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唐朝將軍]

李晟[唐朝將軍]
李晟[唐朝將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晟(727-793)唐朝名將。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勇烈有才,善騎射。貞元九年(793)八月李晟去世,終年六十七歲。德宗親臨弔祭,廢朝五日,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追贈為太師。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李晟李晟
李晟(727-793)字良器,洮州臨潭人(今甘肅臨潭)人。父、祖皆為隴右裨將。李晟年十八從軍河西,為節度使王忠嗣所禮重。大曆(766-779)初,為鳳翔右軍都將。因敗吐蕃有功,遷開府儀同三司,以右金吾大將軍為涇源、四鎮、北庭兵馬使。後又以敗吐蕃之功,封合川郡王,入朝為神策都將。吐蕃寇劍南,率神策兵擊破之。建中年間(780-783),河朔三鎮叛唐,李晟以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率軍破魏博節度使田悅軍。進與盧龍、成德軍戰,恰當朱泚叛亂,德宗奔奉天,詔李晟赴難,加檢校工部尚書、神策行營節度使。李晟便率軍西向,屯於渭橋(在長安城北),又詔授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兼河中晉絳慈阝顯節度使及京畿、渭北、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此時,外則河朔、平盧、淮西皆叛,內則朔方節度使李懷光懷有二心,又缺乏財貨糧草;但李晟以大義激勵將士,又與士卒同勞苦,因此上下一心,奮勇擊敵。興元元年(784),督軍攻入長安,大破叛軍,朱泚在逃跑中為部將所殺。詔拜李晟為司徒,兼中書令。德宗回京後,又詔賜上第上田及林園,拜鳳翔、隴右、涇源節度使,兼行營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又詔制紀功碑,立於東渭橋,極一時之榮。此後便遭執政疑忌。貞元三年(787),德宗納宰相張延賞之言,拜李晟為太尉、中書令,罷其兵柄,朝謁之外,別無它事。貞元九年,病卒,冊賜太師,諡號“忠武”。

生平經歷

李晟李晟神道碑
勇猛善戰,名聞河西

李晟祖父李思恭、父親李欽,都是隴右的裨將。李晟性強勁剛烈,善於騎射,喜歡讀孫子兵書。十八歲從軍,為河西節度使王忠嗣的部下。他勇敢超群,名聞河西,一次隨軍攻打吐蕃,有一吐蕃猛將守城抵抗,使唐軍傷亡很大,王忠嗣大怒,召軍中善射的人射他。李晟應召,引弓而射,一發而將蕃將射死,三軍為之歡呼、振奮。王忠嗣撫摸著他的後背稱他為“萬人敵”。後又跟隨鳳翔節度使攻打反叛的羌人,取得了勝利,提升為左羽林大將軍。在代宗廣德初年,因攻打党項有功,授予特進、試太常卿。

李晟作戰勇敢,很有謀略,在征戰中常常能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大曆四年(769),吐蕃進犯靈州,當時李抱玉鎮守翔,任命李晟為右軍都將,李抱玉讓他率領五千士兵抵抗吐蕃。李晟說:“以眾則不足,以謀則太多。”於是請率領一千士兵,迅速從大震關出擊,直奔臨洮,掃平定秦堡,“焚其積聚,虜堡帥慕容谷鍾而還”。吐蕃軍解除對靈州的包圍而去。李晟因戰功卓著,被授予開府儀同三司的官位,兼右金吾大將軍,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

李晟不但勇猛善戰,而且敢於除暴安良,公正廉潔。據《金石萃編》《李晟碑》所載,他客居武都時,有一不法豪酋作亂,殺掠平民百姓,李晟見義勇為,“與所從十數馳而射之,殪其為魁者,餘黨遂遁,寇所虜獲積如丘山”。李晟一無所取,“椎椎牛釃酒享士而去”。不久,節度使馬璘在鹽倉與吐蕃軍交戰失敗,李晟率領所屬士兵,救出馬璘,因有功被封為合川郡王。李晟的早年軍事生涯主要在河西、鳳翔一帶,他為抵禦吐蕃的進犯,保
衛唐朝的西北邊防作出了貢獻。

