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漢[清代學者]

李銘漢[清代學者]
李銘漢[清代學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銘漢(1809── 1891年),甘肅武威人,是清代學者。

基本信息

簡介

李銘漢(1809──1891年),清代史學家。字雲章,甘肅武威人。其先世原居於寧夏衛之門城驛,明朝末年始遷居涼州衛。生於清嘉慶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一八○九年一月二十七日),卒於光緒十七年四月十四日(一八九一年五月二十一日)。享年八十四歲。

生平

李銘漢李銘漢
銘漢僻處河西,家境貧寒,但自幼刻苦自勵,好學深思。年二十,入縣學。二十四歲赴西安鄉試,落榜而歸。此後愈加勤奮苦學。同鄉尹世阿自江西罷官歸里,藏書十萬餘卷,聞知銘漢刻苦好學,特贈阮刻《十三經註疏》一部。從此銘漢師從門下,得以博覽群籍,學業大進。三年之後,再赴西安應試,渴見寓居西安的武威籍著名學者張湖,受業於門下,並為其校訂《諸葛忠武侯文集》及《蜀典》等書。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年),銘漢又赴西安,亦未中舉。房師懷寧陳世熔為此頗抱不平。後陳氏調任古浪知縣,特約銘漢和伏羌(今甘谷)王權前往古浪縣署學習。二人師從陳氏學經史及詩古文辭,苦讀五年,為日後治學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其“筆下有風雲,眼底無富貴”(陳世熔贈詩)的人品與文品,也給老師留下了深刻印象。
銘漢博通經史,對天文、算術、輿地、兵農均有研習,尤精於音韻訓話之學。然抱經世之才而無用武之地,竟在科舉道路上屢屢受挫,一生凡八上西安鄉試,屢試屢敗,直至四十二歲時才考中副貢生。從此絕意仕進,致力於教書育人和著書立言。晚年主講涼州雍涼書院、甘州甘泉書院

著述

讀書,教書,著書,疊映出銘漢的人生軌跡。平日手不釋卷,日有功課;晚年愈加發憤著書,終於輯成了《續通鑑紀事本末》。《續通鑑紀事本末》,是一部紀事本末體的宋、遼、金、元史。銘漢有感於明人陳邦瞻所撰《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二書之“簡而不核,局而不能通”,毅然以一己之功,成此巨編。全書依據清乾隆年間畢玩主持編撰的《續資治通鑑》編寫而成,凡一百一十卷,其中前八十九卷為銘漢於輯,後二十一卷由其子於錯續成。畢沅《續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宋、遼、金、元史,銘漢即以此書為底本,將該時期四百年間的史事概括為一百一十件大事,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順序依編排。每卷集中寫一件大事,有的卷下又附有若干小事,別標子目。其記事,始於“宋太祖代周”,終於“明玉珍據蜀”。其輯錄原文,剪裁精密,取捨允當,既可補該時期紀傳體、編年體史書之不足,又可上繼宋人袁樞《通鑑紀事本末》,較之《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等同類著作,“增補之事甚多,尤以遼、夏、金等部分為主,可與陳氏三書參看”。
這部百卷大書,銘漢身後方由於鍇在山東刊刻問世,開雕於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年),竣工於一三十三年(一九○六年)。由於印行較晚,印數極少,故流布未廣,影響受限。直至一九五七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又用原版印行一次,木版線裝全二十五冊,始為學界所漸知。解放前,著名學者孟森、汪辟疆撰文宣揚,謀劃重印,都曾給此書以很高評價。孟森《續通鑑紀事本末書後》謂“不得李氏之書,使家喻戶曉,於據撰通史之資料,不無缺憾。”汪辟疆《李雲章父子學術》稱“義例謹嚴,條貫備具,視陳邦瞻、馮琦書為通核”。
銘漢尚有其他著作多種。《爾雅聲類》四卷,為音韻學著作,其中《釋詁》一卷,由日照丁一次手抄,餘杭章太炎手校,眉評小字為太炎親筆(此冊今藏甘肅省博物館)。另有《說文諧聲表》,未成。又有讀書筆記《宿向錄》及《日知齋詩稿》等,均未編次。以上諸書,皆未刊行,可惜原稿已在“文革”期間遺失。

關心鄉里

銘漢一生關心鄉邦利弊,深得鄉人士紳敬重。學使胡景桂為朝廷疏薦隴右耆儒三人,銘漢即為其中之一,加國子監學正銜。為人所樂道的豁免水沖地糧和議除更名地糧兩件事情,便是其關心民瘼、造福桑梓的義舉。武威農田水利灌溉,均賴祁連雪水。沿河農田,每遇水漲,則屢遭衝決,畝數銳減,而官府依舊按照最初表冊所載畝數收取賦稅,加重了農民負擔。鄉民雖多方申訴,苦無結果。銘漢與有關人氏經數月實地調查核算驗證,得出實數上報知府,於促成“武威縣屬沙壓水沖地一百七十七頃三畝,應納正耗倉糧七百六十四石八斗,悉予豁除。”為減免更名地糧,銘漢亦曾屢屢進言,多方奔走。無奈當局久議未決,銘漢亦引為終生憾事。

評價及影響

關於銘漢的治學思想及其學術地位,劉爾炘、汪辟疆等著名學者都曾予以很高評價。劉爾炘曰:“五口隴上僅武威張澍於嘉道間,雲章先生實為張澍弟子,再傳而至叔堅。”汪辟疆亦曰:“在清嘉道間,則武威張澍為有名。近百年中則李雲章銘漢、叔堅於銷父子,其學並出於張氏,益恢宏而光大之,尤隴學之弁冕也。”“雲章雖先後受教於尹世阿、張澍,亦嘗從事於聲音訓詁校之學,然平生論學,實主顧亭林‘經學即理學’之言。其教子侄生徒,亦以‘行己有恥’、‘勤學好古’八宇為主旨。”故李氏父子之學,鹹奉(顧炎武、全祖望)二先生為依歸,坐而言,起而行,規模氣象,儼然為康雍間名儒,無晚近破碎支離之習。”
雲章雖以布衣終其一生,行跡不越蜻函,但他獻身教育,潛心學術,情系鄉梓,其行足以示人,其學足以傳世,誠如王辟疆所言:“蓋晚近西北一醇儒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