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沱

朱沱

朱沱,有正史記載的歷史已有近1400年。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分江津縣而設萬春縣(縣衙在今朱沱漢東城遺址),武德五年更名萬壽縣(管轄半徑達到今璧山縣境)。1979年4月,朱沱劃歸永川縣。當年,永川縣人民政府將朱沱漢東古邑遺址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將漢東遺址所在地的新民村更名漢東村。

基本信息

朱沱,有正史記載的歷史已有近1400年。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分江津縣而設萬春縣(縣衙在今朱沱漢東城遺址),武德五年更名萬壽縣(管轄半徑達到今璧山縣境)。隨唐而興的萬壽縣,於北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撤縣而並回江津縣,原縣衙及周邊地區成為江津的一個鄉——漢東鄉。明代更名思善,清代更名五福。“湖廣填四川”時,因遷來移民朱姓居多,他們依山傍水而居,他們聚居的地段(今朱沱老街——新民街及其以下地段)江流回漩,有一泓浩大回水沱,人們稱之為朱家沱,簡稱朱沱。朱沱便由此而得名。
朱沱朱沱

1979年4月,朱沱劃歸永川縣。當年,永川縣人民政府將朱沱漢東古邑遺址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將漢東遺址所在地的新民村更名漢東村。2003年11月,原江津劃入永川的朱沱區整體歸併為朱沱鎮,幅員面積 127.6平方公里,人口8.24萬,場鎮面積1.98平方公里,場鎮人口2.1萬。從此,朱沱,成為了永川市第一大鎮,重慶長江上游第一鎮。
全國性的大規模撤鄉並鎮以後,朱沱已成為名符其實的重慶長江上游第一鎮;重慶將永川規劃為大城市之後,永川又將朱沱規劃為永川南部的港口小城市;一向缺水的永川城,已開始將耗水量大、運輸量大的火電廠等企業和新上項目向朱(沱)松(既)江岸轉移;1000噸級的重慶長江上游第一港——重慶永川(朱沱)港區,已正式立項運作;重慶市規劃建設的“二環八射”城市交通項目中,永川朱沱跨江大橋已醒目地標上了藍圖……
朱沱的文化如同奔流不息的長江之水源遠流長。有人說朱沱興於水也衰於水,然而,幾千年來,朱沱人對水的眷戀卻始終沒有改變。在萬里長江上,一處名為“桌子角”的險灘將長江攔腰截斷了三分之二,讓奔騰不羈長江水在此有了迂迴和徘徊。洪水時,“桌子角”只露出一線石脊,人稱“石龍過江”。滾滾而來的江水在“桌子角”的上游形成一個巨大的回流,在回流的沖刷下,“桌子角”前端形成了一泓寬而深的水沱,這就是長江上有名的朱沱。
朱沱為往來於江上的大批船隻提供了一個大而深的天然的停泊港口,它東距江津、西離瀘州、合江均為120里,船行至此正好停靠歇息整頓,占盡地利。因此,自古以來,朱沱就是交匯巴、蜀、黔的黃金要道。來往朱沱的船隻繁多,以商船為主。有江津白沙等地的“攬載船”,有官方的鹽船、米船,另外還有裝運大豆、生豬、高粱的船隻。朱沱碼頭分上碼頭、中碼頭、下碼頭和新碼頭。每天至少有五六十隻大船停靠,最多時可達上百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