入神策軍,討伐河北叛軍

大曆年間,李晟入京朝見,代宗把他留在京城宿衛,任為右神策軍都將。神策軍是一支朝廷禁軍,創立於天寶年間。此軍原為隴右的一支邊軍,廣德元年(763),吐蕃攻陷京城長安,代宗逃到陝州,神策軍由陝州護駕入京,駐守京城,才成為禁軍。後又經過擴充,吸收了西北和其他軍鎮的地方武裝,成為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武裝力量。神策軍為保衛唐皇朝,鎮壓各地叛亂髮揮了很大作用。李晟進入神策軍後軍事才能得到進一步發揮,並擴大了他的政治影響。

德宗即位時,吐蕃進犯劍南,蜀中大為震驚。德宗下詔命令李晟率領神策軍前往援救,李晟“逾漏天,拔飛越,廓清肅寧三城,絕大渡河,獲首虜千餘級”。擊退吐蕃,保衛了唐的西南邊防、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李晟甘肅臨洮李晟之父李欽墓
建中二年(781)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去世,由於德宗決心要掃平藩鎮,沒有對他的兒子李惟岳的繼任給予承認,而導致了對河北三鎮的戰爭。當時魏博田悅、淄青李正己、山南東道梁崇義與成德李惟岳相互勾結,抗拒朝廷。田悅率軍包圍了臨洺和邢州,德宗下令任命李晟為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與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節度使李抱真聯合援救臨洺。在戰爭中,河東、昭義兩軍在臨洺南攻打田悅部將楊朝光,李晟與河東騎將李自良、李奉國在雙岡攻打田悅軍,陣斬了楊朝光。接著在臨洺與田悅軍進行激戰,田悅全力頑抗,唐各軍都退卻了,而李晟“引兵渡洺水,乘冰而濟,橫擊悅軍”,使唐軍重新振作起來。建中三年(782)一月,在洹水交戰,將田悅軍打得大敗,解除了對臨洺、邢州的包圍,繼而向魏博進軍,使魏博的處境極為艱難,唐軍形勢較為有利。

這時,由於德宗對各軍獎賞失當,引起了朱滔和王武俊的不滿,他們兩人與田悅相互勾結,背叛了朝廷,率軍包圍了趙州。李抱真分兵二千人把守邢州,加強防範。結果引起了李、馬二人的不和,馬燧於是想領兵回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馬燧領兵而回,就會導致唐軍內部的崩潰,但李晟從大局出發,及時地對馬燧進行勸解,指出:“李尚書(李抱真)以邢、趙連壤,分兵守之,誠未有害,今公遽自引去,眾謂公何?”使馬燧頓時感到心悅誠服。於是他單人匹馬來到李抱真軍營中相互拋棄前嫌,結為友好。李晟的軍隊先是隸屬於李抱真,又向朝廷請求兼屬於馬燧,以表示李抱真、馬燧兩人之間的協力合作,德宗都聽從了他的安排。這樣就彌合了唐軍內部的矛盾,共同對付叛軍。表現了李晟顧全大局的非凡氣度。但由於京城長安突發事變,李晟討伐河北叛軍的行動不得不半途而廢。

平定朱泚之亂,收復長安

建中四年(783 年)十月,涇原之變發生,德宗倉皇逃往奉天,亂軍擁立朱泚為主帥,圍攻奉天,形勢緊急。訊息傳到魏博行營,李晟接到求援詔書,立即奔赴國難,從河北戰場回到關中,晝夜兼程而行,到代州時被任為神策行營節度使。又從浦津渡過黃河,駐紮在東渭橋。李晟在路上,一邊行軍,一邊招集士兵,開始時僅有士兵四千,由於李晟善於撫慰,能與士卒共甘苦,人們都樂意歸附他,旬月之間,發展到一萬多人。

