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希

李迎希

李迎希(1902年-1981年),河南人。1928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反“圍剿”作戰、長征、擴大和鞏固華中抗日根據地、反“掃蕩”、反頑鬥爭、解放中原、淮海、渡江戰役等戰事和鬥爭。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等職。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基本信息

抗日戰爭之前

李迎希 李迎希

1902年4月17日,李迎希出生於河南省商城縣吳河鄉甲畈村花明樓組(現為鮎魚山水庫淹沒區)。幼年曾上過三年私塾,因家境貧寒中途輟學去放牛、後種田,進城打工。

1926年參加農民協會。

1928年3月參加商潢固(商城、潢川、固始)三縣邊區的大荒坡暴動。同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9年5月,參加了著名的商城起義,9月任二區游擊大隊隊長。

1930年10月,任紅一軍三十二師某營營長。

1931年1月,鄂豫皖根據地主力紅軍整編為紅四軍,李迎希任第十師二十九團營長,後轉去組建地方武裝,歷任獨立團團長、獨立師副師長。同年5月,入紅四軍彭楊軍政學校學習。8月,學習結業後,任紅十師二十九團參謀長、商(商城)光(光山)邊獨立團團長。在鄂豫皖根據地肅反擴大化期間,李迎希於1932年5月被疑為“第三黨” 遭到逮捕,審查三個月後才得以釋放。

1932年初,任商光邊獨立師副師長。9月,任紅四軍第十師司令部參謀。

1933年,7月,十師擴編為四軍,李迎希任四軍司令部參謀主任。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5月,入抗大學習,畢業後任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七一八團參謀長。

1940年8月,任七一七團參謀長。

1941年6月,入延安軍政大學學習。

1944年,隨王樹聲南下縱隊赴豫西開闢根據地,任該部四支隊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10月,王樹聲部併入中原軍區(五師),李迎希任河南軍區參謀長。

1946年,春,李迎希作為五師代表之一去漢口,參加由國、共、美三方組成的軍調小組,與國民黨代表談判停戰執行問題。後經北平軍調執行部轉回延安。

1946年,夏秋之交,李迎希奉調去山東戰場。先在魯中軍區,後任華東野戰軍八縱二十二師師長。二十二師為華野主力作戰師之一,在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中均為主攻部隊之一。

1948年,8月,李迎希任華野山東兵團參謀長,參與主持濟南戰役的戰前準備工作。9月中旬,兵團指揮七個縱隊(當時的縱隊相當於後來的軍)攻擊濟南,激戰八天八夜,攻陷濟南全殲守軍十一萬人。兵團指揮人員為:司令員許世友、政委譚震林、副政委王建安、參謀長李迎希等四人。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打響,在這一廣闊的戰場上有三大指揮部,即劉陳鄧(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陳張(粟裕、陳毅、張震)、譚王李(譚震林、王建安、李迎希)。譚王李部既歸粟陳張指揮,又相當於整個華野的前敵指揮部。戰役第一階段,譚王李指揮四縱(陶勇部)、六縱(王必成部)、八縱(張仁初部)、九縱(聶鳳智部)、十三縱(周志堅部)等華野主力縱隊與黃伯韜苦戰二十天,全殲敵黃伯韜兵團首戰告捷,使我軍奪得全局主動權。

在戰役第二階段,譚王李指揮九個縱隊投入徐南阻擊戰,阻擊敵邱清泉等重兵集團,保護劉陳鄧部圍殲黃維兵團的進行。戰役第三階段,華野全軍圍殲杜聿明集團,譚王李部負責北面攻擊方向。淮海戰役之後華野改編為三野,李迎希任三野第七兵團參謀長。渡江戰役後七兵團解放了浙江全境。

新中國成立後

1950年,冬,李迎希奉調任軍委工兵(後稱工程兵)副司令員。當時我軍尚無全軍系統的工兵指揮機關,因入朝作戰的形勢需要,軍委決定由李迎希負責組建軍委工兵司令部。初始階段,組建人員只有李一人及秘書、生活助理員、警衛員等。後來才從各大區調來一些做具體工作的人員。

在上上下下的支持下,李迎希迅速完成了軍委工兵司令部的組建工作,從此建立了全軍工兵建制。他不僅負責編組了入朝作戰的工兵部隊,還親手籌建了我軍最早的工兵工程技術院校,為我軍培養工程兵技術人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直到1952年秋後,陳士渠司令員,黃志勇副政委才陸續到職。

1955年,春,李迎希調任武漢軍區任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當時我軍實行的是蘇軍的編制規定:司令員如因故不能指揮,則由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接替指揮並代行司令員的職責。因此第一副司令員必須兼參謀長。直到1960年我軍回歸指揮權由黨委決定的傳統,不再實行蘇軍的指揮編制,李迎希也要求免去自己的參謀長一職。但在此後數年他仍為軍區第一副司令員。

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的1967年2月,李迎希因犯“錯誤”被停止工作。直到“7·20事件”發生後,周恩來力主李迎希出來工作,因受到曾思玉、劉豐的百般刁難,此議終未能實現。

到了1968年春,曾思玉、劉豐在林彪支持下,借“楊余付事件” 排斥異己,再次將李迎希“打倒”,致使這位開國將領在漫長的隔離審查中苦度歲月。直到1974年初在軍委的干預之下,才得以“解放”。

1975年,李迎希和武漢軍區另外幾位領導人姚喆、韓東山等一同離職休養。

1981年,5月,武漢軍區黨委對李迎希做出了平反決定,推翻了林彪反黨集團長期壓在他頭上的所有誣陷不實之辭。但由於文革中長期遭受迫害,特別是來自黨內的“殘酷鬥爭”、“無情打擊”已經徹底摧垮了這位開國將軍的身體,即便是當春天真正到來的時候,也已顯得太晚。

1981年5月22日,李迎希將軍因病去世,終年七十九歲。

所獲榮譽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人物評價

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李迎希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自己的信念。在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我軍特別能戰鬥、特別能開創局面的風格。但李迎希由於性格過於剛烈、過於耿直,不可避免的被人利用,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者。

正應了“嶢嶢者易折,佼佼者易污”這句名言。但他作為一個正直不屈的革命軍人的形象將會被後人長久地記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