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秀起義

杜文秀起義

杜文秀起義,又稱:雲南回民起義,是指19世紀50~70年代,中國雲南地區回族人民在太平天國起義影響下掀起的大規模反清起義。1856年(鹹豐六年),在清朝地方官挑撥下,回、漢人民為爭奪南安石羊銀礦而發生衝突,遂轉化為起義。1873年,清軍兵臨大理城下,杜文秀服毒後出城與清軍議和,被清軍殺害,雲南回民起義宣告失敗。

原因

杜文秀起義爆發於清鹹豐六年(1856年),而起義的原因卻要追溯到11年前的“保山慘案”,而“保山慘案”又源於一起小糾紛。

9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4月,保山縣板橋村有一回一漢兩個少年,唱歌互答,嬉鬧作樂,漢族少年的一句歌詞傷害了回民的感情,兩人發生口角,接著打起架來。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糾紛,但這一小糾紛被漢族的民間幫會組織“香把會”利用,藉機火上澆油,激化矛盾,挑起了回漢兩族大規模的械鬥。接著械鬥升級,雙方互有傷亡,“香把會”頭目沈聚成的手段越來越殘忍,下令搗毀了板橋村的清真寺,放火焚燒了回民的房屋,乘機燒殺擄掠,回民死亡近千人。同年9月,保山縣官軍與“香把會”勾結,對縣城內的回民進行屠殺,4000多回民幾乎被屠殺殆盡。杜文秀全家在這場大屠殺中幾乎全部遇難,他的祖父、外祖父、父親、母親、弟弟和妹妹等15人均被殺害,未婚妻也被搶去。慘案發生時,他正在蒙化縣小圍埂村的忠義堂,因此躲過這一劫。

“保山慘案”發生時,杜文秀22歲,但他是一個以忠君愛國為宗旨的讀書人,想到的不是以牙還牙,以血洗血,以屠殺對付屠殺,更不是乘機揭竿起義,而是上訪申訴,求得公道。他相信皇帝能主持正義,對案件作出公平裁決,替無辜受難者申冤昭雪,依法懲辦兇手。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5月,他不遠萬里,赴京告狀申案,他將訴狀帶到北京端門,御狀轉交到都察院。如果清政府對這起慘案能認真對待,秉公執法,懲辦兇手,平息憤怒,就不會有以後的波瀾壯闊的大起義了,駭人聽聞的大屠殺也能得以避免,無論是官府,還是回族百姓,都不會蒙受巨大損失。當時,道光皇帝命雲貴總督林則徐前往查辦。

林則徐是清道光年間的重臣,因火燒英國鴉片而名聞全國,這時他剛任雲貴總督,一上任就前往處理“保山慘案”。這是一起很複雜也很敏感的大案,他按“不問回漢、只問良萎”的方針,對製造慘案的官員作了處理,羅天池與代理永昌府知府革職,永不敘用。直接參與屠殺的沈聚成等主要兇手28人被逮捕治罪,這些人在押解途中自殺;對進京告御狀的杜文秀、丁燦庭、木文科、劉義四人的處理結果是:“控告呈詞有失實之處”,但念他們家屬已經被害,從寬免責釋放。在大屠殺中得以餘生的保山縣二百多戶回民被官府強迫遷移到一座名叫“官乃山”的荒山上。朝廷對林則徐的處理是滿意的,他受賞加太子太保銜,並賞戴花翎,而在“保山慘案”中受害最深的回族同胞對此則很不滿意,義憤填膺。
這時,杜文秀又為保山縣受害回民向政府交涉,滿清官員痛恨他在皇帝面前捅開了保山慘案的真相,暴露了雲南官場的黑幕,將他逮捕入獄。出獄後,他對官府深感絕望,心中的悲憤越積越深。這時候,洪秀全在廣西金田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爆發,訊息傳到雲南,他受到啟發,萌生了反意。大凡秀才造反,都不會魯莽行動,硬拼硬殺,而有一番計謀。他偷偷地返回雲南,潛入蒙化小圍埂村,以此為基地,以教書為掩護,秘密結盟,積蓄力量,等待時機起兵。

