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濤

李光濤,1978年9月21日出生,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曾在檢察機關任職多年,業務範圍有刑事訴訟、民事訴訟業務的各種法律服務。

基本信息

法學專家

李光濤,1978年9月21日出生,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曾在檢察機關任職多年。200年通過首次司法考試,現為海峽兩岸法學交流促進會會員,北京市乾理律師事務所律師。2006年東營天河呢絨有限責任公司與寧夏宏興農業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買賣契約糾紛一案,李光濤律師的傑出成就為律師界所傳聞。2008年做客中國汽車報,對車輛保險理賠問題做了線上交流,引起廣泛反響。李光濤律師自中國政法大學畢業後即在工作於律師事務所,獨立承辦過債權債務糾紛、相鄰權糾紛等各類民商訴訟案件,也曾經參加過拖欠工程款糾紛、不正當競爭、證券業務糾紛等標的額較大或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件,同時對公司業務,契約審查等非訴業務等領域有豐富的經驗。李光濤律師的主要業務範圍:刑事訴訟、民事訴訟業務的各種法律服務。-

農科專家

李光濤 男,1957年7月出生,雲南鄧川人。白族。講師,助理研究員。1982年畢業於雲南省農業大學園藝系。曾任雲南省茶葉研究所育種研究室主任。1992年8月調入思茅農業學校任教,任職至今。主要貢獻:在從事科研工作的10餘年中,先後參加和承擔過農業部“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和雲南省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等多項。在山茶屬茶組植物的起源、進化、分類、變種的訂正,核型的構成,雲南野生茶樹考證,雲南種茶歷史的演變,雲南民族茶文化,茶樹全光噴霧扦插繁殖,茶樹良種選育,辣椒的核型等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茶樹優質資源系統鑑定與綜合評價”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茶樹良種雲抗10號選育研究”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西雙版納州科技進步一等獎。在《熱帶作物學報》、《廣西植物》等刊物上發表論文30篇,先後3次參加過國際學術會議,並在會上宣讀論文。代表性論文有《山茶屬植物的染色體數目和核型》、《四種辣椒的核型研究》、《雲南是茶樹原產地》等。這些論文在上述方面提出過一些新觀點,許多觀點在學術界被採納引用,部分論文被選入《中國科學技術文庫》,部分論文被國外權威刊物摘錄。承擔過中國《現代科技綜述大辭典》中“山茶屬植物核型”條目的撰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研究員

