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序瑄

朱序瑄

朱序瑄(1962~),杭州人,曾用藝名:覽烽,常用藝名"一顛"或"顛者";別號:梅園居士、清竹軒主、無求齋。現居住浙江海鹽。 從小善畫,受家母與外公啟蒙,在不同時期先後得到了任小田、許竹樓、黃幻吾、唐雲、錢君陶、朱屹瞻等名師指點與影響,對傳統繪畫理念有深入研習。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朱序瑄 朱序瑄

尤其這些年廣交四海賓朋藝友,不分南北畫派、區域之分,拋棄成見,互為探討學習,在堅持傳統繪畫主體精神下,把各門類藝術有益成分加以汲取,用來轉化與表達符合時代精神要求的繪畫語言。

形式新、筆墨傳統出----是畫家創作的理念!

藝術觀點

從事中國畫的學習與探討,不知不覺也走了已四十年之久。回顧總結一下自己,自小喜畫是受家母與外公啟蒙,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中期,在西冷印社的書畫篆刻名家任小田老先生指點下,經歷了工筆與沒骨法的學習,書法也從柳體入手後轉歐體。後來我結識了杭城的花鳥畫名家許竹樓老先生後,繪畫也從工帶沒骨逐步進入小寫意,在許老引薦下,拜識了名家黃幻吾與唐雲兩位老先生後,對雅俗共賞的作品尤其喜愛,清惲壽平、任伯年、現代高劍父、張書旗、包括王雪濤、張大千等都是崇拜偶象,常常從臨摹中去感悟他們精湛的筆墨技巧,遵循“骨法用筆、隨類賦彩、形神兼備”的傳統作畫理念。

朱序瑄 朱序瑄

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末,改畫大寫意的原因有三,一是與我的個性相符,二是文人畫充滿著的“雅氣”,三是錢君陶、朱屹瞻等前輩對我的影響。我完全沉迷於傳統的文人畫,被明徐渭、清八大山人、吳昌碩、現代齊白石、潘天壽等大家各自所表現的筆墨見解、造型觀、作品中反映出來的思想境界與品位所吸引的如痴如醉,對傳統大寫意所提出的‘筆簡意繁’、‘ 似與非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等等這些‘畫內、畫外’功夫修為的精闢論述是欽佩之極。用筆用墨也追求渾厚大氣、拙中見朴、水墨淋漓、天然意趣等等。

這段時期,我下的功夫是最大也最長,作品也參加過一些全國性、全省性的畫展,在圈內、圈外的一些報刊雜誌上有所發表,也接受過一些媒體的採訪報導。 人一定要經歷一段過程後,再從展望與回顧中去反思自己的作品,就會發現自己是那么地平庸與淺溥。正是因為固執地捍衛“傳統的筆墨就是正統”的理念,不敢去越“雷池” 一步,而被束縛,墜入因襲、重複、類似的深淵之中。民族原創性的藝術,我始終認為其是具有先進性,也具世界性的。但民族原創性的藝術不是一成不變,它同樣需要生命力,那就是民族原創性藝術上的“再原創”,才會有進步與發展。

然而傳統繪畫雖有源源流長的歷史,曾也演繹過無數動人篇章,但其過於穩定的程式性、套路性、習慣性,會形成我們一種思想觀念上的羈伴和自設的藩籬,也阻礙了現今中國畫的向前發展,更不符合 “筆墨當隨時代”的要求,就連欣賞者也會產生審美疲勞。因此,本世紀以來我開始在探索這方面的問題。當然我堅持中國畫姓“中” 這個本質,也提倡食古、食洋、食民間藝術、食工藝美術中有益的成分“轉化”為中國畫的表現形式,我認為這個“化” 應是傳統與創新相統一的條件。擬古不化是承襲古人,以洋代中是承襲洋人,均屬基本功範疇。何謂先賢們對藝術提出 “走進去”、“走出來” 呢?就是要求我們通過對藝術特殊性的追求,掌握其普遍性,即是 “走進去”。才是無法變有法。又要求我們在普遍性中,創立自己的特殊性藝術,就是“走出來”。就是有法化無法。其實就是要求我們應繼承傳統繪畫的主體精神---民族性,而不是去斤斤計較一招一式的出處,對傳統繪畫的筆墨、構圖、色彩構成等語言去拓展,脫離傳統中對我們會產生的不利束縛因素,創造出既有民族特徵、時代特徵又有個性特徵的藝術作品,這應該是藝術的發展規律,也是對每個畫家的要求吧!所謂“大象無形”、“ 一法生萬法”的藝術名言中也應是包含了這深層含義吧!