起義

到清鹹豐六年(1856年),“保山慘案”過去了整整11年,杜文秀在蒙化縣積蓄反清力量也已經9年。在這9年中,杜文秀由當年進京訴冤的天真書生成長為一個有膽有識、有勇有謀的起義領袖。就在這一年,清軍與大理回民發生衝突,杜文秀認為時機已經到來,當機立斷,率領義勇近千人前往救援,將清軍擊退,占領了大理城,反清起義一舉獲得了成功。

在各路起義頭領中,杜文秀是秀才出身,到過京城見過世面,就被推為“總統兵馬大元帥”。他一上任,就下令廢除清朝年號,用甲子紀年,改用明朝衣冠,旗幟一律用白色,以與清軍相區別。他又把大理都督府改為大元帥府,大理新政權宣告成立。杜文秀高舉起反清大旗後,勢如破竹,所向披靡,攻占了周圍53座城池,半個雲南在他的控制之下。與其他草莽英雄不同的是,他起義後只稱是“兵馬大元帥”,而不是稱王稱帝,這說明他不想將雲南分裂出去;他主張“三教同心,聯為一體”,“三教”是佛教、伊斯蘭教與彝族教,這說明他善於團結各族人民,是一位深明大義的歷史人物。

大屠殺

到1867年,杜文秀又向省會發展,發兵20萬人圍攻昆明。這時清政府改變“剿敵”政策,以高官厚祿為引誘,對起義軍進行招撫,這一招分化了起義軍隊伍,杜文秀手下大將馬德新、馬如龍投入了清軍懷抱,使得抗清力量受到嚴重削弱,他的20萬大軍也在遠征昆明中全軍覆沒。到1872年,形勢急轉直下,清軍將大理城重重包圍,掌握兵權的楊榮見大勢已去,叛變通敵,但杜文秀至死不屈。這一年的12月26日,對杜文秀來說是最為悲痛的一天,他率領家人沐浴完畢,全家108人服毒自殺,然後他殺了家養的孔雀,取出孔雀膽,拌上毒藥服下,毒發身亡,終年49歲。堅持了18年的大理政權宣告結束。

6

清軍占領大理後,杜文秀手下大將楊榮已經投降,還將服毒身亡的杜文秀遺體獻給了清軍,但清軍仍對放下武器的起義軍血腥屠殺。在大理城,起義軍與回民被殺的達10萬餘人,清軍把死者的耳朵和手剁下,裝了幾十大筐,送到昆明邀功。
蒙化縣的大、小圍埂村是杜文秀起義的首發地。大理陷落後,這兩個村的青壯年全部戰死,剩下的婦女與老弱病殘,清軍也不放過。記者在“杜文秀紀念館”看到,這兩個村的人幾乎被殺光了。雲南回民起義時有80多萬人,起義失敗後只剩下5萬多,大部分在戰鬥中犧牲。起義失敗後,回民的財產被充公或被清軍軍官們占有,雲南回族遭到了空前浩劫。
清軍在與杜文秀的對抗中也付出了慘烈的代價。清鹹豐十年(1860年),清軍雲南提督部下3000人就在賓川一戰中被全部殲滅。杜文秀圍攻昆明時,雲貴總督恆春閉城固守,當時,昆明的交通與補給全部斷絕,突圍無望,城內“一斗米售銀二十金,銅錢一枚購蠶豆二枚,所存華山樹皮、翠海浮萍、荷葉野草,民俱食盡”。恆春在城樓上看見城外火光沖天,城內餓殍遍地,自知死罪難逃,遂與妻子一起自縊身死。

反思

杜文秀是一位傑出的農民領袖,占領了以大理為中心的雲南53個縣,圍攻省府昆明達兩年之久,逼得雲貴總督恆春在絕望中投繯自盡。他建立的大理政權是繼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又一面旗幟,聲勢震動了全國,清政府曾派李鴻章攜當時最為先進的洋槍洋炮前來鎮壓。他堅持武裝起義長達18年之久,成為我國農民起義堅持時間最長的一次。
杜文秀起義過去了130年,到了今天,他起兵的起因仍引起人們的深思。他家世代趕馬經商,家道殷實,衣食無憂,有錢讓他進私塾讀書,受過良好的教育。他還在保山城內的四牌坊開了一家茶鋪,生意興隆,是有產階級。他16歲中秀才,還是一位由縣政府供應一伙食的廩生,像他這樣的人接受了儒家思想後,嚮往的是讀書中舉、入朝為官、光宗耀祖,不會冒著毀家的危險,與朝廷對抗。他身無反骨,胸無反意,一度把正義與公道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但到了事事絕望、萬念俱灰時,一個文弱書生也會鋌而走險,硬是把大清帝國的天捅開了一個大窟窿。