此時,朔方、邠寧節度使李懷光也率領五萬士兵從河北戰場撤回赴援,來到長安附近,並在禮泉擊敗了朱泚的叛軍,其他各路援軍也都分別相繼來到,奉天的包圍已被瓦解,朱泚只好退守長安,危局有所扭轉。興元元年(784)春,由於德宗聽信盧杞的話,沒有給李懷光恰當的禮遇和進行安撫,使李懷光心懷疑忌,以致和朱泚彼此勾結,背叛朝廷,使剛剛好轉的局勢,又開始惡化。

李晟唐·李晟碑 爭座位帖
在這危難之際,李晟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挽狂瀾於既倒,使唐皇朝度過了這一危機四伏的艱難時期。

當時李懷光駐守在鹹陽,背叛朝廷的面目還沒有公開暴露,為了吞併李晟之軍,他曾奏請朝廷與李晟合為一軍,朝廷不明真相,竟同意了他的要求。李晟與李懷光兩軍聯營,營壘還沒有修築完畢,朱泚的大批軍隊已經來到。李晟認為戰機已到,對李懷光說:“賊若固守宮苑,或曠日持久,未易攻取。今去其巢穴,敢出求戰,此天以賊賜明公,不可失。”但李懷光藉口“軍適至,馬未秣,士未飯”,不同意匆忙出戰。李晟的軍隊軍紀嚴明,其軍每次與李懷光軍一同出征,李懷光的士兵往往搶掠百姓的牛馬,李晟的士兵則秋毫不犯。李懷光的士兵厭惡李晟的士兵不和自己一樣搶掠,就將其所得分給李晟的士兵,李晟的士兵始終不敢接受。李懷光在鹹陽駐守了幾個月停滯不前,德宗多次派遣中使催促他出戰。李懷光藉口士兵疲憊,應該休息觀察時機再行動。李晟也派人誠懇地勸說李懷光說:“賊據京邑,天子暴露於外,公宜速進,雖晟不肖,願為公先驅,死且不悔。”李懷光不聽,暗中卻與朱泚串通,謀反的跡象越來越明顯。李晟很機警,多次上奏德宗,憂慮李懷光會反叛,要求將軍隊移駐東渭橋,以免被吞併,但德宗仍寄希望於李懷光。而李懷光卻企圖在各軍之間製造矛盾,以激怒士兵,上奏稱:“諸軍糧賜薄,神策獨厚,厚薄不均,難以進戰。”德宗感到為難,就派翰林學士陸贄到李懷光軍營中進行安撫,並召見李晟一同商討軍糧供給之事。李懷光想要李晟自己請求減少糧食的供給,使他失去士兵的擁護,以達到破壞和阻止他在軍事上取得成功的目的。於是說:“將士戰鬥同而糧賜異,何以使之協力?”陸贄沒有說話,多次用眼色暗示李晟,李晟就非常巧妙地回答說:“公為元帥,得專號令,晟將一軍,受指縱而已,至於增減衣食,公當裁之。”李懷光沉默不語,無言以對,只好作罷。接著李晟以有詔令移軍為名,“結陣而行,歸東渭橋”,脫離了李懷光。而不久與李懷光聯營的鄜坊節度使李建徽、神策行營節度使楊惠元二軍都為李懷光所併吞。

李晟認為李懷光叛變的陰謀已經明顯暴露,上奏德宗,指出:“緩急宜有備,蜀、漢之路不可壅”,請以裨將趙光銑為洋州刺史、唐良臣為利州刺史、張彧為劍州刺史,各率軍五百以防患於未然。德宗沒有採納。李懷光併吞李、楊二軍亮出謀反旗號後,德宗倉皇逃奔到梁州,感嘆地說:“早用李晟言,三蜀之利,可坐有也。”又擔心地問渾瑊,李晟之軍在叛賊腹心,兵力孤絕,能否取勝。渾瑊回答說:“晟秉義挺忠,卒然不可奪,臣策之,必破賊。”德宗才安下心來。於是任命李晟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加任為河中、同絳節度使。挽救唐朝命運的重任落在了李晟的肩上。李晟“治城隍,繕甲兵”,做收復京城長安的準備。當時李懷光、朱泚聯合,氣勢極為囂張,車駕南奔,人心驚慌,李晟率領孤軍處在兩股反叛勢力中間,內無資糧、外無救援,處境極為險惡,在這緊要關頭,他臨危不懼、充滿信心,以忠義激勵全軍,頑強、機智地與叛軍周鏇。李晟為了從思想上瓦解叛軍,對他們進行了攻心戰,他寫信給李懷光“諭以禍福,勸之立功補過,故懷光慚恧,未忍擊之”。又任命判官張彧為代理京兆尹,徵收渭北的糧草,不到十天就充足有餘,做好了進攻長安的物質方面的準備。同時,駱元光統領的華州軍,尚可孤統領的神策軍,以及戴休顏統領的奉天軍,韓游統領的邠寧軍,都接受李晟指揮,甚至連李懷光的部將也率眾投奔李晟,軍勢為之大振。而李懷光軍內部則離心離德,勢力逐漸削弱,李懷光又與朱泚產生了矛盾,他內憂部下譁變,外恐李晟襲擊,只好率軍回奔河中。不久,李晟又兼任京畿、渭北、鄜坊、丹延節度使。

