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莊鎮[惠民縣]

李莊鎮[惠民縣]

李莊鎮位於惠民縣南部,鎮駐地距縣城26公里,所轄區域橫跨東徑117°321-117°371,縱跨北緯37°121-37°161。李莊鎮,東傍黃河,西與姜樓鎮為鄰,南與大年陳鄉毗連,北與辛店鄉接壤。全鎮地形南窄北寬中稍寬,略呈梯形,版圖總面積為100.8平方公里。220國道與省道慶淄路在鎮駐地相交,北距縣城25公里,東鄰濱州市40公里,西至省會濟南90公里,惠青黃河公路大橋已竣工通車,交通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惠民縣地圖惠民縣地圖

李莊鎮地處山東省惠民縣南部25公里處,據傳明朝前期至清朝時期為青龍鎮,清朝後期更名為李莊鎮。李莊鎮區位優勢顯著,南依黃河,北距縣城25公里,東鄰濱州市40公里,西行90公里到濟南市,徒駭河貫穿境內,惠青黃河大橋跨越黃河,與淄博市緊密相聯。其南北長15.5公里,東西寬6.5公里,版圖面積100.8平方公里。

李莊屬華北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地勢按引黃圖為南高北低,歸仁引黃閘流經至220國道北徒駭河申橋處,又有徒駭河以北豐厚的水量澆灌,李莊可謂物華天寶,為惠民縣得天獨厚的自然優越條件。

李莊大地水利條件特別豐厚,旱能灌、澇能排,惠民縣原縣委書記趙山水,在李莊任書記時,整建萬畝方田,過去的退海鹽鹼地一去不復返。黃河歸仁灌溉的引黃閘,猶如李莊的一顆明珠,點綴了李莊兒女的高尚情懷。東部由大年陳方向過來的楊集乾溝,西南部的杜家乾溝把李莊的多餘水排進了徒駭河,當地的人民永遠不會忘記老一輩領導對水利命脈的安排。現在的李莊溝、路、渠、橋、涵、閘工程交織配套,農田水利設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灌溉體系,為農業生產、公路交通創造了旱澇保收的環境。

境內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時數2673小時,日照時數五月最多,達280.3小時,二月最少,僅178小時,從熱量狀況看,日照時數,輻射能量以三至十月份較多,一、二、十一、十二月較少,與農作物所需光熱相吻合,適宜作物的生長發育,年均無霜期為190天,良好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形成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耕地面積為78317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64畝,土質肥沃的土地占95%以上,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特佳,水產資源有蝦、蟹、魚、藕、葦等。黃河大鯉魚、徒駭河鯉魚、沙珠邢的驢肉以肉鮮味美著稱。野生動物有野兔、狐狸、獾、青蛙、啄木鳥、貓頭鷹、灰喜鵲等數十種,中草藥蒲公英、車前子、紅花、茵陳、坤草、蟬蛻、斑蝥、蠍子等幾十種。

歷史革沿

1929年,惠民縣劃分為十個區,李莊鎮歸屬第八區和第九區。第八區區公所駐清河鎮,下轄2鎮16鄉112個村(包括今李莊鎮和清河鎮部分村)。清河鎮(鎮公所駐清河鎮);青龍鎮(鎮公所駐李家莊)。 1944年10月,山東建立惠(民)、濟(陽)、商(河)三邊縣,第九區劃歸三邊縣,第八區未變。1945年,惠民解放,9月,三邊縣撤消,九區劃歸惠民縣。1946年12月,在惠、濟、商三縣交界地建立楊忠縣,第九區劃歸楊忠縣,第八區未動。1947年春,在八區西部增建李家莊區。1948年4月,惠民縣對轄區做了調整,全縣轄區統改為地名稱謂,按李莊地名稱李家莊區。1950年5月,惠民縣統一調整為十四個區,李家莊區列為第12區,區委、區公所駐李家莊。1955年9月,全縣轄區復改為地名稱謂,第12區又稱李家莊區。1956年12月,將各區和縣直屬鄉鎮調整為40個鄉鎮,李家莊區稱李家莊鄉。1958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進行區劃調整,將全縣40個鄉鎮合併為17個鄉,並以城郊鄉、辛店鄉、李莊鄉為重點鄉。本年12月,李莊鄉改建置為李莊人民公社。1961年4月,原惠民縣13處人民公社改為13個區,區以下共設85個公社。李莊公社改為李莊區後下轄6個公社,即:華李公社、李莊公社、蔡馮公社、南北王公社、張佩環公社、大孟公社。1967年1月,因“文化大革命”機關被奪權而陷於癱瘓。