人物簡介

簡述

杜文秀,號百香、字雲煥、楊秀,生卒年:1823—1872,清鹹豐、同治年間雲南回民起義領袖。字雲杜文秀煥,號百香,回族。道光三年(1823),他出生於雲南永昌府保山縣一個楊姓回族商人家庭,取名楊秀。10歲後過繼給姨媽為嗣,改姓杜,更名為杜文秀。他自幼勤奮好學,13歲即通曉儒家典籍,14歲考中秀才,16歲補廩膳生員。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保山漢族地主團練“香把會”勾結官府屠殺回民,製造了“保山慘案”。杜文秀以代表身份赴京上控,未獲公正處理。鹹豐六年(1856),官府支持臨安(今建水)漢紳霸占回民銀礦,屠殺回民。雲南巡撫亦密令各地“聚團殺回”,遂於蒙化(今巍山)起兵,鏇即攻下大理府。各地回、漢、彝、哈尼、白、傣、納西等各族人民紛紛回響,烽煙遍及雲南。同年10月,他被推舉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建立起大理革命政權。提出“聯回漢為一體,豎立義旗,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剪除貪污,出民水火”、“救民除暴”、“革命滿清”等響亮口號,開始了長達10餘年的反抗清王朝的革命鬥爭。

5

杜文秀的義軍軍紀嚴明,所到之處,公平交易,農工商各安其業,人心悅服。他回響太平天國的號召,實行輕賦稅、重生產的政策,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在起義軍內部,注意民族團結,大量啟用各民族人才,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全盛時期,占領雲南53縣,多次粉碎清軍的大規模鎮壓。同治六年(1867)十月,組織20萬大軍進攻昆明,攻占楚雄等數十城。後因太平天國失敗,清軍調集優勢兵力並採取政治分化等手段,致使東征失利。

同治十一年(1872),清軍圍攻大理,11月大理被攻陷,為免遭屠城,服毒後被解送清營,英勇就義。

評價

杜文秀是一位深明大義的傑出農民起義領袖。他不僅在政治、軍事方面表現出了卓越的才能,而且在民族與宗教問題上,表現出前無古人的寬闊胸懷。直到今天,他仍為雲南回、漢、白等族人民所敬仰和懷念,人們稱之為“杜大元帥”。著名歷史學家白壽彝先生曾這樣評價他:“文秀的反清實踐,可以說,體現了一項英明的行動綱領,這就是以回漢聯合為基礎的各族人民的聯合反清。……文秀的這一綱領在中國農民運動史和中國民族關係史上,都是空前的壯舉。

文化遺蹟

“元帥府”

位於大理古城南門內。四周城牆高3米,寬2.l米,占地2萬多平方米,是一座城中之城。議事廳殿上掛有杜文秀手書對聯:

6

天生英雄奪回漢朝世界

地出豪傑戳破胡兒乾坤

杜文秀墓

位於大理下兌村。原墓建於1872年,1983年重修。墓高5.7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56年,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推動下,滇西爆發了回、漢、白、彝各族人民的反清大起義,回族杜文秀被推選為“總統兵馬大元帥”。起義軍攻下了滇西、滇 南的53座城池,所到之處,“殺官安民”,軍紀嚴明,大展生產,減輕稅賦,重視民族團結,深受民眾的擁護。但在太平天國失敗後,清廷集中兵力進攻,大理政權日見危急。杜文秀為了力挽狂瀾,親率10萬大軍東征昆明。由於指揮不當,圍城一年多還未攻下,清軍援兵漸至,只好退守大理。1872年11月26日,杜文秀在重兵圍城之下,為救城中數萬百姓免遭屠殺,在全家服毒後吞下孔雀膽,穿上大禮服,令人始至清軍大營而死,年僅49歲。堅持達18年之久的滇西農民大起義逐告失敗。而死,年僅49歲。堅持達18年之久的滇西農民大起義逐告失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