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亮華

高亮華

1. 1. 如此,我觀芭蕉心,亦非虛不實。

人物簡介

高亮華,1963年生,湖南益陽人。

個人部落格:技術·詩·稻草人(參見擴展閱讀)
現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科學技術與產業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技術哲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教學工作

1、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技術哲學” 。
2、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專題”。
3、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研究生公共學位課“自然辯證法”。
4、清華大學博士生公共學位課“現代科技革命與馬克思主義”課程的講座及課程論文指導。
5、清華大學本科生任選課程“高科技戰略與管理”。

主要科研方向

1、技術哲學;科學哲學;
2、產業哲學與產業文化;
3、高科技戰略管理;大學科技創新與產學研結合研究;
4、企業文化與企業戰略管理研究;
5、企業文化研究;

主要著作與論文

主要發表物:
技術哲學
1. 《人文主義視野中的技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2. 《信息代表什麼——信息科學與人文視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技術:社會批判理論的批判”,《自然辯證法研究》,1992.8(5):23-30
4. “論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通訊》,1992.14(4):19-25
5. “技術理性問題探討”,《哲學研究》,1993.(2):64-70,78
6. “技術的倫理與政治意含”,《自然辯證法通訊》,1994.16(4):10-16
7. “象樹一樣的機器——有機論視野中的技術理論”,《自然辯證法通訊》,1995.17(6):10-16,23
8. “人文主義視野中的技術”,《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3):41-46
9. “希望的革命——弗羅姆論技術的人道化”,《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13(2):12-16
10.“技術轉向與技術哲學”,《哲學研究》,2001(1)。
11.“20世紀中國技術哲學”,載《清華大學哲學年鑑》,2002年。
12.“打開技術的黑箱——論技術哲學的經驗轉向”,載《工程、技術與哲學》,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年。
高技術戰略與管理
1. 《富強的曙光——技術創新與經濟成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2. 《創新成長》,北京出版社,2001年4月。
3. “構築知識經濟時代的技術創新模式——作為科技成果孵化器的清華同方及其啟示”,《科技導報》, 1999.(1):53-56,22。
4. “我國高科技企業的幾類技術創新模式”, 1999年4月, 《科技日報》,1998.4.17。
5. “在核心能力上競爭——清華同方發展戰略透析”, 1999.(5),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65-69。
6. “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模式”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2(2):23-26。
7. “技術創新:強國之路”,載《科教興國——中國現代化的戰略決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 “大學技術轉移的衍生企業模式” ,待發。
主要譯著:
《技術史》(第三卷)、《改變21世紀的科學與技術》等。

企業文化主要成果

高教授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致力於企業文化的研究工作,主要參與了清華同方、大慶油田、北京銅牛、北京環衛、蘭州石化、北京首都博物館等企業和組織的戰略發展和企業文化的研究工作。
與傳統的企業文化相比,高教授更倡導一種“人文主義”特色的企業文化風格,力圖從傳統文化和企業歷史的沿革之中找出企業獨具特色的核心價值觀。
其研究成果很受各個企業的認可,有著良好的口碑。例如銅牛集團“牛圖騰”的文化定位與“誠、實、韌、拓、雄”的核心價值觀的提煉已經廣為銅牛集團及其各個子公司所稱道;又如北京環衛集團的“馬文化”的定位與時傳祥精神的完美契合,可謂用心良苦,切中實際。

