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賢

李希賢,男,漢族,河北人,生於1923年1月,巴州水利局高級工程師,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持“巴州糖廠廢水入湖對 博斯騰湖水生生物及水質的影響”、“博斯騰湖鹽污染的控制與管理”等課題,參與國際湖泊學術研討會議。

基本信息

1、江西銅鼓李希賢

李希賢 江西銅鼓人。萬曆年間任儋州同知,潔己愛民,申移督構司立營那約,後改立那大,百姓感戴。

2、河北李希賢

李希賢 男,漢族,河北人,生於1923年1月,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程度,巴州水利局高級工程師,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45年起先後在陝西省湑惠渠工程處、新疆水利局(廳)紅雁池水庫、解放二渠工程處、開都河孔雀河管理處巴音郭楞蒙古自不台州水利局等單位。從事水利工作40餘年。開展水、土、河道、湖泊、水庫等勘測,編制開都河流域規劃。巴州水資源開發利用,博斯騰湖治理保護和資源開發規劃,參與巴州國土規劃,興建十八團渠、解放一渠、解放二渠、庫塔乾渠、河道樞紐、防洪、蓄水等工程,場、鄉農田規劃建設,使開都河孔雀河、塔里木河下游灌區有機聯繫起來。博斯騰湖揚水站工程質量優良,獲國家銀質獎。建立河系、渠系管理機構及制度,為城鄉、水電合理供水。開展迪那河等灌區渠道、乾渠防滲,牧區水利,乾旱缺水地區井灌。曾兼任鐵門關水電站副總工程師,大山口水電站籌建處主任,並開展小型水電建設。主持“巴州糖廠廢水入湖對博斯騰湖水生生物及水質的影響”、“博斯騰湖鹽污染的控制與管理”等課題,參與國際湖泊學術研討會議。

3、雲南南澗李希賢

李希賢 國小高級教師。男,1942年1月出生,雲南南澗人。中共黨員。現任南澗縣教師進修學校校長。主要業績:1963年畢業後分配到偏僻山鄉從教,1982年調任縣教研室主任,竭力辦好《教育通訊》,推進全縣教研工作,1984年任教育局副局長,後調入教師進修學校。以“鑄造師魂、提高師能”為辦學宗旨,配合大理師範函授處先後開辦6屆中函班,已畢業200餘人,有580多名教師經培訓取得國小教師《專業合格證》;積極組織國小校長崗位培訓和教師基本功訓練培訓,積極推進繼續教育,認真貫徹《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規定》,由於肯辦事,多次被評為州、縣“先進教師”。

4、清代沂州府(山東臨沂)知府

李希賢(生卒年不詳),字季廉。清代四川長壽人。
拔貢出身。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春,由湖南桃源同知升任沂州府知府。剛上任,見黌學“門闒傾圮,棟宇摧頹”,就倡導維修,並捐出自己的俸祿,主持修葺,次年竣工,府學煥然一新。1754年又捐資倡導創建沂州府考院,考院建成,府人稱便。1753年和1758年,蘭山、郯城等地連遭水災,田畝荒蕪。他查勘荒歉,“盡日行泥淖中”,親臨監視發放救災物品,百姓多所全活。大災之後,他動員扶持災民墾荒種地,發展生產,重建家園,他在《墾荒行》詩中記述了墾荒種田的情景。為治理水患,1758年他奉命組織人力疏浚芙蓉河、燕子河陷泥河等,他親自考察河道,在積水的低洼地帶修築堤防。他上任之初,“取州邑之志而觀之,或繁而未提其要,或簡而未悉其詳”,感到難以為用。便於1754年秋調集人員,親自主持纂修《沂州府志》,歷時3年脫稿,1760年刊行。全志凡36卷,約40萬字,填補了沂州無府志的空白。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春,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南巡,召見李希賢詢問情況,對他予以褒獎和賞賜。1763年,李希賢升任雲南迤西道道員。
清朝建立後,百廢待興。面對-個當時有三億多人口的國家,清朝政府把糧食問題放在第一位,增加糧食的辦法之一就是擴大土地面種植面積,一些勤政有為的官員就千方百計帶領百姓墾荒種地,李希賢就是當時有名的“墾荒縣令”。 李希賢是長壽縣人,生逢康、乾兩代,在山東臨淄、汶上、思縣、館陶等多個縣任縣令。為官任職期間,他深知“倉廩實而天下安”的道理,所到之處便發動百姓疏通河道,興修水利,開荒墾地,且親自參與其中有。在他帶動下,大片大片的荒山、灘涂之地被開墾出來,變成了良田沃土,不但有效解決了當地百姓溫飽問題,還為朝庭儲備了大量的官糧。據清政府史料所載,他為官三十多年間,總計開墾荒地24000多公頃,同時興修水渠無數。因其廉潔能幹,多次得到提升,在山東就升任知洲、知府等職,後來又到雲南省任職。 七十歲時,李希賢告老還鄉,清政府對他好評有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