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華

李華華簡介

1982年獲得擊劍全國成年組冠軍

李華華李華華

1983年獲得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擊劍冠軍。
1984年代表中國隊參加第二十三屆奧運會獲擊劍團體第五名。
1986年獲得亞運會個人、團體兩枚金牌
1988年代表中國隊參加第二十四屆奧運會獲擊劍團體第五名。
劍向來被視為歐洲的貴族運動。擊劍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14世紀在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出現了一個令人炫目的騎士階層,他們以精湛的劍術縱橫天下,博得了廣泛的美譽。此後各國貴族紛紛效仿,一時間成為上流社會的時尚,以致於發展到貴族之間解決糾紛,動輒拔劍相向,一劍定生死。到19世紀後期,擊劍成為一項競技性體育運動。1896年首屆奧運會設立了擊劍項目,並且是惟一允許職業選手參賽的項目。
對於中國人來說,很多人了解擊劍是因為欒菊傑和那篇著名的長篇報告文學《揚眉劍出鞘》。
欒菊傑是誰?歲月流逝,可能很多人都將她遺忘了。她是在中國重返奧運會的第一年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獲得了擊劍項目的金牌。2008年奧運會,移民阿省的她代表加拿大參賽。
而被稱為欒菊傑對手的李華華也巧合般的生活在加拿大,她曾代表中國國家隊參加1984年洛杉磯第二十三屆奧運會和1988年漢城第二十四屆奧運會。現任加拿大多倫多擊劍俱樂部教練,華強擊劍俱樂部合伙人。

劍壇巔峰

16歲的李華華深受《揚眉劍出鞘》影響,開始和學校的一位體育老師學擊劍,僅僅三個月後,就參加了在昆明舉辦的全國女子青年花劍比賽,獲得第6名。這是河南省第一個擊劍名次,李華華也成了河南省擊劍第一人。
當時河南省不但沒有擊劍運動員,連教練也沒有。所以,從1978年到1979年,李華華基本是自練劍術。1979年,李華華在參加全國青年賽奪得女子花劍個人第2名後被調進國家隊,成為欒菊傑的隊友。
李華華在進入國家隊時已是全國青年排名第一,本來她有很多的機會出國比賽,但幸運的輪盤轉來轉去總輪不到她頭上。據她說,主要原因是她在省里的關係形同虛設,加上沒有教練,自然為她說話的人不多。直到在1982年,年滿20歲的李華華告別了青年組進入到成年組比賽,並一舉將欒菊傑擊敗奪得全國擊劍錦標賽女子個人賽冠軍後,她的成績才得到承認。談起1982年那場比賽,李華華至今還記憶猶深。“當時我知道我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因為機會對我來說只有一次。至今我都承認欒菊傑技術和經驗都比我強,名氣也比我大,但這既是優點,又是缺點,因為背負太多,顧慮也多,患得患失。相反,我沒有教練,也就沒有顧慮。面對場上可能出現的曲折,我不用考慮教練的看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感覺去處理,從這點上來說,我的心理準備比她要好。當時是以8劍決輸贏,最終我贏得了這場比賽。她自82年後數次擊敗欒菊傑後,有“欒菊傑剋星”之稱。
李華華經過自己的頑強拼搏,人們眼中那個默默無聞的擊劍醜小鴨,迅速成長為最年輕的全國冠軍。至此李華華一步一步登上了她事業的顛峰,成為世界劍壇上叱吒風雲的一代高手。

急流勇退

1988年2月,欒菊傑30歲,李華華26歲,兩人同時封劍退隱江湖。對於征戰劍壇多年的欒菊傑來說,30歲退隱用“功成身退”來概括一點也不為過;但對於集技術與經驗最豐富、年齡也處在風華正茂的李華華來說,這種“退”確實有點匪夷所思。對此華華很坦率:“作出退役的決定絕不是衝動之舉。在國家集訓隊待了近十年,對運動員內心之苦認識很足。他們為了出成績,拼盡了身體,到了光華褪盡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荒廢了學業,這是最痛苦的。”
華華說最早萌生去意是在1986年的第十屆亞運會上領導找她做思想工作,希望她能給欒菊傑讓劍,理由是欒菊傑是奧運冠軍,如果她在亞運會上輸掉了,很沒有面子。遭到華華的拒絕。到了1988年漢城奧運會,領導安排李華華打團體,卻不讓她打個人賽,這個決定很讓華華心灰意冷。從漢城回來後,華華去意已決。
她選擇了到深圳大學讀書,專業是公共關係學。畢業後在蛇口從事過人事工作,在深圳旅遊局廣告公司擔任過總經理助理。這是她在擊劍場外的另一次出擊。她用自己的能力證明除了擊劍,她在其他方面一樣能有所為。