個人風格

高亮華是自然辯證法領域內較早關注技術哲學的學者之一,其代表作《人文主義視野中的技術》是技術哲學研究必備的書目。人文主義視野也成為了他哲學研究的標籤,由於文采出眾,觀點透徹,他被業內著名學者陳昌曙、邱仁宗、邱亮輝等老前輩譽為未來中國技術哲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與陳凡教授、吳國盛教授等遙相輝映。
個人風格:溫和,謙遜,睿智;
講課風格:邏輯縝密,極富文采,富有啟示性。
寫作風格:細膩、新穎、真摯、精緻
選自其部落格的摘抄:
《丁香》
愛略特吟唱道:四月是最殘忍的季節,因為它讓荒地開出丁香。不過這丁香混合著記憶和嚮往,而且春雨還撥動了遲鈍的根。因此,四月雖然殘忍卻並不是一個絕望的季節。
在我們的文化中,丁香乃是雙重的隱喻:結是愁怨郁積,開是愁怨解卻。
更重要的是,丁香是一種純粹的美與芬芳,被看作友誼、愛情與幸福的象徵。一個姑妄信之的傳說是,如若在縱放香涎的丁香樹上,找到罕見的五瓣丁香花,就會得到好運、愛情與幸福!
百年校慶,一個美麗的誤會,讓我在圖書館外牆外的一樹丁香上找到了不僅是五瓣的丁香花,而且還有六瓣與七瓣的丁香花。須知丁香乃是與紫荊並列的學校雙校花之一。這種際遇雖屬巧合,但也讓我嘆為傳奇!
或謫人間歸去遲,翱翔應是神仙侶,因此承諾寫下這些詩句。詩曰:
京城徒寄倦遊身,總是無端惱春風。
春風拂過丁香結,千結百結黯消魂。
更著雨中帶淚看,一樹亂蕊照影單。
人世幾回玲瓏夢,但此紫痕遠塵埃。
也曾年少賦華章,也曾雨巷嘆彷徨。
當年空綰同心結,一待殷勤兩鬢蒼。
十年往事休重說,況逢百年氤氳節。
此日殷勤為剪開,五六七瓣稱奇絕。
采采香涎費春工,臨風遞與身邊人。
穀雨之前虹始見,可許相隨碧雲深。
芭蕉心
重要的是,我聽到了那些神秘的聲音,即使它們是虛幻的,但它們讓我走向你……
“芭蕉心盡展新枝,
新卷新心暗已隨,
願學新心養新德,
旋隨新葉起新知。”
我之心性中,多出世之心緒而少入世之情懷。這段時間做幾個企業課題,卻不得不竭力去從傳統儒學資源中尋啟迪。比如日新之德,就是我非常推崇的一種觀念。為了說服老總們,我有幾次藉助那朝開暮落,一花凋落,一花又開,花開無窮期的木槿花來加以渲染。
其實,上面張載的詩更適合渲染日新之德,只是不如木槿花那樣來得簡單與浪漫些。但就我個人而言,我是非常喜歡這首詩的。確實,日新之要,惟在此心之求伸求新,最後以日新之積而成盛德之美矣。這讓我自已也漸漸更多地受到儒家精神的感染。
不過,我之所以喜歡這首詩,或許更是因為我心性中那個更為重要的維度,那會讓我想到“雨打芭蕉”,想到“芭蕉不展丁香結”……
比如在這樣的夜晚,在這荒漠化的都市,借著青燈幽窗,我可以讓一場芭蕉夜雨在靈台演繹,然後靜靜地咀嚼一種心痛:聲聲催憶當初,又抑或嘆一聲,夢裡功名,水中花月,際遇如斯,與誰共語?
而現在,我亦會想到“芭蕉心”,不是上面張載詩里的“養新德”、“起新知”的芭蕉心,亦不是納蘭所謂的“點滴芭蕉心欲碎”的芭蕉心,而是佛家意像里的那一個層層包裹的觀不透的芭蕉心。
芭蕉心被葉子層層包裹,觀芭蕉心,如觀水月鏡花。佛家語有云:“芭蕉心如。諸畫相如。空中花如。夢苦樂輪迴如。”
水月影,鏡中花,所見真亦假,其實假亦真。水月必有天月在上,鏡花必有真花在側。我在這個世間如此尋尋覓覓著你,亦是因為你就是我心之所依憑矣。
如此,我觀芭蕉心,亦非虛不實。我相信,我聽到的那些神秘的聲音,其實就是你的召喚。
也許在那個年代,我之丁香結,你之芭蕉不展,同向春風各自愁。
那么,現在呢?
虛與實,這不是一個問題!重要的是,我聽到了那些神秘的聲音,即使它們是虛幻的,但它們讓我走向你……
《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
