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立

李德立

英國傳教士。

基本信息

英國傳教士

左起:唐紹儀、李德立、伍廷芳左起:唐紹儀、李德立、伍廷芳
廬山歷史上有寺廟360所,道觀200餘處,使得廬山成為南方的宗教中心。在釋、道兩教在廬山爭雄之際,隨著1858年九江被強闢為通商口岸,外國人可入內地遊歷、通商,自由傳教,為外國傳教士進入九江打開了方便之門。美以、美會、聖公會都屬基督教教派,來華始自19世紀初葉,登臨廬山牯嶺則在1886年,始作俑者是一位來自英國肯特郡的傳教士李德立。1886年剛到中國,時住漢口的李德立聽聞駐漢口的宗教團體涉足廬山,以金錢和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特權,霸占廬山長沖一帶,開始了開闢牯嶺,傳教布道的活動,1895年至1920年間,以李德立為首的基督教勢力一時甚囂塵上,泛濫起來,廬山上僅教堂就有13座,教會派別16個。每年夏季,基督教傳教士雲集廬山,常達數百人。這些教會組織或舉辦討論會,或開辦培訓班,或商議教會事宜,或傳輸宗教信義,或創立學校、醫院和慈善機關,將宗教的觸角延伸到廬山的每一個角落。

發展歷史

當以李德立為首的基督教勢力開始經營牯嶺的時候,天主教、東正教勢力也接踵而至聞風而動

李德立李德立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俄國東正教牧師尼娑盜買到廬山約之塔寺地產——蘆林地區,後轉租星洲地區,這樣,沙俄東正教在星洲租借地區“建房一切布置”隨意進行起來,據《廬山志》記載:“俄東正教堂歷來侵占界外之地甚多”。東正教在廬山勢力甚囂一時,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蘇俄政府一再努力,迫使北洋軍閥政府在1924年5月31日簽訂了《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自此,沙俄在華勢力灰飛煙滅,廬山東正教勢力消弭無形。
法國傳教士見英、俄宗教勢力蜂擁上山,也迫不及待,加緊涉透,1914年9月,時任統領江西北境六府五教的樊體愛簽訂租約,在廬山強租土地,獲得77畝新地,成為樊體愛為首的天主教在廬山擴張的巢穴,期間,天主教在山教會組織不少,有安息會、循道會、倫敦會、雅禮會等9個教派,他們以租借地為營地,以教堂為中心,與基督教、東正教勢力互為呼應,廣為活動,此時的廬山處處遊蕩著外國宗教勢力的幽靈。
與西方宗教勢力稱盛廬山不同的是,伊斯蘭教悄然而來,默默無聞。1925年,少許穆斯林在廬山建起了唯一一座供他們進行宗教活動的聖所——清真寺,力量弱小而單薄,在林立的教堂中黯然失色,毫不起眼,長期占據廬山的佛道兩教也在西方宗教勢力的衝擊和排擠下,而失去了市場,日落西山,風光不再。
物換星移,星斗變換,無論是經歷過興盛與衰敗的佛道兩教,還是近代介入廬山的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而今都以嶄新的姿態,煥發了生機和活力,風格各異的宗教建築,芸芸的宗教徒,裊裊的香火,清悅的梵音,構成了廬山神秘而具魅力的宗教世界,一山兼具六教,廬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道永遠讓人追溯的課題,從而受到海內外宗教人士的注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