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遠

李翊遠

李翊遠,男,漢族,籍貫浙江寧波,1922年2月出生,研究員。194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農學院園藝系,先後在北平農事試驗場、華北農科所(後改中國農科院)、中國農科院果樹所、中國農科院果樹所鄭州分所工作,1978年調入北京市農科院果林所。1981—1985年任中國園藝學會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1979—1987年任北京果樹學會理事長。

基本信息

人物年表

1922年2月 出生於遼寧省營口市。

1947年7月 畢業於北京大學農學院園藝系。

1947-1949年 任北平農事試驗場園藝系技佐。

1949-1955年 任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園藝系助理研究員,並任課題組長。

1956-1958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園藝系,任課題組長。

1958-1961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兼任計畫科負責人。

1962-1978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鄭州分所,任果樹育種研究室主任兼葡萄課題組長。

1979-1988年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副研究員,科技顧問,鮮果研究室主任,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曾任北京市果樹學會第三、四屆副理事長,北京市政府專業技術顧問團顧問、中國園藝學會第四屆常務理事和副理事長,《園藝學報》編委等。

1988年 離休。

1996年8月25日 病逝於北京。

生平經歷

建立基礎

李翊遠,原籍浙江省寧波市,1922年1月出生於遼寧省營口市一個職員家庭。194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農學院園藝系。同年,經沈雋、汪菊淵介紹到北平農事試驗場工作,任園藝系技佐。先後協助張繼增、翁心桐開展白菜、蘿蔔品種比較試驗和蘋果砧木抗鹽性研究。他不僅工作積極努力,完成任務好,而且虛心向專家學習,認真接受科研工作各方面的基本訓練,為以後的科學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與葡萄結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北京成立了華北農科所,李翊遠任該所園藝系助理研究員並擔任課題組長,從此開始了他葡萄研究的生涯。

1949-1958年,李翊遠主要從事葡萄栽培和品種選育研究,同時還承擔一部分蘋果、梨的栽培技術推廣工作。1952年起,主持葡萄抗寒育種和葡萄新品種選育研究。他以高度的工作熱情和理論聯繫實際的作風,努力工作,為促進北京地區葡萄生產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在遼寧興城成立。因工作需要,李翊遠被調到該所工作。他在葡萄研究方面成績突出並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1959年他參加編纂《中國果樹栽培學》 ,完成葡萄部分的編寫任務。1960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計畫科負責人,負責計畫管理兼領導刊物出版、圖書資料等方面的工作。

1961年,李翊遠作為葡萄專家,被調往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鄭州分所,負責葡萄方面的科研工作。1961-1978年間,李翊遠一直主持葡萄原始材料的研究和葡萄育種課題;還負責農業部下達的“研究評價從保加利亞大量引進的葡萄品種在黃河故道地區的表現”;同時還主持與前蘇聯和東歐六國的國際葡萄合作項目等多項重要研究課題。

1978年,李翊遠已年過半百。為解決他夫妻長期兩地分居問題,經領導同意,李翊遠調至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繼續從事葡萄育種研究工作。在此期間,李翊遠先後任鮮果研究室主任、研究所科技顧問、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並任北京市政府第一屆專業技術顧問團顧問;中國園藝學會第四屆副理事長、《園藝學報》責任編委;北京果樹學會第三、四屆副理事長等職。

