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田

李文田1834-1895字畲光、仲約,號若農、芍農,諡文誠,廣東順德均安上村人,藏書甚富,著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西遊錄注》、《塞北路程考》、《和林金石錄》、《雙溪醉隱集箋》等。

基本信息

一、李文田

人物生平

李文田(1834-1895)字畲光、仲約,號若農、芍農,諡文誠,廣東順德均安上村人。鹹豐九年(1859)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學問淵博,生平嗜學不倦,工書善畫,經史、兵法、天文、地理,無一不曉。公務之餘,勤於治學,對元史及本北水地研究尤精。金石碑帖書籍版本之源流,皆得其要。晚年乞歸故里,主講廣州鳳山、應元書院,在廣州築泰華樓,藏書甚富,著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西遊錄注》、《塞北路程考》、《和林金石錄》、《雙溪醉隱集箋》等。是清代著名的蒙古史研究專家和碑學名家。1874年乞歸故里,在籍十年,主講廣州鳳山、應元書院。收藏有秦《泰山石刻》宋拓本及漢《華岳廟碑斷本》宋拓本,故他把在廣州所築之樓名曰“泰華樓”。

書法造詣

[清](一八三四―一八九五)字畲光,號若農,一作芍農,一字仲約,諡文誠。廣東 順德人。

內容

鹹豐九年(一八五九)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學問淹博,金石碑帖書籍版本之源流,皆得其要。書宗北魏,而暢流於隋碑,所臨唐碑,亦以隋碑筆意出之。其行篆諸書,自有面目。收藏有秦泰山石刻及漢華岳廟碑斷本,因署所居曰泰華樓。諳熟遼、金、元史事,搜藏三朝石刻甚多。和林有唐闕特勒碑合遼、金、元碑刻在其地者共十六種,盡得拓本為考證,世始知有和林碑。少嗜作畫,自入直面齋,益究心六法,作山水小景,著墨不多,得宋、元人筆意,收藏家比之吳荷屋(榮光)。卒年六十二。著宗伯詩文集。《李文誠公行狀》、《清畫家詩史》、《益州書畫錄續編》、《工余談藝》 歷史人物(清)

其書法,運碑入帖,筆力酣暢飽滿,意態雍容厚重,功力頗深。李文田篆隸楷諸體皆能。其篆書,筆致溫厚蘊藉;隸書則以楷法及碑法書寫,挺拔有力,富於變化。而在篆隸楷諸體中,李文田最擅長的還是行楷。所作行楷,工穩平和筆畫圓實,渾厚華滋,肥而不胖,瘦而不削,沒有館閣體肥重之弊,也沒有絲毫纖弱之意,有的是魏晉隋唐以來的風流氣骨。陳永正先生在《嶺南書法史》一書中對李文田的書法成就頗多讚譽,認為清中葉學者阮元雖然創有“北碑南帖”一說,但阮元所倡導的碑學在廣東並沒有多大的影響。而粵中帖學名家吳榮光晚年所書,也只有略參北碑筆法而已。直到李文田出,廣東的碑派才正式形成。李文田自創的這種碑派書法,對廣東書壇作出了很大貢獻,也應該在中國書學史上大書一筆。

個人作品

李文田傳世作品較多,廣東省博物館藏有他寫的《楷書軸》、《楷書八言聯》、《行書七言聯》、《隸書四屏》、《書畫團扇》。廣州美術館藏有他畫於同治庚午年(1870)的《仿李營丘筆法團扇》,《與蘇六朋合作風景人物扇面》、《楷書軸》、《楷書八言聯》、《隸書六屏》。廣州博物館藏有他寫的《篆書八言聯》佛山市博物館有他寫的《節錄張猛龍碑楷書軸》等6種書法。此處,東莞市、江門市博物館和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均藏有他的作品。

二、歷史人物

人物生平

李文田(1881~1930) 字瑞蓉,名鏡容,1881年出生,湖北孝昌人。幼時苦讀經書,愛習詩文,青年時期,胸懷大志,關心國事, 他曾在詩中寫道:“多少興亡憤,淒淒無所支,願將身世淚,化作杜鵑啼”。 為了尋求國家富強之道,於1903年留學日本,次年與秋瑾女士一同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1906年同秋瑾、郭定安等一道回國,清政府賜李文田“進士”學銜, 他婉言謝絕說:“願作痴農,不當學士”。後立足內黃學堂,積極向軍學兩界宣傳革命真理,還以寫詩作演說。當秋瑾遇難,為了懷念戰友秋瑾女士,他寫了《吊秋瑾女士》詩“夢魂何日伴江東,秋風秋雨泣數窮。解識干戈為社稷,斷全心事斷頭同”。因清軍緝拿,李文田潛回花園後赴省城參加武昌起義。議和後,在王安瀾部下任書記,此時,出版詩集《國魂》,同時還寫了《秋瑾傳》。後來袁世凱為了當“洪憲皇帝”,下令緝拿革命黨人。 李文田被迫回鄉,在火車開至花園與陸山之間,被袁的爪牙發覺,正搜捕時,李文田跳車脫險, 腿傷被人背送回家,從此結束戎馬生涯。後來在北京、河南、武漢、廣州等地從事教育工作。 1930年2月因病回家醫治不愈,與世長辭。