德宗到梁州後,糧食供應困難,想要西往成都,朝臣議論不決。李晟立即上表說:“陛下駐蹕漢中,所以系億兆之心,成滅賊之勢。若規小舍大,遷都岷、峨,則士庶失望,雖有猛虎謀臣,無所施矣。”德宗去成都的想法才作罷。

興元元年(784)四月,又加任李晟為鄜坊、京畿、渭北、商華副元帥。五月三日,李晟大規模列兵,向將士們宣布要收復京城長安,並領兵來到長安的通化門外,叛軍已經喪失了銳氣,不敢出擊。為了保護百姓的安全和皇城的完好無損,李晟召集各位將領詢問他們如何攻取長安。將領們都要求“先取外城,據坊市,然後北攻宮闕”。李晟認為“坊市狹隘,賊若伏兵格鬥,居人驚亂,非官軍之利也。今賊重兵皆聚苑中,不若自苑北攻之,潰其腹心,賊必奔亡。如此,則宮闕不殘,坊市無攏,策之上者也”。各位將領都表示贊同,就與各軍約定日期會集在長安城下。

五月二十二日,尚可孤在藍田擊敗朱泚叛軍。二十五日夜間,李晟把軍隊從東渭橋轉移到光泰門外米倉村,逼近京城,李晟占據高處指揮。二十六日,朱泚的猛將張庭芝、李希倩率領大批士兵來到,李晟說:“吾恐賊不出,今冒死而來,天贊我也。”命令副元帥兵馬使吳詵等人發兵攻擊。當時華州軍營在北邊,兵少,叛軍集中兵力進攻,李晟命令牙前將李演、孟華率領精兵去援救。李演等人努力奮戰,叛軍敗走,李演等人乘勝進入光泰門。

李晟大唐與吐蕃之爭
五月二十七日,李晟再次出兵,各位將領請求等西部軍隊來到夾攻,李晟說:“賊數敗,已破膽,不乘勝取之,使其成備,非計也。”叛軍又出戰,官軍多次取勝。二十八日,李晟列陣在長安光華門外,派李演及牙前兵馬使王率領騎兵、派牙前將史萬頃率領步兵直抵苑牆神村。在此之前,李晟已先派人在夜間打開苑牆有二百多步長,等到李演等人來到,叛軍已經樹立了柵欄堵住。他們從柵欄中刺射官軍,官軍不能前進。李晟憤怒,叱責各位將領說:“安得縱賊如此,當先斬公等!”史萬頃害怕,率領其部眾首先衝進,拔柵欄而入,王佖、李演帶領騎兵跟隨其後進擊,叛軍大敗。官軍分路前進,姚令言率領叛軍仍在頑抗。李晟命令決勝軍使唐良臣率領步騎兵進逼,且戰且前,搏鬥幾十餘合,叛軍不能支持。到了白華門,叛軍有數千騎兵出現在官軍的後面,李晟率領一百多騎兵回身抵禦,左右的人呼喊:“相公(李晟)來了!”叛軍都驚恐逃散。朱泚率領敗兵逃離長安,李晟派遣兵馬使田子奇追擊。其餘叛軍相繼投降。

