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優

李文優

李文優在三國演義中他是董卓的‍女婿、首席謀士,在《曹全碑》中有記載。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三國演義中他是董卓
‍女婿、首席謀士,為董卓所親信,大小事宜均與之參謀,堪稱智囊。董卓趁亂進京、說降呂布、廢立皇帝、遷都長安等舉動,均離不開李儒的參謀之功。漢少帝劉辯被廢后不滿,李儒奉董卓之命,親自帶人入宮,毒死劉辯。後王允使“連環計”離間董卓、呂布,李儒勸董卓放棄貂蟬而換取呂布的效忠,董卓最終沒有聽從,死於呂布之手。董卓死時,李儒臥病在家,被家僕捆綁獻出,處斬於市曹之中。正史上李儒原為漢少帝郎中令,董卓專政時,奉董卓之命,入宮毒死劉辯。李儒並沒有在董卓敗亡時被殺,董卓死後幾個月,李傕擊敗呂布,殺死王允,控制了朝政,初平三年(192年),冬十月,李傕推舉博士李儒為侍中,但被漢獻帝拒絕。198年李傕被曹操擊敗,李儒不知所蹤。

史籍記載

據《曹全碑》記載:李儒字文優。“庶使學者李儒、欒規、程寅等,各獲人爵之報,......碑陰:處士河東皮氏岐茂孝才二百,縣三老商量伯祺五百,鄉三老司馬集仲裳五百,徵傳士李儒文優五百,故門下祭酒姚之辛卿五百,故門下掾王敞元方千,故門下議掾王畢世異千,故督郵李諲伯嗣五百,故督郵楊動子豪千,故將軍令史董溥建禮三百” 據《後漢書·何皇后紀》和《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九》記載,初平元年李儒為郎中令,曾被董卓派去毒死弘農王(少帝)(《後漢書》:“關東兵起,共討董卓。董卓置弘農王劉辯於閣上,使郎中令李儒獻上毒藥,劉辯不肯飲,董卓等強逼之。於是,劉辨與妻唐姬及宮人飲宴做別後,飲藥而死。”)。據《後漢紀•後漢孝獻皇帝紀》記載,192年,初平三年四月,董卓被王允、呂布謀殺,董卓的部將李傕等人擊敗呂布,王允自殺,重新占領長安,挾持漢獻帝,控制東漢政權。李傕以賈詡為左馮翊,並推舉博士李儒為侍中,但因為李儒曾毒死弘農王(漢少帝),漢獻帝下詔加罪於李儒,後受到李傕的保護而得以倖免(《後漢紀》:李傕舉博士李儒為侍中,獻帝詔曰:“儒前為弘農王郎中令,迫殺我兄,誠宜加罪。”辭曰:“董卓所為,非儒本意,不可罰無辜也。”)。

