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風

李正風1963年12月生,中國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理事,科技發展戰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著有實踐建構論:對一種科學觀的初步探討》等,2004年,曾獲得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重要貢獻獎,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領導小組。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姓名:李正風

任教專業:哲學-哲學類

在職情況:在職

性別:男

所在院系:人文學院

所教課程:

研究方向:科技發展戰略與政策,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中國科技政策史

個人簡介

1963年12月生。1980.9-1985.7:中國科技大學套用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88.9-1988.7:中國科技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部,獲哲學碩士學位;1988.7-1997.8:青海省委黨校從事自然辯證法教學和研究工作。1991年晉升講師,1994年破格晉升副教授;1992年任哲學教研室副主任,1993年任現代科技教研室副主任,1995年任現代科技教研室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1997.9-2002.11: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2001.2-2001.10:任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掛職)。2002年至今: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2003年至今: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所長2006年9月被批准為科學技術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主要成果

代表性著作:《科學知識生產方式及其演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中國創新系統研究——技術、制度與知識》.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賽博空間的哲學思考》.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走向科學技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科學技術概論(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自然辯證法參考讀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走向跨國創新系統——創新系統理論與歐盟的實踐》.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世界各國創新系統——知識的生產、擴散與利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青海資源開發研究》.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現代科技與科技政策》.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6《技術與國家利益》.李正風譯.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1999《美國科技政策總統辦公室》.改變21世紀的科學與技術.高亮華,李正風等譯.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1999

