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秀總統兵馬大元帥府

杜文秀總統兵馬大元帥府

杜文秀帥府位於大理城內復興路南段,占地21510平方米,原為雲南提督府,始建於清康熙年間。藍底金字的“總統兵馬大元帥府”牌匾在藍天和蒼山的襯托下格外地莊嚴。在這組建築中,真實地記錄了一段雲南西部人民在回族人杜文秀的領導下,英勇抗清的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

基本信息

簡介

杜文秀總統兵馬大元帥府杜文秀總統兵馬大元帥府
杜文秀總統兵馬大元帥府是大理古城裡最大的一座房子,最驚心動魄的一段歷史
清鹹豐六年(1856),杜文秀被民眾推舉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在大理城原雲南提督府署內建“大元帥府”,設官建制,大理政權由此建立。
杜文秀領導的大理政權實際上是一次回漢聯合為基礎的各族人民的抗清鬥爭。大理政權提出“鋤滿、扶漢、除奸”的口號;實行了整頓吏治、嚴肅軍紀、減輕賦稅、鼓勵農耕、保護貿易、提倡文化教育等一系列安定社會秩序、扶助生產的措施。他的軍隊紀律嚴明,所到之處人心悅服,農民工商各安其業。在政權建立不久,杜文秀起義軍數次進攻省城昆明,殺死雲南總督潘鐸。杜文秀四次打敗前來進剿大理的清朝軍隊。到1866年時,起義軍已經奪取了53座城池,占領了雲南省的大半,大理政權達到極盛。

歷史

杜文秀總統兵馬大元帥府杜文秀總統兵馬大元帥府
同治六年(1867),杜文秀決定乘勝東進,派20萬大軍進軍省城,採取先肅清雲南清軍勢力,再圖謀進軍川黔的方針。但是,由於主將指揮不力,戰術混亂,大理政權的軍隊包圍昆明許久,卻久攻不下,義軍停留在昆明城外達兩年之久,坐失戰機。與此同時,清軍卻得到了喘息、整頓、部署的機會。同治八年(1869),清軍發動反攻,杜文秀的主力大部潰敗,形勢急轉直下。起義軍由優勢轉為劣勢,據守滇西,無力進攻;而清軍則轉守為攻,步步進逼大理。
同治十一年(1872)11月,清軍圍困大理。26日,杜文秀以犧牲自己為代價,以他和全家服毒自盡來換取全城百姓的生命安全。當杜文秀的部下將服毒後的杜文秀抬到清軍楊玉科的營地後,杜文秀仍然被斬首示眾。更為殘忍的是,雲南巡撫岑毓英、總兵楊玉科進人大理後,不僅殺死了所有的降將,而且血洗了大理城。一時間,生靈塗炭,田畝荒蕪,滿目瘡痍。
早在元朝初年,一批回回人隨蒙古軍隊進入大理。明朝初年,又一批穆斯林隨征討大軍進入雲南,而駐軍滇西的士兵以回族為主,所以,回族人民對大理的發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今天,當你從大理古城南門往北行走百餘米,在街的西側有一座與臨近的民居截然不同的宅院。在十四級石階之上,絳紅色的三開間門廳顯出這組建築的身份不凡。藍底金字的“總統兵馬大元帥府”牌匾在藍天和蒼山的襯托下格外地莊嚴。在這組建築中,真實地記錄了一段雲南西部人民在回族人杜文秀的領導下,英勇抗清的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
1840年以後,清朝的腐朽無能將中國社會拖向更加黑暗的深淵,中國人民反封建、反殖民、反帝國主義三座大山的鬥爭此起彼伏,清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更加突出和尖銳。在雲南,漢、回地主和商人因為兼併土地、爭奪礦權和紳權,矛盾和衝突日益尖銳,兩族間民眾的仇殺和械鬥時有發生。道光二十五年(1845),雲南永昌府的官紳屠殺回民,造成“永昌慘案”。杜文秀先後赴省會、赴京城抗訴,但是都沒有得到官府公正的處理。在為大家討公道的過程中,杜文秀在眾人的心目中建立了威信。
鹹豐六年(1856),昆明的官紳又屠殺回民,而且,社會上盛傳當局要屠殺全省回民。於是,各地回民紛紛組織起來,進行反對清朝屠殺回民的鬥爭。姚安、巍山、玉溪、建水、澄江、昆陽等地的回民紛紛起義,起義隊伍不久就匯合成兩支,其中雲南西部的回民就在杜文秀的領導之下。
清鹹豐六年(1856),杜文秀被民眾推舉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在大理城原雲南提督府署內建“大元帥府”,設官建制,大理政權由此建立。
杜文秀領導的大理政權實際上是一次回漢聯合為基礎的各族人民的抗清鬥爭。大理政權提出“鋤滿、扶漢、除奸”的口號;實行了整頓吏治、嚴肅軍紀、減輕賦稅、鼓勵農耕、保護貿易、提倡文化教育等一系列安定社會秩序、扶助生產的措施。他的軍隊紀律嚴明,所到之處人心悅服,農民工商各安其業。在政權建立不久,杜文秀起義軍數次進攻省城昆明,殺死雲南總督潘鐸。杜文秀四次打敗前來進剿大理的清朝軍隊。到1866年時,起義軍已經奪取了53座城池,占領了雲南省的大半,大理政權達到極盛。
同治六年(1867),杜文秀決定乘勝東進,派20萬大軍進軍省城,採取先肅清雲南清軍勢力,再圖謀進軍川黔的方針。但是,由於主將指揮不力,戰術混亂,大理政權的軍隊包圍昆明許久,卻久攻不下,義軍停留在昆明城外達兩年之久,坐失戰機。與此同時,清軍卻得到了喘息、整頓、部署的機會。同治八年(1869),清軍發動反攻,杜文秀的主力大部潰敗,形勢急轉直下。起義軍由優勢轉為劣勢,據守滇西,無力進攻;而清軍則轉守為攻,步步進逼大理。
同治十一年(1872)11月,清軍圍困大理。26日,杜文秀以犧牲自己為代價,以他和全家服毒自盡來換取全城百姓的生命安全。當杜文秀的部下將服毒後的杜文秀抬到清軍楊玉科的營地後,杜文秀仍然被斬首示眾。更為殘忍的是,雲南巡撫岑毓英、總兵楊玉科進人大理後,不僅殺死了所有的降將,而且血洗了大理城。一時間,生靈塗炭,田畝荒蕪,滿目瘡痍。
杜文秀墓,就在今大理古城南面七里橋鄉下兌村。杜文秀墓是一處南向的、簡潔的陵園。一走進陵門,甬道兩側種植有蒼翠的松柏。在方型灰白色的台基上,安放著杜文秀的麻布石石棺。石棺正面鐫刻著“大元帥杜文秀之墓”幾個醒目的漢字,墓的兩側和背面均為阿拉伯文飾。在墓前還豎立著一塊大理石質的石碑,石碑碑文是由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白壽彝先生撰寫的。碑文介紹了杜文秀的生平事跡,對杜文秀及其領導的反清鬥爭給予極高的評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