李晟駐軍在含元殿前,住在左金吾仗(含元殿東),下令各軍說:“最賴將士之力,克清宮禁,長安士庶,久陷賊庭,若小有震驚,非弔民伐罪之意。晟與公等室家相見非晚,五日內無得通家信。”並對居民進行了安撫。李晟的大將私取叛賊妓女,尚可孤的士兵擅取叛賊馬匹,都被李晟按軍令斬殺。軍隊號令嚴明,“公私安堵,秋毫無犯,遠坊有經宿乃知官軍入城者”。

李晟率軍在渭橋時,曾出現了“熒惑守歲”的星象,過了很久才消失,賓客們都祝賀說:“熒惑退舍,皇家之福也,宜速進兵。”李晟認為“天子野次,臣下知死敵而已,天象高遠,誰得知之。”攻取長安後,才對部下說明,以前並非不信你們,聽說五星的主客變化無常。“萬一復來守歲,吾軍不戰自潰矣!”大家都佩服地說:“非所及也。”

六月四日,李晟讓掌書記丁公異起草文告送到梁州,進呈給德宗,說明已經肅清了宮禁、宗廟,建築、鍾磐等設施完好無損。群臣都表示祝賀,奏稱:“古之樹勛、力復都邑者,往往有之,至於不驚宗廟,不易市肆,長安人不識旗鼓,安堵如初,自三代以來未之有也。”德宗也感動地說:“天生李晟,為社稷萬人,不為朕也。”

朱泚逃到彭原西城被部將殺死。七月,德宗回駕長安,這樣歷時九個月的朱泚之亂完全平息了。李晟被任為司徒、兼中書令,實封二千戶。為表彰李晟的功勳,德宗下令立紀功碑於東渭橋。

治理涇州,防禦吐蕃

收復長安後,李晟考慮到涇州臨近邊界,且為軍事重鎮,然此地治理不善,多次發生兵禍,為此,他主動奏請前往涇州。於是,德宗任命李晟兼為鳳翔、隴右節度等使及四鎮、北庭、涇原行營副元帥,進爵為西平郡王,進駐涇州。當時,涇原之變中,鳳翔發生軍亂,殺主帥張鎰,立部將李楚琳。涇州兵殺死主帥馮訶清,立別將田希鑒。八月,李晟來到鳳翔,治殺死張鎰之罪,斬殺王斌等十多人。涇原節度使田希鑒,感到疑懼,就派使者到鳳翔進行觀察,摸清虛實。李晟說:“涇州逼近吐蕃,萬一入寇,州兵能獨御之乎?欲遣兵防援,又未知田尚書意。”使者把情況報告給田希鑒,田希鑒果然請求援兵,李晟就派心腹將領彭會英等戍守涇州。過了不久,李晟假託巡視邊防來到涇州,田希鑒出來迎接,李晟和他並駕齊驅入城,兩人敘說舊情,結為友好。田希鑒不再起疑。李晟設宴,田希鑒與他的部將都來到了李晟軍營。李晟在外廊埋伏了士兵。正喝得酒酣耳熱,彭令英帶領涇州各將來到堂下,李晟說:“我與汝曹久別,各宜自言姓名。”於是得知參與叛亂的石奇等三十餘人,李晟責備他們說:“汝曹屢為逆亂,殘害忠良,固天地所不容!”全部將他們斬殺。李晟對田希鑒說:“田郎亦不得無過,以親知之故,當使身首得完。”於是亦將田希鑒縊殺。李晟進入田希鑒的軍營,說明殺死田希鑒的原委,眾人都膽戰心驚,沒有人敢動。李晟將情況報告了朝廷。德宗感慨地說:“涇州亂逆泉蔽,非晟莫能理之。”李晟歸還軍鎮後,表薦右龍武將軍李觀為涇原節度使。李晟嘗說:“河隴之陷也,豈吐蕃力取之,皆因將帥貪暴,種落攜貳,人不得耕稼,展轉東徙,自棄之耳。且土無絲絮,人苦征役,思唐之心,豈有已乎!”就拿出自家的錢財來賞賜投降的人,進行懷柔,有一酋帥浪息壤投降,李晟奏請封他為王,每當吐蕃使者來到,李晟必安排就坐,穿著錦袍,佩有金帶,以示尊崇,使吐蕃人感到羨慕。