科研成果

早期研究及成果

李翊遠1947年畢業後至1949年初在原北平農事試驗場園藝系工作,先後協助進行白菜蘿蔔品種比較試驗和蘋果砧木抗鹽性研究。1949年北平解放,成立華北農科所,主持玫瑰香葡萄環剝試驗,試驗結果表明早期環剝能提高坐果率,增大果粒,7月下旬環剝能增進著色和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50年去原察哈爾省老果區懷來縣協助解決提高蘋果、梨等果品產量、防治病蟲害。經過兩年工作,引入良種、防治果樹病蟲、進行老樹更新、修剪及土壤管理等措施,提高了果樹產量、品質,在協助當地建立技術推廣機構後,於1952年撤回。1953年起主持葡萄品種選育課題,收集了近400個品種進行了觀察研究和醞釀試驗,選出了莎芭珍珠、葡萄園皇后、新玫瑰、義大利、法國蘭、佳利釀、賽必爾2007等適合北京栽培的生食和釀酒品種。1958年成立中國農科院果樹所,調往該所工作,1959年參加編寫中國果樹栽培學,負責葡萄一章。1962年春又被調往鄭州分所,黃河故道是建國後新興的葡萄生產基地,1958年從保加利亞和新疆引入大量葡萄插條在短期內要發展面積達十餘萬畝,由於未經過試驗盲目引種,表現出很多品種不適應,加以技術和物質條件都不具備,各地紛紛刨葡萄,李翊遠同志調入此後,對引入品種進行評價,並組織了豫皖蘇的國營農場和葡萄酒廠建立技術協作網進行科研和技術推廣,提出了適合故道地區發展的品種及栽培技術,對鞏固黃河故道地區的葡萄生產及為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在鄭州分所建立了保存588個品種的國內規模最大的葡萄資源圃,1962年開始育種工作,培育出鄭州早紅、黑佳釀等兩個新品種及一批優系,並負責與蘇聯、東歐六國合作的葡萄科研項目,包括葡萄地理變異試驗、早熟生食葡萄育種和品質資源交換等。1978年11月,調至北京市農科院果林所工作,主持葡萄研究課題,在所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工作,根據研究課題的目標對品種園進行了整頓,並陸續從國內外引進較新的良種,建成擁有130個品種的品種園,初選出潘諾尼亞、布朗無核等5個適宜在北京地區發展的品種,原有1973年雜交的雜種實生苗於1979年開始結果,1986年培育出3個早熟品種:早瑪瑙、紫珍珠、翠玉,一個中晚熟新品種艷紅。

巨峰葡萄無核化試驗

在此期間又進行了巨峰葡萄無核化試驗,通過研究PCPA15ppm和GA20ppm混用,巨峰葡萄無核率達92.5—99.5%,基本獲得成功。

後期研究成果

培育無核新品種是葡萄育種目標之一,1986年開始了葡萄胚株培養技術的研究。1986年結果表明葡萄胚株培養適用的培養基為Nitsch培養基和Nitsch培養基+2%IAA和0.3%GA3,其次胚株取樣的適宜時期因品種而異,如無核白取樣時間限制在花後15-20天,京早晶品種則以花後20-40天取胚株為宜,優系73-8-1則在花後20-50天取樣培養可以成活。

論文論著

1 李翊遠等.山地蘋果栽培技術.北京:農業出版社,1954

2 李翊遠.葡萄新品種苗木的加速繁殖(譯文).蘇聯農業科學.1957 (11)

3 李翊遠.沙土上的葡萄(譯文).蘇聯農業科學.1958

4 李翊遠.植物的土壤營養和果園施肥問題.蘇聯農業科學.1958(9)

5 李翊遠(參編).中國果樹栽培學(第二卷第三章:葡萄).北京:農業出版社,1960

6 李翊遠.黃河故道地區的葡萄品種.中國園藝學會論文彙編.1965

7 李翊遠.國內外葡萄科研概況(綜述).農業科技資料.1979(4):41~47

8 李翊遠.庭院葡萄栽培.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2)

9 李翊遠.日本落葉果樹品種更新.世界農業.1984(2)

10 李翊遠.對氯苯氧乙酸和赤黴素對巨峰葡萄形成無籽果的影響.北京農業科學.1984(10)

11 李翊遠.有核和無核葡萄的胚珠培養及實生苗的發育(譯文).葡萄栽培與釀酒.1985(1)

12 李翊遠,唐淑梅,劉亞萍.生食葡萄新品種選育.中國果樹.1987 (2)

13 李翊遠等.葡萄新品種——早瑪瑙、紫珍珠、翠玉、艷紅.華北農學報.1987(2)

14 李翊遠等.北京果樹志·葡萄專志.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15 李翊遠.葡萄栽培技術.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16 李翊遠等.梨、葡萄、桃栽培及病蟲防治.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

人物評價

工作態度

李翊遠總是認真負責地對待生產上的有關問題,坦率地提出技術性建議。20世紀70年代末,北京市有關部門擬在延慶縣康莊地區建立優質葡萄生產基地,並邀請李翊遠等有關專家論證。經實地調查後,李翊遠慎重地提出,這一地區位於北京西北部的大風口處,年有效積溫偏低,土壤瘠薄,因而不適於發展優質葡萄生產。這一建議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並被採納,從而避免了在這一地區盲目發展葡萄生產的做法。

李翊遠離休後,仍然勤奮工作。為提高果樹生產的科技水平,他埋頭寫作,翻譯國外文獻,編著科普書籍和技術資料,為果樹科研和生產服務。他還經常到北京郊區試驗基點,指導青年科技人員的研究工作。

性格特徵

李翊遠為人正直、誠懇,待人接物實事求是,直言不諱。他敢于堅持原則,敢於講真話。在學術上,他治學嚴謹,謙虛謹慎。這些都給同行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