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吾先生遺言

爾等欲守者,須是實心要守。 [3]焦漪園:即焦竑。 [4]馬爺:即馬經倫。

基本信息

名稱:《李卓吾先生遺言》年代:明朝作者:李贄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春來多病,急欲辭世。幸於此辭,落在好朋友之手。此最難事,此余最幸事,爾等不可不知重也。倘一旦死,急擇城外高阜[1],向南開作一坑;長一丈,闊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闊,如是長矣,然後就中復掘二尺五寸深土,長不過六尺有半,闊不過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則用蘆席五張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豈有一毫不清淨者哉!我心安焉,即為樂土。勿太俗氣,搖動人言,急於好看,以傷我之本心也。雖馬誠老能為厚終之具[2],然終不如安余心之為愈矣。此是余第一要緊言語。我氣已散,即當穿此安魄之坑。未入坑時,且閣我魄於板上,用余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換新衣等,使我體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頭照舊安枕,而加一白布中單總蓋上下,用裹腳布廿字交纏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出,待五更初開門時寂寂抬出,到於壙所,即可裝置蘆席之上,而板復抬回以還主人矣。既安了體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橫閣其上。閣了,仍用蘆席五張鋪於椽子之上,即起放下原土,築實使平,更加浮土,使可望而知其為卓吾子之魄也。周圍栽以樹木,墓前立一石碑,題曰:“李卓吾先生之墓”。字四尺大,可托焦漪園[3]書之,想彼亦必無吝。爾等欲守者,須是實心要守。果是實心要守,馬爺[4]決有以處爾等,不必爾等驚疑。若實與余不相干,可聽其自去。我生時不著親人相隨,沒後亦不待親人看守,此理易明。幸勿移易我一字一句!二月初五日,卓吾遺言。幸聽之!幸聽之!

作品注釋

[1]城外,指通州(治今北京市通縣)城外,當時李卓吾寓居通州。高阜即高地。[2]馬誠老:馬經綸字誠所,官至御史,《續焚書》中多稱為“馬侍御”,因觸怒神宗,被貶斥為民,回通州家居。厚終之具:指厚葬的用品。[3]焦漪園:即焦竑。竑字弱侯,號漪園,又號澹園,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是明代著名學者,李贄的好朋友。[4]馬爺:即馬經倫。

作者簡介

李贄(1527~1602)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不應會試。歷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鏇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自刎死。李贄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