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

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

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誕生於1993年,1999年杭州市園文局正式發文批准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至此,杭州高氏相收藏館成為我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文物部門批准的照相機博物館(收藏館),註冊藏品1100台,這在國內相機收藏界已名列前茅。高氏家族收藏相機歷史長,起步早,歷經70餘年,所以精品雲集,如150多年前英國、法國滑箱式刻名濕板相機,德國阿克發攝影鎂光燈、二戰中德國軍用萊卡、希特勒空軍航空攝影鏡頭,日本侵華戰爭中的間諜相機、六分儀,中國1956年第一台相機——車燈式“幸福”和仿製的原形機“阿爾帝薩”,上海、廣州、杭州產的照相機樣機等等。

基本簡介

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

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是一個家族祖孫三代人,長達70多年收藏積累的成果,早在1935年高家買進第一台相機——美國柯達six-20,播下了第一粒種子。1960年高繼生用平生第一個月工資買下一台德國產蔡司相機,家中已擁有20台相機。到1986年12歲的高峻岭在北京買下來一台德國“萊卡”相機時,高家已收藏了世界各國相機近200台,幾十年來一家人節衣縮食,為了這個信念樂此不疲的先後在南京、蘇州、杭州等地開過10家照相館、器材店,把資金全部投入在這一事業上並發表了數以百計的古董相機論述。

1993年我國古董相機收藏在京、津、滬、寧、杭等大中城市才剛剛起步,老外淘老相機蜂擁而至時,我國古董相機源源流出了國門,錢江晚報記者趙剛知道我們收藏了幾百台相機,就多次要我們把收藏館推出,當年五月他聯繫省、市電視台來拍攝專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才匆匆誕生。省內外三十多家媒體報導了杭州高氏相信收藏館誕生。展出300多台古董相機。

當時: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陳列部:紹興路長木村拆遷過渡房。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鑑定部:文暉路舊貨市場3號房。1999年杭州市園文局發文批准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至此,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成為中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文物部門批准的照相機博物館(收藏館),註冊藏品1100台,這在國內相機收藏界已名列前茅。

建館13年來已接待十幾個國家和地區9萬餘攝影人、收藏人前來參觀交流鑑定,僅免費鑑定就達18000多台次。最近,蜚聲中外的中國唯一民間相機收藏館,有可能“悄無聲息”地搬離杭城。

主要展覽

1、高氏相機藏品展1100台。

2、高氏光儀藏品展100台。

3、著名書畫家贈送作品展(因無場地入庫)100幅。

其系列

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

1、萊卡及仿萊卡相機系列。

2、羅萊及仿羅萊相機系列。

3、風琴式相機系列。

4、照相機樣機系列。

5、照相機附屬檔案系列。

6、國產相機系列。

服務項目

1、參觀、鑑定評估、諮詢、全部免費。

2、一對一傳授保存百年的黑白照片拍攝,暗房製作技藝,用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照相器材傳授。

3、為影視劇製作、廣告策劃、藝術院校提供真品實物展示(清末民初、一戰、二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各人時期的照相機、望遠鏡電話機、電風扇、留聲機、打字機及中西樂器等中上層人士用品)。

4、為省內外企事業單位提供“百台藏品展”和其它展品展示。

5、調劑串換二手相機古董相機。

6、繼“古董相機收藏與鑑賞”一書出版後(古董相機三十六講)涉及相機收藏還遺漏的問題給予解答、諮詢、交流、切磋。

艱難抉擇

高繼生笑著展示自己收藏的古董相機,可他內心的痛楚,又有誰能共鳴?高繼生笑著展示自己收藏的古董相機,可他內心的痛楚,又有誰能共鳴?