1967年3月,李莊區成立革命委員會。1969年9月,李莊區改稱李莊公社,成立了李莊公社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領導小組。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八個管理區(原八個小公社改稱管理區)。1971年3月,李莊公社撤消黨的核心領導小組,召開黨代會選舉產生了公社黨委,機關仍駐李莊村。1971年12月,全縣調整,李莊公社劃分為李莊、申橋兩個公社,機關分別駐李莊、董集村。1981年,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李莊公社、申橋公社改稱李莊鎮、申橋鄉,分別組建了鎮黨委、鎮人民政府和鄉黨委、鄉人民政府。2001年3月,申橋鄉合併入李莊鎮,下轄八個辦事處,105個村。

境域區劃

惠民縣李莊鎮機關幹部和大學生村官來到黃河大堤歸仁段淤區惠民縣李莊鎮機關幹部和大學生村官來到黃河大堤歸仁段淤區

1929年,惠民縣劃為十個區,李莊鎮歸屬第八區和第九區。第八區區公所駐清河鎮,下轄2鎮16鄉112個村(包括今李莊鎮和清河鎮部分村);第九區區公所駐田家集,下轄2鎮17鄉107個村(包括今李莊鎮和姜樓鎮部分村)。1944年10月,山東建立惠(民)、濟(陽)、商(河)三邊縣,第九區劃歸三邊縣,第八區未變。1945年9月,三邊縣撤消,九區劃歸惠民縣。1946年12月,在惠、濟、商三縣交界地建立楊忠縣,第九區劃歸楊忠縣,第八區未動。1947年春,在八區西部增建李家莊區。1948年4月,惠民縣對轄區作了調整,全縣轄區統改為地名稱謂,按李莊地名稱李家莊區。1950年5月,惠民縣統一調整為十四個區,李家莊區列為第十二區,區委、區公所駐李家莊。1955年9月,全縣轄區復改為地名稱謂,第12區又稱李家莊區。1956年12月,李家莊區改稱李家莊鄉。1958年11月,李莊鄉改建置為李莊人民公社。1961年4月,李莊公社改為李莊區,下轄6個公社,即:華李公社、李莊公社、蔡馮公社、南北王公社、張佩環公社、大孟公社。1969年9月,李家莊區改稱李莊公社,下轄8個管理區(原8個公社改稱管理區)。1971年12月,全縣調整,李莊公社劃分為李莊申橋兩個公社,公社駐地分別在李莊村、董集村。1986年,管理區改稱辦事處。2001年3月,申橋鄉合併入李莊鎮,下轄8個辦事處,105個行政村,至2005年區劃未變。李莊鎮版圖總面積為100.8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莊鎮位於惠民縣南部,鎮駐地距縣城26公里,所轄區域橫跨東徑117°321-117°371,縱跨北緯37°121-37°161。李莊鎮,東傍黃河,西與姜樓鎮為鄰,南與大年陳鄉毗連,北與辛店鄉接壤。

全鎮地形南窄北寬中稍寬,略呈梯形,版圖總面積為100.8平方公里。220國道與省道慶淄路在鎮駐地相交,北距縣城25公里,東鄰濱州市40公里,西至省會濟南90公里,惠青黃河公路大橋已竣工通車,交通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自然環境

惠民縣地圖惠民縣地圖

莊鎮地處黃河三角州腹地,位於惠民縣南部,屬魯北沖積平原的一部分。鎮域地勢自東向西漸高,由南而北漸低。黃河沿鎮境東沿向東北流去;徒駭河居鎮境北部,水流趨向東北;黃河一乾(原名幸福河)橫貫中南部,縱貫中東部,由楊集乾溝注入徒駭河。全鎮境內引黃河渠縱橫交錯,有歸仁引黃大閘,有楊集、杜家排水涵洞,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綠草廣茂。

李莊鎮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春季回暖快,風多,乾旱少雨;夏季晝日長,氣溫高,溫度大,降雨量集中;秋季,天高氣爽,氣溫下降迅速,晚秋偏旱;冬天,晝日短,寒冷乾燥,降水較少。中季雨量不均,實際變化大,從熱量狀況看,日照時數,輻射能量,以三至七月份較多,一、二、十一、十二月份較少,與農作物所需光熱的要求相吻合,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發育。

境內土壤紅土占絕大部分,有極少數屬於白土和沙土,只在鎮西北部聶索辦事處所轄的新莊一帶,沙土較多。李莊鎮東傍黃河,水利條件得天獨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土地實行聯產承包,農田種植肥料充足,秸桿還田,有機肥料加大,科學種田,年年豐收在望。

