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夕茹

李夕茹

1、1958年,首次參加鳳陽縣文藝會演,她主演的“衛調”《接女婿》一掃群芳。 3、1959年,李夕茹主演的多幕“衛調”《鋒芒》,參加蚌埠市文藝會演,一路“過關斬將”。 5、1982年,李夕茹主演的“衛調”《叮噹夫妻》,在參加市、省農村文藝會演中,不僅奪魁,省電視台、廣播電台還錄像、錄音,向全省播放。

個人介紹

李夕茹,女,1940年11月15生。李夕茹,天姿靈,悟性強。在衛調花鼓戲薰陶中成長,幼年時就對衛調花鼓戲抱有濃厚的興趣。


1958年被選入公社文工團後,拜衛調花鼓戲老藝人、第三代傳承人李熙為師,正式進入“衛調”“門下”。

個人成就

李夕茹從藝五十多年,既多次參加過區、縣、市、省的文藝會演,也曾參加過全國文藝會演。在整個“衛調”傳承譜系的“五代人”中,她是一位從藝時間最長,舞台戲路最寬,演出區域最廣,終身藝德最高,事業碩果最多,傳承決心最堅的一位傳承人。
1、1958年,首次參加鳳陽縣文藝會演,她主演的“衛調”《接女婿》一掃群芳。
2、1959年,她主演的大型“衛調”《喜慶開門紅》,不僅在市、省文藝會演中擇取桂冠,1960年6月,還被選拔到北京參加全國職工文藝會演。不僅受到最高獎勵,還被拍成《紅花遍地開》電影,在全國放映。後來,李夕茹被邀請到懷仁堂,受到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併合影留念。
3、1959年,李夕茹主演的多幕“衛調”《鋒芒》,參加蚌埠市文藝會演,一路“過關斬將”。奪金後,一下轟動了整個珠城。當時的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餘子迅、市文化局局長高介忠、劉錄祥等連聲讚佩。
4、1965年,李夕茹主演的“衛調”《借驢》和表演唱《五好民兵人人愛》,參加市、省文藝會演後雙獲殊榮,並受到省、市文化藝術界的高度評價。特別是《安徽日報》等省、市報刊紛紛發表評論、劇照,稱“衛調”是一塊“田中的美玉”,也有人稱讚李夕茹是江淮大地孕育出來的“民間戲曲表演藝術家”。
5、1982年,李夕茹主演的“衛調”《叮噹夫妻》,在參加市、省農村文藝會演中,不僅奪魁,省電視台、廣播電台還錄像、錄音,向全省播放。

為創新不顧禁忌

1、敢沖“禁區”
舊社會,農村女性不準看燈,更不準“玩燈”。花鼓燈的“蘭花”和衛調花鼓的“蘭花”,均由男性反串。李夕茹為了創新“衛調”,勇於衝破封建枷鎖的束縛,在建國還不到十年的李夕茹,就是長淮衛地區第一個登台亮相在“衛調” 舞台上的惟一女性。這是李夕茹對“衛調”的創新作出的第一個貢獻。
2、敢闖“新路”
早先,衛調花鼓與沿淮一帶的花鼓燈、鳳陽花鼓一起活動。有(男)鼓架子和(女)蘭花。分“文場”、“武場”。鑼鼓一停,就唱;鑼鼓一響,就舞。不搭台、不化妝、無道具。
李夕茹,進入“衛調”“門下”以後,大膽的移植了《東回龍》、《西回龍》、《大隔簾》等劇目。注重用音樂伴奏,演員化妝登台,後來又配了燈光、布景烘托。在唱腔上,為了適應劇情發展的需要,同泗州戲、柳琴戲、梆子戲互串,突破了燈歌原有的曲式結構,加入了[流水板]、[慢板]、[緊板]、[娃子]、[羊子]、[慢趕牛]、[哭腔]等,形成了戲曲的唱腔結構,使衛調花鼓逐步脫離了花鼓燈和鳳陽花鼓,進而演化成一個獨立的劇種、也是安徽省唯一的地方戲劇種——衛調花鼓戲。“衛調”,從孕育、成長,到跨越江淮,走向全國,時時都在流淌著李夕茹的點點血水和滴滴汗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