人物生平

李儒的一生與董卓密不可分,他是三國第一謀士,第一個出現的謀士。他是董卓的女婿,死心蹋地地為董卓服務,開創了董卓時代。
當時董卓奉詔前來。李儒勸他說,:“今雖奉詔,中間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所謂大事可圖,可見他們有獨霸天下的野心。在李儒的勸說下,董卓按兵不動,靜觀其變,坐享其成。為了成就自己的霸業,董卓準備收降呂布,徵詢李儒的意見。李儒曰:“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馬!”董卓對李儒的話是言聽計從,欣然與之,更與黃金一千兩、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贈與呂布。結果,呂布成為董卓成功的最主要干將。董卓執政後,李儒給董卓的第一個建議是擢用名流,以收人望,並薦蔡邕。董卓命征之,邕不赴。董卓大怒,使人謂邕曰:“如不來,當滅汝族。”。卓見邕大喜,一月三遷其官,拜為侍中,甚見親厚。曹操欲刺殺董卓,董卓以其事告之。李儒曰:“操無妻小在京,只獨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無疑而便來,則是獻刀;如推託不來,則必是行刺,便可擒而問也。”董卓然其說,馬上查明事實的真相。李儒曰:“此必有同謀者,待拿住曹操,便可知矣。”於是卓遂令遍行文書,畫影圖形,捉拿曹操,擒獻者賞千金,封萬戶侯,窩藏者同罪。要不是碰上陳宮,曹操的命就沒了。
後來,曹操召集十八路諸候征討董卓,勢不可擋。李儒又出一計:“溫侯新敗,兵無戰心。不若引兵回洛陽,遷帝於長安,乃保無虞。”為了發展董卓的實力,李儒又出了一個主意,“今錢糧缺少,洛陽富戶極多,可籍沒入官。但是袁紹等門下,殺其宗黨而抄其家貲,必得巨萬。”結果董卓安然退到長安,實力沒有消耗。而十八路諸侯則不戰而退。董卓從洛陽撤退到滎陽後,李儒獻計說,丞相新棄洛陽,防有追兵。可教徐榮伏軍滎陽城外山塢之旁,若有兵追來,可竟放過,待我這裡殺敗,然後截住掩殺:令後來者不敢復追。”董卓從其計,令呂布引精兵歇後。呂布正行間,曹操一軍趕上。呂布大笑曰:“不出李儒所料也!”曹操出馬,大叫:“逆賊劫遷天子,流徙百姓,將欲何往?”呂布罵曰:“背主懦夫,何得妄言!(曹操先背叛董卓,呂布說得也沒錯。不過呂布背叛的次數更多。)”
此次戰爭結果,曹操肩膊中箭,被兩個軍士擒住,幸虧被曹洪所救。曹操來時,聚三萬人馬,此次回去,只有殘兵五百餘人。
第七回“袁紹盤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中,袁紹與公孫瓚對陣。有人來長安報知董卓。
李儒對卓曰:“袁紹與公孫瓚,亦當今豪傑。現在盤河廝殺,宜假天子之詔,差人往和解之。二人感德,必順太師矣。”
卓曰善。次日,便使太傅馬日磾、太僕趙岐,齋詔前去。二人來至河北,紹出迎於百里之外,再拜奉詔。次日,二人至瓚營宣諭,瓚乃遣使致書於紹,互相講和。二人自回京復命。瓚即日班師,又表薦劉玄德為平原相。
這件事極大地提高了董卓的威信和影響力。
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中,李儒看出了董卓和呂布的矛盾,以及其中的連環計。他於是是勸董卓和好呂布。他說,昔楚莊王絕纓之會,不究戲愛姬之蔣雄,後為秦兵所困,得其死力相救。今貂蟬不過一女子,而呂布乃太師心腹猛將也。太師若就此機會,以蟬賜布,布感大恩,必以死報太師。太師請自三思。
董卓沉吟良久曰:“汝言亦是。我當思之。”要說董卓還是有一定氣度的。
不過,董卓又被貂蟬的眼淚改變了主意。
李儒聽說後,仰天嘆曰:“吾等皆死於婦人之手矣!”
過去,董卓對李儒是言聽計從,而現在董卓得勢,已經聽不進李儒的勸告,離死也就不遠了。
董卓的成功,李儒立了大部分功勞,收呂布,敗曹操,擢名流,立朝庭,攫財富,拒諸侯。李儒人聰明,懂兵法,還有戰略眼光和心胸,儒具備一流謀士的條件,可惜其主不行。否則很有前途。

出場描述

初次出場:進京勤王

卓婿謀士李儒曰:“今雖奉詔,中間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李儒(畢彥君飾)
‍順,大事可圖。”卓大喜,遂上表。其略曰:“竊聞天下所以亂逆不止者,皆由黃門常侍張讓等侮慢天常之故。臣聞揚湯止沸,不如去薪;潰癰雖痛,勝於養毒。臣敢鳴鐘鼓入洛陽,請除讓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侍御史鄭泰諫曰:“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
盧植亦諫曰:“植素知董卓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禍患。不如止之勿來,免致生亂。”
"-----選自《三國演義》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賄金珠李肅說呂布

二次出場:挾天子以令諸侯

李儒曰:“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來日於溫明園中,召集百官,諭以廢立;有不從者斬之,則威權之行,正在今日。” "-----選自《三國演義》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賄金珠李肅說呂布。

三次出場:袁紹不可殺

且說董卓欲殺袁紹,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殺。” "-----選自《三國演義》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四次出場:擢用名流,以收人望