境內土地植被分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自然植被有4.2萬畝,占總面積的15.3%,多見於河堤,渠畔,溝頭、路旁、村邊、房前屋後,沙土地多是茅草,沙星旺、燈籠棵;河堤、渠畔、溝頭多是蘆葦、海草、三棱草、水白子草;鹽鹼地多是鹼蓬棵、灰菜、掃帚草、紅金條;河灘高地的自然植被主要是禾本雜草,如茅草、蘆葦等;淺平高地多以青青菜、蛤蟆腿、吐嚕酸、節節草等。房前屋後多以樹木為主。人工植被,全鎮面積達24.8萬畝,占總面積的74.6%,其中林木覆蓋率達25.7%,農物覆蓋為74.8%。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棉花、大豆、地瓜等。林木以楊柳為主,榆槐次之。果樹以蘋果為主,梨杏次之。

鎮境內資源豐富,可耕地面積78317畝,農林牧副漁各業發展大有可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程規範,乾、支、斗、農、毛溝渠交織如網,機井、橋、涵、閘設施配套。黃河、徒駭河源遠流長,鮮魚蝦四季有,水產較豐富,水產作物有葦子、蒲子和藕。野生動物有兔子、狐狸、喜鵲、貓頭鷹等。藥材有車前子、蒲公英、蠍子、蟬蛻等。

特色產業

獨特的產業在李莊鎮似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遠的歷史悠久,近是是高效農業的產物,各具特色,沿經濟發展一路走來,有時疾步飛奔,有時步履蹣跚。

車馬挽具生產源遠流長。早在明末清初,因任劉四一帶緊靠黃河,人多地少,人們開始發展手工業,生產車馬挽具。車馬挽具包括鞭子和馬車用品(皮條、鞦蓋等),屬皮革加工業,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解放前,一家一戶生產,規模小,交通又不便利,產品主要是集市交易,包括到河北海興一帶和無棣、利津等鄰近縣進行集市交易。

集體經濟時代,車馬挽具得到發展,先後擴展到周圍四十幾個村莊,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先是54年成立聯合手工小作坊,入股分紅,後由分散的手工業者自帶工具加入李莊建華皮革聯合社。公社化以來,各村成立副業組、皮貨組,專門生產車馬挽具,產品由各村業務員走出去銷售和外地客商前來購貨。遠銷到東北、內蒙、新疆等全國各地,成為集體經濟的重要支柱。僅舉一例,在有的生產隊,當時每個工日僅值2角錢左右的情況下,劉口村每個工日達1.2元。七十年代是本鎮車馬挽具的全盛時期,年產值三百萬元左右,是遠近聞名的“車馬挽具之鄉”。

1981年後,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變化,付業組解散,車馬挽具生產又恢復到了個體時期,鎮政府為促進該業發展,增加產品銷量,在新興、李莊兩集市專設早市,供外地客商和本地商販選購貨物。不少人靠生產車馬挽具發家致富。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車馬挽具生產已不再是這一帶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又因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使之生產受到影響,產品銷路不暢,該業處於萎縮狀態,農民已靠其它多種形式增加經濟收入。

園蔥、大蒜種植是我鎮新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1985年彭廟村從商河購來蒜種,先是小面積種植,因蒜薹收入可觀,比單純種糧效益好,大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先是灣頭孫、西溝劉等村,又發展到蔡馮辦事處各村,1999年以來,園蔥價格連續幾年走低,大蒜種植面積迅速增加遍及全鎮,達1萬餘畝。

蒜薹開始是靠集市交易,1994年後,大蒜種植初具規模,蒜薹收購在彭廟村初步形成市場,2001年鎮政府在前王村北投資80萬元建成蔬菜大市場。蒜薹收購季節,外地客商紛至沓來,每天收購量達一千餘噸,按正常價格計算,交易額達三百萬元左右,蒜薹銷往濟南、淄博、東營、壽光、河北等地。收蒜薹時間緊用工多,各戶都需僱工,由此形成勞務市場,每天勞力從周邊鄉鎮甚至鄰縣早早趕來,最多人數達七千人左右。為了提高單產效益,蒜農們大多實行蒜棉套種。2004年開始,對大蒜進行深加工,彭廟村辦起小型蒜片加工廠,2005年又有發展,為大蒜生產拓寬了新路子。

園蔥生產始於1992年,由李馬馮村率先種植,後逐步發展成規模,種植面積多達近2萬畝。1995年形成市場後,日交易量最多達三千噸左右。園蔥分紅、黃皮之分,我鎮生產的紅皮園蔥無藥害,品質好。2001年5月被省農業廳確定為“無公害”農產品,1999年以“申橋牌”園蔥註冊,產品銷往北到東北,南到浙江,並出口日韓等國,我鎮被譽為“園蔥、大蒜之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