移居加國

她是一個聰敏和睿智的女人,不但在事業上開闢了新的戰場,在情感上也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也正是這場姻緣將華華帶到了加拿大。
華華的先生是洛陽人。“我媽媽和他媽媽是同事,我們可以稱是青梅竹馬,他們一家在80年代初就移民加拿大。1983年,我折道加拿大到法國參加比賽,受到他們母子熱情的接待。當時對加拿大的印象特好。經過相當時間的了解,我們於1991年春節結婚。”
婚後,由於華華不捨深圳的事業,加上要照顧父親和還在深圳讀大學的小妹,並沒有馬上申請出國,而華華的先生順理成章地“海歸”回深圳一香港公司做經理。m)因為她先生移民較早,生活比較西化,不適應中國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生活。華華覺得作為做妻子的,理應以丈夫的事業為重。為了先生,為了家庭,華華決定放棄自己在深圳打下的江山,隨夫定居加拿大。
華華移民之初,和許多新移民一樣面臨著很多困難如語言不通、不會開車、不懂方向,心裡很失落。但她喜歡加拿大安靜、自由的氛圍,人也不象在中國那樣浮躁。她覺得這是她想要的生活。所以她很快就調整好了心態,在加拿大開始了新的生活。她學會了在家相夫教子、勤儉持家,到學校學英語、學開車,到外面找工作補貼家用。她很坦然的承認移民初期她還在超市當過收銀員、給猶太人鉤過帽子。她和先生一點一點在加拿大建立自己的家園。
等生活穩定後,華華又開始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了。她到學院修讀插花藝術課程,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還開辦了自己的網站,展示自己設計的藏族服飾。她還是一位專欄作家,每周都有文章面世。同時作為一名中國前奧運國手,李華華還參加很多華人社區的公益和社會活動。
2007年中秋節飛赴卡爾加里參加由中央電視台主辦的“中加手拉手——為奧運喝彩”的大型文藝晚會,為晚會獨唱獻歌。2008年春節還與他人合作參加華人春節聯歡晚會,表演賀歲相聲《孝不能等》。2008年4月9日李華華以一個加拿大公民的身份,以一名老奧運選手的身份發表了致加拿大總理哈珀公開信,對加拿大媒體所報導有關中國奧運的言論,甚至還有加拿大官方人員提議抵制北京奧運會言論深感不安,並希望哈珀將政治與體育分開,讓中加兩國友誼向更好方向發展。4月13日還前往首都渥太華國會山莊,並現場高歌,聲援華人社區舉行的“宣傳西藏真相,維護祖國統一”大型集會活動。

重返劍壇

歲月的河流讓一切絢爛歸於平淡。當年劍壇上的輝煌、激情早已不在,但那些刻骨銘心的記憶,精彩永恆的畫面卻成為她永遠的記憶。李華華雖然早已離開了她熟悉的擊劍運動員生活並遠渡重洋移民加拿大,但十幾年來,她都無法割捨她對擊劍運動的那份牽掛和情愫。
雖然沒有象欒菊傑一樣重披戰袍再戰劍壇,但她卻在以另一種方式重返劍壇。她現在在多倫多最大的擊劍俱樂部擔任擊劍教練,她的兒子也在學習擊劍。同時她還與另一位擊劍國手聯合創辦了華強擊劍俱樂部,將致力於培養下一代加拿大的華裔擊劍選手。
在移民加拿大15年後,她又活出了生命的另一段精彩。

據加拿大《星星生活》報導,由主教練趙剛執導的中國女子重劍隊在海外征戰途中,近日順訪多倫多,與已移居加拿大的前中國擊劍名將李華華、胡煥強歡聚一堂。這是三代中國劍客首次在海外相聚。
作為中國第一代擊劍選手,李華華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與欒菊傑等以女子花劍選手代表中國出戰1984年洛杉磯和1988年漢城奧運。胡煥強作為中國第二代擊劍選手曾在多個世界級大賽上獲獎,移居加拿大前為中國男子重劍隊教練,其數名弟子亦參加悉尼奧運。
不久前,李華華和胡煥強這兩位前中國擊劍名將還聯手在多倫多成立“華強擊劍俱樂部”,為擊劍愛好者傳授技藝。此次中國女子重劍隊訪問多倫多,便是在兩人的安排下得以成行。
中國女子重劍隊的主教練趙剛與胡煥強同為中國第二代擊劍選手,彼此也是多年的好友。趙剛曾經征戰1996亞特蘭大奧運,2000雅典奧運和2004年悉尼奧運。今年將以教練的身份出戰奧運。
到訪的4位擊劍選手屬於第三代,其中李娜和仲維萍已取得北京奧運入場券。來自遼寧的李娜曾參加雅典和悉尼奧運,來自上海的仲維萍亦作為替補參加悉尼奧運。另外兩名隊員是吳海艷和曹玉蓮,領隊是孫連濱。
趙剛介紹說,中國女子重劍隊具有奪金的實力,李娜在世界排名中居二望一,是奧運奪金的大熱,但賽場情況瞬息萬變,比賽中運動員的心理質素便特別重要。此外,北京奧運取消女重團體賽會對中國擊劍隊奪金有影響。他透露說,雖然中國奧運代表團並沒有給女重訂下奪金的指標,但他希望女重能帶給觀眾一個驚喜。
據悉,中國女子重劍隊已於5日離多赴古巴哈瓦那比賽,之後將歸國備戰奧運。(捷克佳)

盤點中國體壇劍客

盤點中國體壇劍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