李光濤(1897~1984) 懷寧縣(今安慶城區)人。著名的明清史研究家。父母早亡,少年時,以賣燒餅油條維持生計。常借在“鳳鳴書院”門前賣燒餅油條之便,在教室門口偷聽先生講課,晚間回家刻苦自學。民國2 年(1913 年),李光濤通過自學獲得一定文化知識,被胡玉美醬園聘為管帳,兩年後解聘。其後,迫於生計,李光濤到九華山削髮為僧。因博聞強記,得到住持賞識,遂指導其學習鑽研明清歷史,並推薦其至北京歷史語言研究所從事整理明清檔案工作。李光濤在工作中盡職盡責,深得傅斯年的喜愛。民國24 年,在傅斯年的鼓勵下,為《明清史料乙編》增寫補例,完成後頗得編委讚賞。此後,依次完成明清史料丙、丁、己、庚、辛、壬、癸等編“補例”的編輯,並開始從事明清史料研究,陸續發表價值頗高的《論建州與流寇相應亡明》、《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引起史學界的重視。民國35 年春,李光濤奉命去台灣接收歷史檔案,遂在台灣繼續研究明清史,由助理研究員提升為副研究員、研究員。1984 年底因車禍遇難。李光濤除參與《明清史料編》10 編的編輯工作外,還著有《明清史論集》、《明清檔案存真》等。引 (一)專書
《明季流寇始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51,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
《萬曆二十三年封日本國王豐臣秀吉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53,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
《中韓民族與文化》,(台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8)。
《多爾袞徵女朝鮮史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57,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
《明清史論集》,(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朝鮮「壬辰倭禍」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61,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
《記明季朝鮮之「丁卯虜禍」與「丙子虜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甲種單刊之25,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
《熊廷弼與遼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68,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6)。
《記乾隆年平定安南之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6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6)。
《明清檔案論文集》,(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二)纂輯
《明清檔案存真選輯(初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38,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
《明清史輯(甲編-壬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料叢書,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0-1967)。
《朝鮮壬辰倭禍史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料叢書,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
《明清檔案存真選輯(第二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38-2,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3)。
《明清史料癸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料叢書,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5)。
《明清檔案存真選輯(第三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38-3,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5)。
(三)論文
〈內閣大庫殘餘檔案內洪承疇奏銷冊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935),頁121-132。
〈清人入關前求?之始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1947),頁275-328。
〈清太宗求?始末提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1947),頁125-128。
〈清入關前之真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1947),頁129-171。
〈記奴兒哈赤之倡亂及薩爾滸之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1947),頁173-191。
〈論建州與流賊相因亡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1947),頁193-236。
〈記清太宗皇太極三字稱號之由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1947),頁237-239。
〈記崇禎四年南海島大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1947),頁241-250。
〈清太宗與三國演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2(1947),頁251-272。
〈洪承疇背明始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7(1948),頁227-301。
〈論崇禎二年「己巳虜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8(1948),頁449-484。
〈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1948),頁367-488。
〈朝鮮壬辰倭禍中之平壤戰役與南海戰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本院成立二十周年專號》20上冊(1948),頁275-298。
〈朝鮮壬辰倭禍與李如松之東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2(1950),頁267-295。
〈記朝鮮宣廟中興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2(1950),頁297-302。
〈明清檔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所長紀念特刊》(1951),頁21-25。
〈清史稿順治朝疆臣表訂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4(1953),頁135-137。
〈張獻忠史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5(1954),頁21-30。
〈多爾袞入關始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5(1954),頁31-57。
〈多爾袞擁立幼帝始末〉,《中央研究院院刊》1(1954),頁41-52。
〈明季朝鮮「倭禍」與「中原奸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6(1955),頁315-334。
〈內閣大庫殘餘檔案論叢之一:瀋陽舊檔〉,《中央研究院院刊》2下冊(1955),頁61-81。
〈內閣大庫殘餘檔案論叢之二:朝鮮國表文之研究〉,《中央研究院院刊》2下冊(1955),頁83-142。
〈李氏朝鮮年表〉,《中央研究院院刊》2下冊(1955),頁143-156。
〈朝鮮實錄中之「事大文書」〉,《中央研究院院刊》2下冊(1955),頁157-192。
〈記朝鮮國「此紙無字」的表文〉,《中央研究院院刊》3(1956),頁207-213。
〈記李如松留於東國朝鮮之後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慶祝胡適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28上冊(1956),頁219-228。
〈箕子朝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慶祝趙元任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29下冊(1957),頁439-444。
〈記清代的暹羅國表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三十周年紀念專號》30下冊(1959),頁511-556。
〈記朝鮮實錄中之中韓民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1(1960),頁61-122。
〈記朝鮮實錄中之大報壇〉,《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4種,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0),頁165-188。
〈記朝鮮實錄中之「皇明全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2(1961),頁19-45。
〈朝鮮實錄中所見之中韓文化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3(1962),頁109-231。
〈「老滿文史料」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故院長鬍適先生紀念論文集》34上冊(1962),頁323-332。
〈論洪承疇「流賊敗逐」題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5(1964),頁155-197。
〈記日本朝貢大明史事兼論朝鮮「壬辰倭禍」及所謂「東封之役」〉,《香港大學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香港:香港大學,1964)。
〈跋明季的東征紀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紀念董作賓、董同龢兩先生論文集》36上冊(1965),頁289-296。
〈再記箕子朝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7上冊(1967),頁159-166。
〈「朝鮮壬辰倭禍史料」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7上冊(1967),頁167-183。
〈明季驛卒與流賊〉,《清華學報-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下冊)》(1967),頁807-829。
〈跋「毛大將軍海上情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8(1968),頁247-250。
〈跋乾隆三十一年給暹羅國王?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9上冊(1969),頁223-235。
〈朝鮮「壬辰倭禍」釀釁史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0上冊(1969),頁721-762。
〈明人援韓與楊鎬蔚山之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4(1969),頁545-566。
〈明清檔案與清代開國史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慶祝王世傑先生八十歲論文集》42,2(1970),頁221-230。
〈明人援韓與稷山大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43 , 1 ( 1971 ),頁 1-14 。
〈跋汪楫的「崇禎長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43 , 3 ( 1971 ),頁 433-444 。
丁應泰與楊鎬—朝鮮壬辰倭禍論叢之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3 , 1 ( 1982 ),頁 129-166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