李儒勸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薦蔡邕之才。

五次出場:殺帝奪權

"卻說少帝與何太后、唐妃困於永安宮中,衣服飲食,漸漸少缺;少帝淚不曾乾。一日,偶見雙燕飛於
新三國李儒
‍庭中,遂吟詩一首。詩曰:“嫩草綠凝煙,裊裊雙飛燕。洛水一條青,陌上人稱羨。遠望碧雲深,是吾舊宮殿。何人仗忠義,泄我心中怨!”董卓時常使人探聽。是日獲得此詩,來呈董卓。卓曰:“怨望作詩,殺之有名矣。”遂命李儒帶武士十人,入宮弒帝"-----選自《三國演義》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六次出場:識破曹操

“布對卓曰:“適來曹操似有行刺之狀,及被喝破,故推獻刀。”卓曰:“吾亦疑之。”正說話間,適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無妻小在京,只獨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無疑而便來,則是獻刀;如推託不來,則必是行刺,便可擒而問也。” -----選自《三國演義》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七次出場:示弱退兵

李傕抱頭鼠竄,回見董卓,說孫堅如此無禮。卓怒,問李儒。儒曰:“溫侯新敗,兵無戰心。不若引兵回洛陽,遷帝於長安,以應童謠。近日街市童謠曰: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臣思此言‘西頭一個漢’,乃應高祖旺於西都長安,傳一十二帝;‘東頭一個漢’,乃應光武旺於東都洛陽,今亦傳一十二帝。天運合回。丞相遷回長安,方可無虞。”
"-----選自《三國演義》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賄金珠李肅說呂布

八次出場:設計曹操

且說董卓行至滎陽地方,太守徐榮出接。李儒曰:“丞相新棄洛陽,防有追兵。可教徐榮伏軍滎陽城外山塢之旁,若有兵追來,可竟放過;待我這裡殺敗,然後截住掩殺。令後來者不敢復追。”
結果呢,曹操果然帶兵追來,被呂布等人殺得大敗。呂布大笑曰:“不出李儒所料也!” "-----選自《三國演義》 第六回 焚金厥董卓行兇匿玉璽孫堅背約

九次出場:識破連環計

呂布怒恨而歸,路遇李儒,告知其故。儒急入見卓曰:“太師欲取天下,何故以小過見責溫侯?倘彼心變,大事去矣。”卓曰:“奈何?”儒曰:“來朝喚入,賜以金帛,好言慰之,自然無事。”卓依言。
儒曰:“恩相差矣。昔楚莊王絕纓之會,不究戲愛姬之蔣雄,後為秦兵所困,得其死力相救。今貂蟬不過一女子,而呂布乃太師心腹猛將也。太師若就此機會,以蟬賜布,布感大恩,必以死報太師。太師請自三思。”卓沈吟良久曰:“汝言亦是,我當思之。”
"-----選自《三國演義》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十次出場:料定敗亡

次日,李儒入見曰:“今日良辰,可將貂蟬送與呂布。”卓曰:“布與我有父子之分,不便賜與。我只不究其罪。汝傳我意,以好言慰之可也。”儒曰:“太師不可為婦人所惑。”
卓變色曰:“汝之妻肯與呂布否?貂蟬之事,再勿多言;言則必斬!”李儒出,仰天嘆曰:“吾等皆死於婦人之手矣!”
"-----選自《三國演義》 第九回 除凶暴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催聽賈羽

十一次出場:敗局已定,自了餘生

卓又喜而不疑。既至城外,百官俱出迎接。只有李儒抱病在家,不能出迎。
這個時候其實李儒已經知道董卓的敗局了。要不怎么偏偏他這個最親信的人沒出現在這種場合。
卻說當下呂布大呼曰:“助卓為虐者,皆李儒也!誰可擒之?”李肅應聲願往。忽聽朝門外發喊,人報李儒家奴已將李儒綁縛來獻。
奪權以後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的反應,董卓勢力幾大將領沒有一個買呂布的賬,都不投降呂布。難道平日裡在董卓、李儒身邊的這些人不是他們的親信?會這么容易就把李儒綁了,那個時代可是最恨這種賣主求榮的小人,能進到李儒日常生活中的人絕大多數肯定都不會是這樣的人。即使有一兩個,也沒有把李儒綁出去的能力。

人物總結

“算無遺漏,如遇良主,大業必成”
縱觀李儒一生,算無遺漏。若不是董卓性情中人,早已成就大業。但無奈是以董卓姻親身份出道,注定無法另擇良主,只能對董卓從一而終。悲兮,哀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