“願使歲月靜好,現實安穩。”——這是去年我寫給自己的主題詞,我希望自已能夠藉此走出先前的理想主義,校正自己的出世精神,而達成一種樂天知命的心態甚或境界。我對自己說:我不再嘯吟,要奔涌而去再經歷什麼滄海。靜水流深,我也已繞過欲望的障礙。
光陰逝如流水,年華暗換又一年。然而,當我決定寫這篇關於2011的新帖時,我竟不知曉該給自己寫一句什麼樣的主題詞了。
我知曉我這時難免會有更多傷感,因為生命的節律已開始對我的身體發威,讓我明顯覺得氣血漸衰、晚歲將至,開始變得眼花頭白,身體大不如從前。
我也知曉我應該去繼續達成那種簡單的樂天知命的境界。人世間有什麼夙願難以放下,不能放下,我需要為自己減壓,讓生活刪繁就簡。我所積累的財富足以讓我過一個平平安安的下半輩子。
但我還是想給自己一些新意……。於是我邊看有關一些玉文化的資料,——這是做某一個課題要用到的,也兼想著所謂的主題詞,不經意中,覺得看到的一段詩經里的句子或許最切合作為我今年的主題詞了:
“皎皎白駒,在彼空谷。
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
的確,這切合我一直以來對玉文化的喜愛與體認,這也切合我一直以來的白馬藍衫的意像,這更切合我現在對“願使歲月靜好,現實安穩”這種簡單心境的期許與追求。
玉,石之美者。玉讓人聯想到溫潤、謙和、純淨、高潔、君子、美人,給人一種無限幽微的美。自古以來,就有玉有十一德(孫子)、九德(管子)、五德(說文解字)之說。當然最流傳的五德之說,即:仁、義、智、勇、潔。因此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夠做一個玉一樣的男人是:堅韌,但溫潤細膩;通透,但瑕不掩瑜;瑰麗,卻色澤柔和。
至於白馬藍衫的意像,這大約前世殘留的記憶:
……那個朝代
我牽著那匹白馬流落在江南
我失去了所擁有的王國
我是你孤獨的王
你是我失散的歌女
也許那個朝代就是溫柔敦厚、以夢為馬的《詩經》年代。只是那個君子如玉、美人如花的時代已經遠去了。
突然想起去夏去海拉爾時,曾多次回憶起青壯時對萊蒙托夫的《帆》的解讀。在我一直的意象里,那白帆隱喻著年少與浪漫的人,他(她)們所祈求的永遠是風暴,惟有在風暴中才得安詳。他(她)們的理想永遠定格在遠方,那遠方總會隨著我們的走近而飄遠,總會吸引著我們去追逐……
然而,要不是那次懷舊之行,我似乎從來就沒有想起過什麼白帆了。真的是遠去了那顆年少與浪漫的心!
不過,雖然我氣血漸衰,卻也心血未涸。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做這些事來影響一些人,如我的家人,我在這個世界上的親近的人,和願意接受我影響的人,我也更希望接受到來自這個世界的愛。
因此,雖然我已經開始借用他人的話對自己說:“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然我心繾綣依舊。我希望在擁一份淡定從容年華的同時,也仍然能夠心懷溫軟,希望自己的心是仍然敏感而又堅強,敏感得雖然不得不受傷,卻又堅強得不至於毀滅。
因為那一份敏感,我可以讓心裡滑過寂靜的憂傷,因為那一份堅強,我可以不去掙扎著忘記你的容顏……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我可以這樣地待你!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你能這樣地待我嗎?
然而,在2011年,甚至在未來漫長的日子裡,我更願意這樣對自己和你說: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