代表性論文:李正風:《實踐建構論:對一種科學觀的初步探討》,《哲學研究》2006年第1期李正風:《塑造政府與科學之間的新型關係》,《中國軟科學》2006年第6期李正風:《再論科學的規範結構》,《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年第5期李正風,張文霞:《略論建設創新型國家》,《民主與科學》2006年第4期喬冬梅,李正風:《科技計畫在科技資源整合中的作用及實現方式》,《科學學與科技管理》2006年第5期張文霞,李正風:《芬蘭從資源型國家到創新型國家的歷程》,《科學的社會影響》2006年第1期王凌晶,喬冬梅,李正風:《<1986-2000年科學技術發展長遠規劃(綱要)>初探》,《科學學與科技管理》2006年第6期(增刊)李正風:《政府績效管理與基礎研究績效評估》,《自然辯證法通訊》2005年第6期李正風,張成崗:《我國創新體系特點與創新資源整合》,《科學學研究》2005年第5期李正風,劉小玲,王凌晶:《關於提高我國全民科學素質的戰略思考》,《中國軟科學》2005年第4期李正風,劉小玲,王凌晶:《提高公民科學素質與構建全民共同發展的學習型社會》,《清華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李正風,邱惠麗:《若干典型國家科技規劃共性特徵分析》,《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年第3期李金登,李正風:《跨國公司與中國大學的R&D合作淺析》,《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9期李正風:《關於研究生“自然辯證法”教學的若干思考》,《清華大學學報》2005年增刊李正風,牟煥森:《論以人為本的創新資源整合觀》,載:杜基爾,蔡富有:《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575-585朱付元,李正風:《政府主導下的科技資源整合研究》,載:杜基爾,蔡富有:《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592-603李正風:《科技政策研究的意義:兼評<全球化時代的科技政策>》,中華讀書報?2005-11-08李正風等:《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目的、意義》,載:《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課題研究論文集》,北京:科普出版社,2005年,315-353李正風,黃錇堅:《現象學視野中人與技術的關係》,《清華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李正風,曾國屏:《OECD國家創新系統研究及其意義——從理論走向政策》,《科學學研究》2004年第2期葛秋萍,李正風:《知識共享與知識專有傳統的張力變遷及動力機制》,《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年第6期曾國屏,李正風,段偉文:《從虛擬現實技術看虛擬實踐》,載:吳彤,蔣勁松,王巍主編:《科學技術的哲學反思》,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265-277曾國屏,吳彤,李正風,劉立,雷毅:《試論鄧小平科技戰略思想》,《科學學研究》2004年第4期李正風:《從“知識分配力”看科技中介機構的作用與走向》,《科學學研究》2003年第4期李正風,杜祖基:《從知識經濟看香港的科技競爭力》,《科學學研究》2003年第2期李正風,曾國屏,朱付元:《中國科技體制改革與國家創新系統建設中的若干問題》,載:宋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2002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李正風.劉立:《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發言撮要》,《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李正風,曾國屏:《創新系統理論中知識流分析的兩個視角》,《科學學與科技管理》2002年第6期李正風:《基礎研究績效評估的若干問題》,《科學學研究》2002第1期。李正風,朱付元,曾國屏:《歐盟創新系統的特徵及問題》,《科學學研究》2002年第2期李正風,曾國屏,杜祖貽:《試論“學術”國際化的根據、載體及當代特點與趨勢》,《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年第3期LIZhengfeng,ZENGGguoping,ZHANGJingjing,InnovationSysteminchina:1978to1998.In:China’sfutureintheknowledgeeconomy,CenterforStrategicEconomicStudies,VictiriaUniversity,andTsinghuaUniversityPress.2002:270-284李正風,曾國屏:《我國科技國際競爭力的一個結構性缺陷》,《中國科技論壇》2002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科技管理》2002(7)全文轉載。李正風,張帆:《全球化發展進程的三個階段》,《中州學刊》2002年第6期李正風:《科教興國戰略與科技體制改革》,載:范德清,方惠堅主編:《科教興國——中國現代化的戰略抉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02-156吳彤,李正風,曾國屏:《基礎研究評價與國家目標》,《科學學研究》2002年第4期曾國屏,李正風,杜祖貽:《當代科學共同體的分化及學術國際化問題的思考》,《自然辯證法通訊》2002年第6期ZENGGguoping,LIZhengfeng,ResearchandDevelopmentinChina:Traditions,transformations,andthefutureofscienceandtechnologypolicy,TheHarvardAsiaPacificReview,Fall2002:34-36王豐年,李正風:《道家的生態消費觀》,《清華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曾國屏,李正風:《我國基礎研究隊伍的規模、結構和水平問題初探》,《科學學研究》2001年第2期李正風:《現代物理學家眼中的邏輯實證主義——科學家對待哲學態度的案例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第4期李正風:《論基礎研究功能的變化》,《清華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李正風:《科學十年:重塑與政府的協約》,《世界知識》2001年第2期李正風:《台灣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科技政策》,《科學學與科技管理》2001年第4期李正風:《科學:國家利益中的關鍵性投資——美國科技政策新動向》,《世界知識》2001年第14期李正風:《基礎研究的績效評估:現代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學中國人》2001年第6期黃錇堅,李正風:《信息技術背後的政治理念衝突:反權威精神、新右派和技術現實派》,《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年第4期曾國屏,李正風等:《關於中國基礎研究隊伍建設的戰略思考》,《中國軟科學》2001年第4期曾國屏,李正風:《試論國家創新系統中的科學共同體與學術評價》,《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增刊)韓宇,趙學文,李正風:《基礎研究創新概念辨析及對相關問題的思考》,《中國基礎科學》2001年第3期李正風:《科學與政治的結合:必然性與複雜性》,《科學學研究》2000年第2期李正風:《台灣科技政策的發展及其新趨向》,《清華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李正風:《關於深化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若干思考》,《清華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科學新聞周刊》2002(5),《新華文摘》2002(7)轉載。李正風,曾國屏:《中國創新系統轉型過程分析》,《科學學研究》2000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科技管理》2000(12)全文轉載李正風,劉兵:《我國大學科技園發展的基本戰略和指導原則》,《中外科技信息》2000年第12期。人大複印資料《科技管理》2001(3)全文轉載。李正風:《科學評價:科學研究的質量控制》,《科技日報》,2001.1.16.