個人作品

其遺作有雜文《痴農集》8卷、日記《東渡日記》、《歸國日記》各2卷。

3 .歷史人物

人物生平

李文田(1894—1951)字燦軒,1894年生於河南濬縣。幼喪父,生活十分困難,由舅家供養。高中畢業後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於六期步科。參加西北軍後,曾任灤河兵工廠總監、團長、旅長等職。西北軍失敗後,堅持在山西練兵,擁護宋哲元重組二十九軍,是八名共建二十九軍的骨幹將領之—。二十九軍初建時是張自忠三十八師的三個旅長之一,為三十八師副師長兼——二旅旅長。張自忠任察哈爾政府主席時,李文田任省政府副主席兼保全司令。張自忠任天津市市長時,李文田任天津警備司令兼公安局長,同時還負責高中畢業生的軍訓,他親自給青年學生講國際形勢及愛國主義教育,影響了一些進步青年,後來投身於抗日戰爭。李文田在短暫的公安局長任期內,曾採取了一系列整飭警風、整頓警政的有效措施,如嚴禁警察毆打、欺壓人民,不得蓄長發,身著制服不得出入娛樂場所,培訓警察救護知識,警民懇談溝通,清理大量積案。添購消防、救護設施等,使天津警務耳目一新。客觀上也為抗戰提前作了精神上、物質上的一些準備。1937年4月至5月張自忠赴日訪問期間,李文田任天津市代理市長。“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瘋狂調集軍隊,局部戰鬥屢有發生,但二十九軍內主戰派與主和派交鋒激烈,和平幻影仍籠罩華北。1937年7月25日,張自忠隻身離津後,天津的軍政主要由李文田負責主持。面對當時的形勢,他提前對三十八師的作戰進行了計畫,要求三十八師分駐於塘沽、漢沽、廊坊、小站、東大沽、馬廠、韓家墅等八處的守軍適時向市內靠攏、集中、聽候命令。7月27日,宋哲元拒絕日軍的“最後通牒”,發出守衛國土通電。李文田接到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的自衛守土通電後,立即決定抗戰,在其天津寓所召集一一二旅旅長黃維剛、天津保全司令劉家鸞天津保全總隊隊長寧殿武、手槍團團長祁光遠、獨立二十六旅旅長李致遠,及天津市政府秘書長馬彥種開會,傳達了宋的通電,決定參加二十九軍抗戰。李文田決定,要趁日本兵力尚未大增的情況下,攻其不備,迅速消滅市內日軍。到會人員一致推舉李文田為總指揮,劉家鸞為副總揮。全體三十八師官兵服從李文田統一領導。並簽署發布了由上述七人簽名的《喋血抗戰,義無反顧》的宣言。從7月29日凌晨2時起,天津守軍不斷給日軍造成重創,甚至燒毀了日本在天津東局子的飛機場。另一支部隊幾乎打到海光寺日本駐屯軍司令部。戰鬥只持續了15個小時,29日下午3時左右,日本援軍趕往天津,敵特漢奸也開始大肆活動,李文田不得不忍痛決定撤退。天津抗戰不僅給日軍以重創,並免於三十八部隊的流失,為今後抗日保存了一隻勁旅。後李文田被宋哲元任命為三十八師代理師長,他率領全師轉戰於河北省抗日前線。 後來三十八師升格為五十九軍,軍長一職由第一集團軍司令宋哲元兼,李文田任副軍長。他對保持部隊完整,免遭分裂起了重要作用。 李文田始終堅持留在抗日前線率領三十八師官兵抗日,直到張自忠歸隊。他受命三十八師師長。在協助張自忠參加台兒莊戰役時發揮了重要作用。1940年他與張自忠共同指揮了隨棗戰役、襄樊戰役。 1940年至1946年任第三十三集團軍副總司令。1947年任第三綏靖區副司令長官。由於不願打內戰,1948年脫離軍隊任任總統府參軍(虛職),1951年逝世。

社會評價

李文田將軍戎馬一生,以盡職、果敢著稱。尤其是在抗戰期間,他奮勇殺敵沖在前,多次負傷不退縮,是深受士兵和民眾愛戴的愛國將領。李文田故居泰華樓,地址在廣州多寶坊,是他於光緒四年(1878)告老歸家所建,當年面積近4000平方米。現僅存西南角,面積300平方米,1989年按原貌重修。

4.華北電力大學(北京)高工

個人簡介

男,1944年3月生,高級工程師。一九六七年畢業於天津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現主要研究方向為光纖通信及光纖感測,另對微波技術,數字載波通信的研究也進行了必要的積累,一九九七年開始擔任碩士生導師,一九九九年至今已帶多名光纖通信方向的研究生,九九年畢業生的論文為“光纖自愈網結點設備的研製”。

參與研究

本人主要參加了河北省電力南網通信網的最最佳化方案的研究和高壓輸電線ADSS光纜最佳懸掛方案的研究,重點研究“工頻電場對光纖纜的傳輸特性的影響”,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準備組織鑑定,已發表了相關的學術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