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菘

朱由菘,福王朱常洵長子。 朱由菘稱帝後,與農民軍為敵,幻想和清軍議和。 朱由菘又史稱弘光帝,也稱福王。

弘光帝朱由菘(公元?-1646年),明神宗朱翊鈞孫。崇禎帝堂弟。崇禎帝在北京自殺後,他在南京被擁立為帝。在位2年,水戰中被叛將縛送清軍後被殺,葬處不明。
朱由菘,福王朱常洵長子。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殺朱常洵時,他逃脫而流落江淮。公元1643年襲封福王。清兵入關後,逃至淮安(今江蘇省淮安縣)。公元1644年5月,由鳳陽總督馬士英和總兵高傑、劉澤清、黃得功、劉良佐等人在南京擁立為監國,壬寅日稱帝,改年號為弘光,建立了南明第一個政權。
朱由菘稱帝後,與農民軍為敵,幻想和清軍議和。他大難當頭卻又昏庸腐朽,不理朝政,只顧沉湎酒色,強征民女入宮,將大權委於馬士英、阮大鋮等佞臣宦官,排斥以史可法為首的東林黨人。
朱由菘為什麼要排斥東林黨人?這裡面有一個小插曲。原來朱由菘的父親,福王朱常洵是萬曆時期“國本之爭”的失敗者,當時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更是將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視若掌上明珠,加上鄭貴妃整天在萬曆皇帝枕邊吹風,萬曆皇帝早就有廢長立幼的想法。萬曆皇帝先是封了鄭氏為貴妃,而長子的母親卻還是妃子,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長大後遲遲不讓他上學,然後又想出了三王並封的主意,將眾皇子都封為王以降低長子的地位,被大臣們(主要是東林黨人)所阻而沒有得逞。之後在立太子的問題上,雙方爭奪激烈,東林黨人根據封建宗法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堅決反對立朱常洵為太子,拖延了10餘年,至公元1600年長子朱常洛才被萬曆皇帝立為太子,而朱常洵最終被出封洛陽為福王,這個福王最後在洛陽被李自成所殺。所以作為福王朱常洵兒子的朱由菘,對東林黨人從心理上就沒有什麼好感。自然而然地就偏向於東林黨人的對頭——閹黨。
由於弘光帝在其內部的黨爭中偏向馬士英、阮大鋮等佞臣宦官,對外又不作防禦清軍的準備,這直接導致了弘光帝的失敗。
公元1645年,風雨飄搖的弘光小朝廷內,又鬧起了所謂的“三疑案”,即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首先是大悲案。大悲是個和尚,俗家姓朱,潞王信佛,曾和他認做本家。由於東林黨人曾想立潞王為帝,所以弘光帝對潞王一直嚴加防範,生怕他奪了自己的帝位。此時大悲和尚來到南京,弘光帝懷疑他是來為潞王刺探情報,便將他下獄,定成死罪。其次是太子案,有一個自稱是崇禎太子朱慈糧的年輕人,從北方來到南京,弘光帝又怕自己的寶座被他奪去,匆匆定他是假太子,投入獄中。最後是童妃案,當年李自成攻下洛陽時,時為福王世子的朱由菘扒城逃脫,在開封與周王府宮女童氏私定終身,而今童妃千里尋夫到南京,他卻堅不承認,將他投入獄中折磨而死。
這三案鬧成滿城風雨,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尤其是太子案,加速了弘光政權的滅亡。當時鎮守南京上游的左良玉,早年是東林黨人侯恂一手提拔起來的,跟東林黨人關係很好,與馬、阮等閹黨和弘光帝相互猜疑,太子案為他提供了一個藉口,於是他便以清君側的名義浮江東下,與此同時,清朝豫親王多鐸率領的清軍在進占西安,擊敗李自成農民軍之後,正以狂風暴雨之勢,橫掃中原,直撲江北,進抵淮河一線。此時的弘光帝與馬士英等人,卻命令江北防線的明軍回師攻打左良玉,以致江北防線大開,不戰自亂。
公元1645年5月,清朝豫親王多鐸率清軍血洗揚州後渡江直撲南京。警報傳來,朱由菘還在飲酒作樂。他慌忙收拾行裝,於10日深夜攜帶愛妃,暗暗從通濟門出走,棄城逃至蕪湖黃得功軍中。第二天,清軍追到,朱由菘與愛妃避入黃得功船中。兩軍展開了水戰,黃得功被冷箭射死,部將田維乘機反叛,捆綁了朱由菘及其愛妃,送與清軍邀功。5月25日被押回南京。9月,被押送到北京。第二年,被殺於北京宣武門外的柴市
朱由菘又史稱弘光帝,也稱福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