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侍郎

禮部侍郎

禮部副長官,明代正三品,清代為從二品。

禮部侍郎

禮部副長官,明代正三品,清代為從二品。

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侍郎:官名。西漢侍郎為郎官之一,掌守宮廷門戶,充當車騎隨從皇帝。東漢在尚書台六曹各設尚書一人,下設侍郎,每曹六人,共三十六人。被選入台者先稱守尚書郎,一年後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魏以後尚書曹數增多,一尚書轄數曹,遂以郎官掌曹。隋文帝定製,以尚書省統六部,各部尚書下有侍郎數人,分掌本部下各部門,地位相當於後來的司官。門下省之給事黃門侍郎及內史省(唐改中書省)之侍郎,則為主官之副,諸曹侍郎均改稱郎。唐沿其制。明侍郎升至正三品,清侍郎升至從二品,與尚書同為各部堂官。

禮部

中國古代官署。

南北朝北周始設,隋唐為

六部之一,歷代相沿。長官為

禮部尚書,考吉、嘉、軍、賓、凶

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

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

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

吉禮、凶禮事務;

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

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將原設之太常寺、

光祿寺、鴻臚寺併入禮部。禮部內部機構中添設

承政、參議二廳,儀制、

太常、光祿三司及禮器庫、禮學館。宣統三年(1911),將禮部改為

典禮院,成為清政府專管朝廷壇廟、陵寢之禮樂及製造典守事宜,並掌修明禮樂、更定章制的機關。

相關資料

尚書就是這個部門的主管,就是現在的正部長,侍郎就是現在所說的副部長,而第三把手就是郎中,在宋朝的時候因為沒有醫生這個職業,所以所有的"醫生"都是為官的,他們的級別就是郎中,所以我們後來也稱醫生為郎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