李正風:《科學與國家利益》,《科技日報》,2001.2.26李正風:《重新認識科學與國家之間的關係》,《科技日報》,2001.5.11李正風:《制度與創新激勵》,《青海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李正風,曾國屏:《創新系統的擴張與創新研究的“系統範式”》,《系統辯證法學報》2000第1期李正風,曾國屏:《科學與民主:一個偉大科學家的良知》,《民主與科學》2000年第3期李正風,曾國屏:《創新的可能主體與現實主體》,《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李正風:《國家創新系統理論視野中的基礎研究》,載:胡顯章,杜祖貽,曾國屏主編:《國家創新系統與學術評價》,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78-104.李正風,曾國屏:《創新概念辨析》,載:袁正光主編:《時代的強音——世紀之交STS專家縱橫談》,北京:改革出版社,2000年,185-197曾國屏,李正風:《國家創新系統中的科學共同體與學術評價》,載:胡顯章,杜祖貽,曾國屏主編:《國家創新系統與學術評價》,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24-36.吳彤,李正風:《走向新境:科學與社會共繁榮》,《世界知識》,2000年第24期曾國屏,李正風:《虛擬現實技術的價值》,載:陳筠泉,殷登祥主編:《新科技革命與社會發展》,科學出版社,2000年,208-217曾國屏,李正風:《創新發展論及其對中國的意義》,載:《鄧小平理論研究文集(2000)》,北京出版社,2000年,118-127.曾國屏,李正風:《中國科技發展策略:重塑國家創新系統》,《中國評論》(香港)2000年第10期李正風:《科學的探索有止境嗎?》,《科技日報》2000.1.3李正風:《科學與政治: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科技日報》2000.1.7李正風:《反思科學的世紀》,《科技日報》2000.2.14李正風:《科學:一種文化》,《科技日報》2000.7.,李正風:《塑造20世紀科學歷程的重要文獻》,《科技日報》2000.8.2黃錇堅,李正風:《網際網路:技術背後的文化與理念》,《科技日報》2000.10.2李正風:《中國科技系統中的“系統失效”及其解決》,《清華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科學新聞周刊》2000(24),《新華文摘》2000(9)轉載。李正風,曾國屏:《創新研究的“系統範式”》,《自然辯證法通訊》1999年年第5期李正風,曾國屏:《國家創新系統與知識經濟》,《科技導報》1999年第11期李正風,曾國屏:《國家創新系統》,《科技潮》1999年第6期曾國屏,李正風:《國家創新系統初探: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整合》,載:中國科學院:《知識經濟與國家創新系統》,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年李正風:《崇尚科學首先要理解科學》,《科技日報》1999.9.4李正風:《基礎研究與套用目標》,《科技日報》1999.10.30李正風:《知識經濟中的知識》,《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年第6期李正風,曾國屏:《知識經濟與工業經濟∶超越中的繼承》,載:王興成等主編:《知識經濟》,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170-181.李正風,曾國屏:《賽博空間與社會變革》,《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年第5期曾國屏,李正風:《國家創新系統: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和制度創新的互動》,《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年第11期曾國屏,李正風:《賽博論·賽博空間·社會和文化變革》,《哲學動態》1998年第5期李正風,曾國屏:《賽博空間的文化底蘊》,《科技日報》1998.4.18李正風:《尼爾斯·玻爾的主客體思想》,《青海社會科學》1996第6期李正風:《略論科學假說的內在結構》,《攀登》1996第1期趙德興、李正風:《波普爾證偽主義再批評》,《青海社會科學》1995第4期李正風:《科學知識普適性信念及其批判》,《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第11期李正風:《關注實踐:鄧小平哲學思想的基本特點》,《青海社會科學》1994第1期李正風、趙德興:《波普爾歷史哲學評析”,《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4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外國哲學與哲學史”全文轉載;李正風:“科學假說定義再探討”《攀登》1994第3期景暉,李正風:《論反對個人主義》,《青海社會科學》1994第6期李正風:《“科學主義”辨析》,《哲學研究》1993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自然辯證法”1993(3)全文轉載;李正風:《玻爾互補原理及其對西方認識論傳統的背離》,《自然辯證法通訊》1993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外國哲學與哲學史”1993(7)全文轉載;李正風:《愛因斯坦科學社會學思想》,《自然辯證法研究》1993第12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1994(2)全文轉載;李正風:《認識論科學化:皮亞傑發生認識論的基本特徵》,《攀登》1993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自然辯證法”全文轉載;李正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特點》,載:《學習·探索·發展》,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李正風、趙德興:《鄧小平哲學思想的時代性》,《攀登》1993第6期;李正風:鄧小平哲學思想的鮮明特色,載:田源,張延禎主編:《鄧小平哲學思想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6-173李正風:《哲學方法學初探》,《社會科學》,1992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哲學原理”1992(5)全文轉載;景暉、李正風:《正確運用矛盾法則認識和處理黨內矛盾》,《青海社會科學》1992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共產黨”全文轉載;李正風:《耗散結構理論與現代哲學》,《青海社會科學》1992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自然辯證法”全文轉載;李正風:“再論相對論時空理論及其評價”,《自然辯證法研究》1992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自然辯證法”1992(4)全文轉載;李正風:“論愛因斯坦‘尺縮效應’的科學性”,《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2第6期唐殿豪,李正風:《現代運動理論的建構及其要義》,《青海社會科學》1991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自然辯證法”全文轉載;李正風:《論科學假說形成的負反饋調節機制》,《攀登》1991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自然辯證法”全文轉載;李正風:《實事求是是科學思維的本質特徵》,《攀登》1991第5期李正風:《論科學假說的可檢驗性》,《貴州社會科學》1990第2期李正風:《論現代自然觀的基本思想》,《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0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自然辯證法”全文轉載;李正風:《普利高津建立耗散結構理論的方法論分析》,《青海社會科學》1990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自然辯證法”全文轉載;李正風,李勇枝:《愛因斯坦為什麼反對量子力學?》,《哲學研究》1989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自然辯證法”全文轉載;王玉北,李正風:《科學理論是工具功能與反映功能的統一》,《哲學研究》1988第11期,“人大複印資料·自然辯證法”全文轉載;李正風:《論科學研究的邏輯起點》,《社會科學評論》1988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自然辯證法”全文轉載;李正風:《康德在主體能動性問題上的貢獻和失誤》,《安徽大學學報》1988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外國哲學與哲學史”全文轉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