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凡波第氏吸蜜鸚鵡

杜凡波第氏吸蜜鸚鵡

褐色吸蜜鸚鵡(學名:Chalcopsitta duivenbodei),是動物界、脊索動物門的一種動物。 羽色鮮艷,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體內部的構造也很特別,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別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於該吸蜜鸚鵡沒有消化穀物飼料的必要,它們的沙囊處理硬食物的能力較其他鸚鵡弱了許多。

基本信息

基本性狀

杜凡波第氏吸蜜鸚鵡杜凡波第氏吸蜜鸚鵡
【物種名稱】 杜凡波第氏吸蜜鸚鵡

【又 名】 褐色吸蜜鸚鵡

【拉丁學名】 Chalcopsitta duivenbodei

【英文名稱】 Brown Lory
【科屬分類】 鳥綱(Aves)、鸚形目、鸚鵡科、吸蜜鸚鵡族
【整體概述】

主要特點

杜凡波第氏吸蜜鸚鵡杜凡波第氏吸蜜鸚鵡
褐色吸蜜鸚鵡的羽色與大部分的吸蜜鸚鵡不同,外型及羽色只有和暗色(琥珀)吸蜜鸚鵡(Dusky Lory)有點相似,算是較特殊的吸蜜鸚鵡.
主要生活在海拔200m以下的潮濕森林、森林邊緣地帶、海岸平原等低地內,通常成對或一群約6-8隻一 起活動,常群聚在樹頂上活動,也常和彩虹吸蜜鸚鵡聚集在開花的樹上,其繁殖行為不甚清楚,繁殖期應該是在4月間;籠養的褐色吸蜜鸚鵡數量並不多,是活躍及吵雜的吸蜜鸚鵡,剛飼養的成鳥對人有提防心,適應環境後即變的強壯也會信任飼主,喜愛洗澡。

亞種類型

杜凡波第氏吸蜜鸚鵡杜凡波第氏吸蜜鸚鵡
1.杜凡波第氏吸蜜鸚鵡(Chalcopsitta d. duivenbodei)
2.紐曼氏褐色吸蜜鸚鵡(Chalcopsitta d. syringanuchalis)
後者的頭部與背部的羽色較深,有些帶點深紫色的色澤,全球的數量約在5萬隻上下,而在國際間的鸚鵡養殖業中它們是十分稀少的種類;手養幼鳥非常友善愛玩,相當親近飼主,是美麗又適合當寵物鳥的吸蜜鸚鵡。
體長:31cm(12吋)
【地理分布】 棲息於紐幾內亞北部
【繁 殖】
由於籠養數量很少,許多在國內見到的多為野生鳥,所以繁殖成功案例自然不常見,成對繁殖效果應較佳,大約3月時進入繁殖期,繁殖期時公鳥變的較有攻擊性,有人接近時會拍動雙翅示警,母鳥開始會花大部分的時間待在巢中,一次產2顆蛋,有些母鳥在生下第2 顆蛋時才開始孵蛋,孵化期約24-26天,羽毛長成約3個月。
【保護級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