討亞太地區開展預防性外交的概念、定義、原則和加強ARF主席作用的具體方式和程式。主席聲明對1999年5月美轟炸我駐南使館深表遺憾,對中國人民和遇難者家屬表示深切哀悼。
1999年10月10~19日,中國在北京承辦了中國安全政策培訓班,ARF各方派人參加。
1999~2000會間年度期間,新加坡和日本共同舉辦了ARF建立信任措施會間會議。蒙古、澳大利亞、泰國等國分別舉辦了第三屆國防院校長會議、軍事衝突法研討會和搶險救災培訓研討會等一軌道會議,中國均派人參加。
2000年第七屆外長會重點就亞太地區安全形勢、全球化對地區安全的影響及ARF發展方向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各方對論壇進程表示滿意,高度評價了論壇在促進成員增進對話與了解方面發揮的作用。會議決定授權ARF建立信任措施會間會繼續探討預防性外交的概念和原則。
唐家璇外長闡述了中國對地區形勢及對ARF未來發展方向的立場和主張。唐外長指出,亞太地區形勢總體朝著和平方向發展,但一些消極因素也有所增長,亞太地區安全仍面臨挑戰。他還對本地區雙邊軍事同盟、多國聯合軍事演習等問題表達了中方的關切,強調要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必須堅定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通過對話合作,建立和發展正常、健康、穩定的國家關係,尋求最廣泛的共同利益。關於ARF未來發展方向,唐部長重申ARF應堅持論壇的性質,以建立信任為核心。中方支持ARF探討適合本地區實際的預防性外交,形成各方都能接受和支持的預防性外交概念與原則。
2001年9月和10月,中國在北京分別承辦了ARF軍轉民研討會和第四屆ARF國防院校長會議。同年,中方所提建立ARF海洋信息資料中心(網站)的建議順利實施。
2000-2001年會間年度,韓國和馬來西亞共同舉辦了ARF建立信任措施會間會議。在ARF框架下還舉行了搶險救災、反海盜等一軌道會議和培訓班,中國均派人參加。
2001年第八屆外長會就地區形勢和共同關心的問題廣泛交換了意見,就論壇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充分討論,並通過了"預防性外交概念和原則","加強ARF主席作用"和"專家名人職權範圍"三個檔案。各方普遍認為地區形勢總體穩定,但消極因素不容忽視。多數國家認為穩定的大國關係對地區和平與穩定至關重要。會議還充分肯定了ARF成立以來取得的進展,積極評價其在促進地區安全對話與合作中所發揮的作用。
唐家璇外長在會上著重闡述了中國亞太安全政策及對地區形勢的看法。唐外長強調,中國的亞太安全政策是要保障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特別是良好的周邊環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用一種政治制度、一種經濟模式將亞洲地區統一起來,既無必要,也不現實。兼容並蓄,相互借鑑,才有利於共同進步。各種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和價值觀念應能長期共存,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唐外長指出,中方重視中美關係,歡迎美國在亞太地區發揮建設性的積極作用,並願意同美方共同努力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同時,美國也應該認識和尊重中國的安全利益。
唐外長還闡述了對ARF未來發展方向的看法。指出,各方就"ARF預防性外交概念與原則"、"加強主席作用"、"專家名人職權範圍"三個檔案基本達成共識,標誌著論壇從建立信任措施向預防性外交過渡的進程中取得重要成果。中方支持論壇認真落實已達成共識的有關檔案。同時,鑒於非傳統安全問題正日益成為影響地區和平與穩定的突出問題,中方支持論壇逐步開展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對話與合作,並願以積極態度參與並發揮應有作用。唐外長在會上再次重申了中方關於ARF成員間通報和派員觀察多邊聯合軍事演習的建議。
2001-2002會間年度,印度和越南共同舉辦了ARF建立信任措施會間會議。ARF框架下還舉辦了常規武器轉讓、維和、預防性外交等一軌道研討會和培訓班,中國均派人參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