蜚聲中外的中國唯一民間相機收藏館,有可能“悄無聲息”地搬離杭城。現在69歲的高繼生、大名鼎鼎的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館長,用蒼涼的眼神,仔細打量著博物館內1400多台相機,它們最早的來自清代,最遠的來自英國,每一台都珍貴無比。

現在,行將七旬的高繼生很累很累。“該為這1400多台相機找個出路囉。”高繼生憐愛而不捨地望著每一台照相機,輕輕地用抹布擦拭每台照相機上的灰塵,小心地維修每一個零配件,就像撫愛自己即將遠行的子女。“前幾天,南京一家學院派人趕到我這裡,邀請我和這些相機‘落戶’南京。”

一直以來,高繼生就像挑戰風車的唐吉坷德一樣,做著別人眼中看似“瘋狂”的事情—

—他花了50多年時間,期間盤掉了10間照相館和照相器材店,散盡家財,收集起上千台照相機;1993年,他自掏腰包開辦了照相機收藏館,至今,已獨自一人在館內整整守了18個年頭,他多想讓自己的收藏館成為杭州的一張文化名片。

可這些年來,因為種種原因,他的相機收藏館數次搬遷,高繼生始終未能給這批相機找到一個相對固定的安身之所,“這次南京拋來的繡球,我有些心動了。”高繼生無奈地說。

南京拋來“紅繡球” 是否真要去南京高家人舉棋不定

一名網友在網上發帖:“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可能在杭州時間不長了……”此帖一出,引來眾多網友關注。

“何葉子伈”留帖感嘆:“好想留住老相機,留住收藏館。”

網友“飄在空氣中”也跟帖:“非常杯具,大家趁著現在還在,有空多去看看吧!”

網友們流露的惋惜之情可見一斑。可儘管有那么多的戀戀不捨,卻依舊敵不過堅硬而冷酷的現實。

事實真是這樣嗎?記者隨後聯繫了高繼生。

“是的,大家說得沒錯,但現在我們家對於這批相機是否真要遷往南京還沒有統一意見。”高繼生說,3月初,南京一家搞視覺藝術的學院派出一干人馬,從南京驅車趕到杭州高氏相機收藏館,邀請高繼生和他的1400多台照相機“落戶”南京。

“學院研究攝影的周院長允諾,他們將在學校內修建永久性的‘高氏照相機收藏館’展放所有照相機,並聘請我去學校為學生上課,資助我完成《古董相機》下冊的編纂,並給予一大筆獎金。”高繼生承認,他有些動心了。

收藏館裡有很多無價之寶

得到高繼生本人的同意,記者趕到了位於拱北小區的永和坊7幢“高氏照相機收藏館”。

收藏館擠在小區底層,一個個玻璃柜子擺放在陰暗的不足100平方米的房間裡,裡面陳列著一台台款式各異的古董相機。

英國倫敦1850年生產的Ross濕板相機,鏡頭長30cm,直徑10cm,紅木雕刻鏡頭座,全銅鏡頭重量有3斤,鏡筒上英文字全部手工刻寫,整隻鏡頭是鍍金的,全中國僅此一台,是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1989年,高繼生用兩家照相店兩年的結餘款2.03萬元,北上天津,買到了這款英國Ross相機。

“我在小旅館捱了3天,啃了9餐大餅饅頭,天津那家照相館負責人是一名老頭,很不情願地出來見我。他說,這架老相機是從英國老闆那裡買來的,隨便把它擺到哪個相機堆里,都可以做老大,硬要我拿3萬元來才出手。”

高繼生死磨硬纏:“我只帶來2萬元,你們與其庫存積灰塵,不如給了我識貨的買去,讓它也有個好歸宿。”

最終,老頭鬆口了,現金成交,錢貨兩訖。

2009年11月29日,在中國第十三屆國際攝影藝術展“中外相機精品展”上,一位英國攝影家看到了高繼生那台1850年產的Ross相機後,眼睛放光:“高先生啊,有了這台老相機,你就是富翁了……”

高繼生後來查閱了歐洲老相機交易資料才知道,一架年代和歷史價值遠遠低於自家的Ross濕板相機,2006年拍賣的價格相當於600多萬元人民幣。

除了這台Ross濕板相機,高繼生還有一台無價之寶。

1843年,浙江寧波張海神廟旁邊的手工業作坊生產的隆茂號鏡箱式相機,靜靜地套在一角的玻璃罩內。幾年前,高繼生去寧波紅木舊貨市場偶然淘到。目前,屬世界級孤品。“沒有價格。”高繼生自豪地說。

