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立

在30年時間裡,李修立培育了8個棉花新品種,其中有4個通過國家審定,在棉花界引起不小反響。 1974年,李修立在中國農科院專家指導下,正式開始了棉花育種工作。 2009年春天,新鄉市科技局也為李修立成立了新鄉市棉花抗病育種工程中心。

在30年時間裡,李修立培育了8個棉花新品種,其中有4個通過國家審定,在棉花界引起不小反響。精心研發新棉種 新育成的“中植棉2號”,在全國範圍內率先解決了棉花黃萎病的難題
提起農民,人們自然會想到他們是農作物良種的購買者、使用者。在億萬農民中,李修立是幸運的。1957年,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在七里營村辦起了試驗站。從10多歲起,李修立就跟著植保所的專家搞棉花病蟲害測報。
1969年,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和中國農業大學開始在七里營辦起了“5786大學”。李修立家裡房子多,提供給專家居住。整天下地勞動的他深知農作物品種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每天收工回來,李修立就向住在家裡的專家討教,漸漸地,他也迷戀上了育種工作。
1974年,李修立在中國農科院專家指導下,正式開始了棉花育種工作。寒來暑往,經過26年潛心努力,2000年,李修立終於培育成功第一個棉花新品種“新植1號”,通過了河南省品種審定。這個品種不僅能增產10%以上,還能抗黃萎病。
2005年,他又相繼育成同舟棉1號、2號,增產12%以上。後續的新品種則一發不可收,其中“中植6號”等4個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李修立培育的棉花新品種也從普通品種發展到抗蟲品種。值得一提的是新育成的“中植棉2號”抗蟲棉,可同時高抗枯萎病和黃萎病,許多專家將其稱為“棉花黃萎病的剋星”。
中植棉2號於2006年6月通過了國家品種審定,成為全國首個抗黃萎病、抗棉鈴蟲的高產棉花品種。“中植棉2號可以說是帶‘抗癌疫苗’的棉花,在全國範圍內率先解決了棉花黃萎病的難題。”李修立說。
鍾情育種新事業 “除了棉花,我還想多培育些小麥、玉米、大豆抗病品種,為廣大農民朋友服務。”
一位普通農民,既沒有上過正規大學,也沒有博士、碩士學位,李修立以農民特有的吃苦耐勞精神,虛心向專家求教,瞄準生產需求,大膽創新,持之以恆,同樣做出了不凡的業績,贏得人們的讚揚。
目前,李修立培育的棉花新品種已經推廣到國內10多個省,累積種植面積達數千萬畝,不僅為我國棉花生產作出突出貢獻,也為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
“咱農民也能當育種家了!”李修立的事跡在當地引起不小的轟動。但李修立淡然處之,堅持一不開會,二不慶功,繼續默默地從事自己的育種事業。
2007年,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建立新鄉科研中試基地,李修立被聘為基地主任。
2009年春天,新鄉市科技局也為李修立成立了新鄉市棉花抗病育種工程中心。李修立還招聘來幾名大專畢業生,充實了育種科技隊伍。
談起今後的打算,淳樸的李修立說:“除了棉花,我還想多培育些小麥、玉米、大豆抗病品種,為廣大農民朋友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