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倫[中國微生物學家]

李季倫[中國微生物學家]
李季倫[中國微生物學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季倫(1925年3月15日—),曾用名李貴林,河北省樂亭縣人;194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理學院生物系,留校任教。1950年調入北京農業大學,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曾是清華大學兼職教授。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微生物學會名譽理事長、《微生物學報》主編。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等職。他曾出訪英國、愛爾蘭、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家。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李季倫[中國微生物學家] 李季倫[中國微生物學家]

李季倫(1925—),男,河北樂亭人,教授,微生物學家,河北樂亭縣人;中國微生物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8年畢業於中央大學生物系,曾任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曾任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中國微生物學會名譽理事長等,現任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微生物學報》和《農業生物技術學報》主編。從事微生物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研究工作涉及生物固氮的生物化學和遺傳學以及與農業生產有關部門的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研製。在固氮酶催化機制研究方面,排除了固氮酶可催化不依賴N2的HD形成的流行論點和首次提出雙位點放H2途徑模式;在研究固氮螺菌固氮基因表達調控的基礎上,構建了抗銨固氮的基因工程菌,可降低禾本科作物的氮肥施用量。在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研究方面,發現了串珠鐮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並在大動物上已初步被驗證;發現玉米赤霉烯酮是高等動物的一種新型激素;此外,還先後研製和開發了赤黴素GA3和GA4+7(用於刺激植物生長和果實整形)、莫能菌素和馬杜黴素(用於預防雞球蟲病)、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醇(用於牛、羊增重)、阿維菌素和依維菌素(廣譜、高效、低毒殺蟲劑)等。編著有《微生物學》(與俞大紱教授合編,獲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和《微生物生理學》(主編)等六部設計規範。有關大壩在爆破振動中的安全評價,水壩抗震理論與試驗技術,地下結構抗震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能源部電力科技進步一等獎等8項獎勵。 在研究固氮酶催化機制過程中,證實HD形成是固氮酶的通性,而且是絕對依賴N2的;論證了伴隨固氮酶催化還原N2生成NH2的同時,有兩個主要的放H2反應。

在研究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過程中發現由玉米赤黴菌所產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也是高等植物的一類與發育密切有關的新型激素,由膠孢鐮刀菌所產生的串珠鐮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

還在我國成功地開發了赤黴素(GA3和GA4+7)、玉米赤霉醇、馬杜黴素、阿維菌素和伊維菌素等農用發酵產品。編寫《微生物學》和《微生物生理學》等六部著作。

曾獲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1986年)、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全國農業勞動模範(1990年)等榮譽稱號 ,自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物經歷

宋平同志親切與李季倫(左)會面 宋平同志親切與李季倫(左)會面

194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理學院生物系,留校任教。

1950年至今 歷任中國(原北京)農業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1980-1982年 在美國Wisconsin大學生化系進修。1989年至今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2年至今 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1985-1991年 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1983-1995年 清華大學兼職教授

1994-1996年 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

1991-1995年 中國微生物學會名譽理事

1995年至今 《微生物學報》主編

1991年至今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主編(中、英文版,2002年 至今)。

人物研究

李季倫(左)與宋平同志會面 李季倫(左)與宋平同志會面

李季倫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系統地研究了生物固氮的問題,取得以下成就:(1)在固氮酶催化機制的研究中,證明了固氮酶催化HD形成是固氮酶的普遍特性,而且是絕對依賴N2的;並提出了固氮酶的雙位點放H2模式;(2)在固氮螺菌分子遺傳學研究中,建立了我國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的基因文庫,克隆和測序了該菌的ntrBC、draTG、nifA、glnB、glnZ和flbD等基因,並分析了它們的功能;構建了能節約玉米氮肥20%的耐銨固氮基因工程菌株;(3)啟動了我國豆科植物根瘤菌資源調查和分類的研究,建立了我國根瘤菌資源資料庫,為以後的研究奠定基礎。

套用研究方面:先後研製和開發了赤黴素GA3和GA4+7(可用於促進植物生長)、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醇(可用於促進牛、羊增重,並首先發現它們也是高等植物的一類天然激素)、莫能菌素和馬杜黴素(可用於預防雞球蟲危害)、以及阿維菌素和伊維菌素(可用於防治動植物的寄生蟲)等農牧用微生物製劑,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研究工作涉及生物固氮、真菌毒素以及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微生物發酵產品的研製。在固氮酶催化機制研究方面,首次提出雙位點放H2途徑模式;在研究固氮螺菌固氮基因表達調控的基礎上,構建了抗銨固氮的基因工程菌。在真菌毒素研究方面,發現了串珠鐮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在微生物發酵產品方面,先後研製開發了玉米赤霉醇、赤黴素GA3和GA4+7、莫能菌素、馬杜黴素、阿維菌素和依維菌素等;曾主持的項目有“973”、“863”、 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十五”攻關等科研項目。

人物評價

李季倫先生畢生致力於教書育人與科學研究工作,他先後講授“普通微生物學”、“真菌學”、“微生物生理學”、“生物固氮”、“微生物研究技術”等課程。他始終把實驗室作為重要的育人陣地來抓,言傳身教,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本領。

共培養研究生70餘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4人,帶博士後2人;在科學研究方面,他主張理實並重。在研究固氮酶催化機制過程中,他論證伴隨固氮酶催化還原N2成NH2的同時,首次提出固氮酶的雙位點放H2理論,得到世界固氮權威Bwrris的認可,發展了固氮理論,引起國際同行家的關注。他堅持固氮螺菌分子遺傳的研究,建立了我國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的基因文庫,構建了節約玉米氮肥20%的耐銨固氮基因工程菌株。

在國內,他還首次研究了根瘤菌自生固氮的機制。同時,在生物固氮與微生物次生代謝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1958年在我國首先研製成功了植物生長刺激素-赤黴素,我國已大量生產,成為我國雜交水稻不可缺少的增產手段。

20世紀80年代,他在我國首次把赤黴素有效成分A3含量提高到90%以上,其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採用此產品用於啤酒大麥發芽,為國家贏得利潤;他還研製成功了動物生長激素-玉米赤霉烯酮,首次發現它們也是高等植物的一類天然激素,使肉牛可增重16%,相當於美國國際礦化公司同類產品,在我國填補了空白,打破了此類產品在世界由美國一家壟斷的局面。獲農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和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獎;他還研製成功了莫能菌素,用於防治雞球蟲病,填補了國內空白。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建廠投產,使大量的雞兔免遭因球蟲菌感染而死亡;接著又成功地研製了馬杜黴素(預防雞球蟲)以及阿維菌素和伊維菌素(防治動植物寄生蟲)等微生物製劑,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完成了“克山病病因的研究”,實驗證明,由膠孢鐮刀菌所產生的串珠鐮刀菌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提供了解決克山病新的線索和依據,引起醫學界的普遍關注。

1980年6月至1982年6月,他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進行合作研究,僅用兩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四年的工作任務。他編寫、翻譯了300萬字的專著,與俞大紱教授合著的《微生物學》,獲國家新聞出版署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中國學者百科

學者一般是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包括文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科學家等等。一般說來,學者多指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文人,但也不乏自然科學專家。 學者,又名 學人,近義詞可以是專家、顧問等,在學術方面比較優秀並且其思想能夠影響社會發展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