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光[地球化學家]

李曙光[地球化學家]

李曙光,為多岐義詞。分為中科院院士、地球化學家李曙光;中國作家李曙光(1928~);中國作家李曙光(1949~)等。

基本信息

中科院院士、地球化學家

簡介

李曙光,地球化學家。1941年生於陝西鹹陽。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地球化學專業並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6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與行星科學系進修。先後多次赴德國馬普化學所、香港大學作訪問學者。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

變質同位素年代學理論研究方面最早發現超高壓榴輝岩的白雲母含大量過剩氬;證明了超高壓變質與退變質礦物之間存在同位素不平衡;較早發現在低級變質條件下稀土元素可活動,且Sm-Nd體系可被重置;首次精確測定了榴輝岩中金紅石的U-Pb年齡。最早通過測定大別山榴輝岩年齡獲得華北與華南陸塊在三疊紀碰撞的結論;系統測定了北、南秦嶺一系列蛇綠岩及岩漿岩的同位素年齡,為秦嶺造山帶多陸塊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首次測定出大別山超高壓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卻曲線,並通過同位素示蹤對其多階段快速折返機制提出較完整模型。

創新性成果

李曙光教授在以下領域做出了系統研究,並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1.他在超高壓變質作用中同位素體系及變質年代學理論做出許多開拓性工作:較早發現並證明造山帶榴輝岩中的白雲母含大量過剩氬;證明了超高壓變質礦物與退變質礦物之間存在Nd,Sr同位素不平衡;計算了綠片岩相及疊加蘭片岩相變質作用各自的Sr同位素均一化尺度;在世界上首次精確地測定了榴輝岩中金紅石的U-Pb年齡。這些工作為正確進行超高壓變質定年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2.他對華北和華南陸塊的碰撞過程及秦嶺-大別造山帶演化進行了長期系統研究並取得重要成果:最早測定出大別山含柯石英榴輝岩的Sm-Nd年齡為三疊紀,並證明它們是陸殼俯衝成因,從而獲得華北與華南陸塊在三疊紀最終碰撞的結論;系統測定了北,南秦嶺一系列蛇綠岩及島弧岩漿岩的同位素年齡及地球化學特徵,為秦嶺造山帶兩條地縫合線的厘定及多陸塊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外,還首次在大別山北側發現古生代岩漿弧和洋殼俯衝成因榴輝岩,系統測定了大別山其它榴輝岩岩,岩漿岩年齡,研究了碰撞後殼幔相互作用及岩石圈拆離過程。

3.超高壓變質岩的折返機制是大陸深俯衝研究的著名科學問題。他首次測定出大別山超高壓岩石具有二次快速冷卻的曲線,對多階段快速抬升歷史給出重要制約。結合測定南秦嶺同碰撞花崗岩的年齡,查明俯衝陸殼不同構造單元的U-Pb同位素特徵,他提出了一較完整的超高壓變質岩多階段折返模型。

4.尋找富鐵礦曾是我國七十年代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他套用趨勢面分析成功預測出鞍本弓長嶺礦床深部富礦體,並鑽探驗證成功;套用C同位素證明弓長嶺富磁鐵礦石中的石墨為菱鐵礦變質分解成因,據此提出該富鐵礦床成因的新模型,為查明黑富礦成因及擴大富礦儲量做出了重要貢獻,並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二等獎。

上述成果得到國內外同行高度重視,第一作者論文的SCI總引用頻次477次,他人引用372次。

同名作家一

李曙光 (1928~)李曙光 (1928~)

李曙光(1928~)筆名黎之。山東黃縣人。中共黨員。

1947年起任《新洛陽報》、《中原日報》、《長江日報》記者、副刊編輯,1949年後歷任中南局宣傳部文藝處、中宣部文藝處幹部,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

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

作品

著有詩集《誰曾這樣唱》《火中鋼》《向北京致敬》,短篇小說集《兩個汽車駕駛員》,歷史小說《錦瑟曲》《泰娘歌》等。

榮譽

敘事長詩《轉運翻身》獲1949年中原文藝二等獎等。

同名作家二

李曙光 (1949~)李曙光 (1949~)

李曙光(1949~)筆名松江、小江。黑龍江哈爾濱人。中共黨員。

1977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哲學系。

1968年赴內蒙古大興安嶺日報社知青點當工人。

1969年應徵入伍。歷任內蒙古《大興安嶺日報》記者、京字426部隊報導員、《生活》月刊編委會主任、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副社長、《經濟研究導刊》編委會主任、《北方文學》雜誌編委會主任、《企業文化》雜誌社編委會主任,省新聞出版局黨組副書記、常務副局長,省作協黨組書記、主席。編審。省出版協會副會長,省期刊協會會長,省記協副會長。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中國出版協會、中國期刊協會常務理事。

200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作品

著有《軍號嘹亮》《逆境人傑》等中短篇小說。曾獲中國圖書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