老人生活節儉,惟獨對相機大手大腳

手裡擁有的一架老相機,就能價抵一座豪宅。但高繼生從來都不會賣掉它們,他寧願過著清貧而艱難的日子,在永和坊獨自支撐這間民辦照相機收藏館。

在收藏館內,你看不到講解員、清潔工甚至保全,這些,高繼生都一人兼了。老人平時很節儉,午飯都是從家裡帶的,一點米飯和兩個菜,中午的時候放電飯煲里熱一下就湊合吃了。高繼生戲稱自己是冷飯館長。不但吃是這樣,老人的穿著也很隨意,就連洗手用的水,都用塑膠臉盆接著,細細地用。他說,能過得去就行了。

每天,老人都會把老相機的歷史文化內涵一一寫成文字稿,然後生硬地在筆記本電腦上敲打出來。每天下午3點閉館後,老人都會乘坐151路公車回家。若沒有客人,他連一盞燈都捨不得開。若有遠客造訪,高繼生便奉上礦泉水,清水清談。

夏天,收藏

館內只有一台電扇咿咿呀呀地轉。“我這裡算是商業用電,一個月下來,很貴的。”所以,高繼生沒在館內裝空調。

即使如此節省,要正常運轉收藏館,日常的開銷也大得驚人,差不多每年要開銷10多萬元,因為相機是要經常維護的,這些費用大部分靠兒子高峻岭掏錢補貼。“我的積蓄已經接近沒有,每個月退休金1000多元僅夠自己生活所用。”高繼生說。

高繼生從60歲以後,就希望給收藏館找一個安定的棲身之地。“從1993年開館到現在,收藏館從家裡移到文暉路舊貨市場,然後到紹興路舊貨市場……已搬了9次家。最後拱墅區政府在永和坊底層給我找到了現在的棲身地。”雖然老高不是非常滿意,這房子潮濕、陰暗,而且門口幾乎沒有人流,但這已經很不容易了。

“這是過渡房,沒有指路牌,一次有一位外國相機專家整整找了一天,在太陽快要落山時,找到了這裡。”高繼生指著房內西側樓板上的污水印說,以前幾根污水管漏水,之後雖然已經修好,但這些都似乎是一種信號,時刻提醒著老人要為心愛的相機重找合適的安身之處。

現在,南京拋來了這個“紅繡球”,高繼生雖也心動,但高家也分成了兩派意見。老伴和兒子高峻岭堅持投贊成票,理由來自現實的經濟壓力。

目前,兒子高峻岭作為一家公司的無形資產評估師,雖然年收入20多萬,但兒媳專職在家帶孫子,沒有收入,一家五口人的吃喝基本上要靠兒子的收入,而且收藏館裡的相機要經常維護,各項養館費用又要從兒子口袋裡掏走10多萬元,高峻岭也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

“我還有一個兒子要養。”高峻岭告訴老爸,“你的收藏館再免費開下去,我真的愛莫能助。”學外貿出身的媳婦投了反對票。“這批照相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這些東西是公公堅持了一輩子的事,如果去了南京,杭州就再也沒有這樣一個收藏館了,很多人想看也看不到了。”

高繼生舉棋不定。他說,3月底,他們將趕赴南京那家學院再去看一看。高繼生再三囑咐記者:“如果要走,我們就悄悄地走吧,你不要寫我們要去南京了……”

“說心裡話,我是不願意離開杭州的。收藏館就是我的另一個兒子,今年5月馬上要建館18周年了。我把它養到18歲,給人家南京做上門女婿,你說我這個當父親的心裡是什麼滋味?”面對現實,高繼生很無奈,“人生七十古來稀,對於收藏館的未來和出路,我覺得既無奈又無力,但我會盡力堅持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