吐蕃對李晟極為畏懼,吐蕃相尚結贊尤為厭恨李晟。他們認為唐朝的名將只不過是李晟、馬燧、渾瑊三人而已,“不去三人,必為我憂。”於是實施反間之計,派遣使者通過馬燧請和,請和之後就進行會盟,再通過會盟之際劫虜渾瑊,來出賣馬燧。貞元二年(786)九月,吐蕃用尚結贊之計,興師動眾進犯隴州,抵達鳳翔,無所掠奪,並且說:“召我來,何不以牛酒犒勞?”然後慢慢退去,以此來離間李晟。李晟先派衙將王佖率領精兵三千人埋伏在汧陽,告誡他說:“蕃軍過城下,勿擊首尾,首尾縱敗,中軍力全,若合勢攻汝,必受其弊。但俟其前軍已過,見五方旗、武豹衣,則其中軍也,突其不意,可建奇功。”王佖按著他所指示指揮,將吐蕃擊敗,因士兵不認識尚結贊,使其得以逃脫。十月,李晟派步騎兵五千襲擊吐蕃摧沙堡,遇吐蕃軍二萬,吐蕃軍大敗,李晟軍乘勝追擊,攻占摧沙堡,燒毀吐蕃軍資蓄積而還。自此尚結贊多次遣使求和。十二月,李晟到長安朝見,上奏說:“戎狄無信,不可許。”宰相韓滉支持李晟的意見,請求調發軍糧供給李晟,命令率兵攻擊吐蕃。德宗正厭戰,疑心將帥生事以獲取功勞。適逢韓滉去世,張延賞執政,與李晟不和,多次在德宗面前詆毀李晟,說不能讓李晟長時間掌管兵權,想用劉玄佐、李抱真主持西北邊事,讓他們立功來壓制李晟。德宗竟然採納了張延賞的意見,削去李晟的兵權。在貞元三年(787)三月,冊封李晟為太尉、中書令,只是按時朝見而已,沒有實權。這一年閏五月,渾瑊與尚結贊結盟,果然被吐蕃所劫,六月,罷免了馬燧的河東節度使之職,這些都中了尚結贊的計謀。

失兵權而忠心不貳

李晟李晟碑序
李晟雖然失去了兵權,但對唐朝始終如一。曾有通王府的長史丁瓊,也被張延賞所排擠,心懷怨恨,就求見李晟,說:“太尉功業至大,猶罷兵權,自古功高,無有保全者,國家倘有變故,瓊願備左右,狡兔三穴,盍早圖之?”李晟憤怒地說:“爾安得不祥之言。”急忙將其捉獲奏報朝廷。李晟對魏徵能直言敢諫,盡忠朝廷非常敬佩,並把他作為自己的楷模。在鳳翔時,對賓客說:“魏徵能直言極諫,致太宗於堯舜之上,真忠臣也,仆所慕之。”行軍司馬李叔度回答說:“此搢紳儒者之事,非勛德所宜。”李晟嚴肅地說:“行軍(李叔度)失言。傳稱‘邦有道,危言危行’,今休明之期,晟幸得各位將相,心有不可,忍而不言,豈可謂有犯無隱,知無不為者耶!是非在人主所擇耳。”所以李晟做宰相時,皇上有所詢問,必極言無隱,盡其忠心。李晟性格沉靜、治軍嚴謹、善於明察,對部下功勞大小、能力如何了如指掌,憎恨部下結為朋黨,嫉惡好善,治家也很有禮法。

貞元九年(793)八月李晟去世,終年六十七歲。德宗親臨弔祭,廢朝五日,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追贈為太師。

李晟戎馬一生,既勇敢善戰,又能深謀遠慮,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他為平定朱泚之亂,挽救唐朝的命運,保衛西北邊防,抵禦吐蕃作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