當然,藝術追求不能是相互排斥,應是“百花齊放”, 相互借鑑,取長補短。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主張與見解,也有不同的長處與短處,我從不認為自己就是正確的,也始終不認為自己的作品有多么的好,其實也是一個站在十字路口徘徊、摸索、探尋中的苦行者而已。在藝術無邊的海洋里,僅此是那一滴水而罷。

各方評論文章

美術探討

推陳出新的畫家朱序瑄

朱序瑄 朱序瑄

------張永年(著名美術評論家)

朱序瑄先生在寫意花鳥畫上的創造和對前人傳統繪畫的突破,又和當代人拉開了距離,主要得力於在如何對待傳統、對待新時代藝術審美要求的問題上,勤於理論的思考和艱辛的實踐。在強調主體作用、筆墨拓展、構成形式新變化和鮮明個性藝術上,去跨越傳統程式化習慣中所帶來難以逾越的門檻,另一面他有淵博的學識修養、藝術上超人的悟性、睿知建立起的非凡膽識這三個條件,才使他在寫意花鳥畫領域上創造出獨具面貌,自成一家,成為當今畫壇有鮮明個性的代表性畫家之一。

朱序瑄先生強調繪畫的主體作用,不是像泥古者那樣斤斤計較一點一畫一招一式的出處,而是從整體上繼承傳統精神。一是在豐富的傳統遺產中擷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意象表達手段,又廣泛地吸取民間剪紙、泥塑、漫畫、裝飾畫等藝術形象的塑造方式,自然借用、搓揉地融合到自己的花鳥形象創造中,並賦予自身的精神世界、人格氣質、情感的釋放,用心靈重新熔鑄成一種超越自然形態、獨立於自然的,區別於前人和今人的獨有意象化的花鳥造型形象,實際上正是傳統意象造型觀的繼承與發揚。二是認識到傳統中過於穩定的筆墨程式已阻礙了中國畫藝術的向前發展,也不符合新時代的審美需求。

因此他強調筆墨要與時俱進,對傳統以線為核心的語言體系進行體格轉型意義上的解構和重構,繼承簡括、渾厚、力求氣韻生動的傳統筆墨精神,適當地汲取所有相關的其它藝術中有益的技巧成分來拓展增強筆墨,使其表現力更趨豐富和多元化。大膽地解放色彩,讓色彩的本義得到充分的發揮,從其它藝術中借鑑有益的色彩運用手段,巧妙地揉合在自己的花鳥畫創作中,使表現的物象色彩對比強烈又鮮明,增強了視覺感觀上的效果與衝擊力。三是傳統繪畫的形式表達陷於局限,無法適應當今社會新的藝術趣味的需求。

因此他開始探討畫面構成新變化,提出了應該注重圖像形式美感化,側重畫面構成的大開大合、強化縱橫關係、在不對稱中求對稱,取得平衡之勢,並在相關的其它藝術或工藝美術構圖中尋找靈感,借用到中國畫構圖形式的新變化中,再運用一些民間藝術的裝飾手法有機地結合到作品中,不僅使作品圖像形式更趨完美,也具很強的藝術張力,彌補了傳統繪畫效果不足的缺陷,使花鳥畫整體的美學特徵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和凸現。四是強調藝術個性面貌。他生性崇尚自然,講究樸實、率真,不隨波逐流,有獨立見解和陽剛之氣的個性氣質。他珍惜和發揚自己的個性,並注入到自己的創作中,畫面布局重整體、重氣勢、重筆墨、重造型的簡括,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追求“真、善、美” 的高尚境界之寓意賦予到描繪物象里。他反對習慣於沿襲、重複、類似前人或他人的繪畫觀念,提倡“筆墨當隨時代”、張揚在藝術中個性的滲入和獨立見解的發揮。正基於此,他的作品裡會有強烈鮮明的個性面貌和獨立於前人或今人的筆墨語言。

朱序瑄先生創造的全新的寫意花鳥畫風格,包含了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個人藝術語言,擴大了中國畫的多元化審美領域。當然藝術作品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樣不可能有盡善盡美的,還需他自己學習、嘗試、研究和再發展,一步一步地走向更高峰。但他“一意孤行”的新寫意花鳥畫所特有的藝術面貌,將會被確立正確的藝術地位。

美術之星

師造化求唯美 開新境化宏闊 ——讀朱序瑄花鳥畫有感 (文\立晨)

在北京舉辦的國際書畫展上,認識小吾30餘歲的青年花鳥畫家朱序瑄,印象是:年青謙虛不浮躁,筆墨功夫紮實,理論知識豐富,求知慾強,對藝術永不滿足。 今天,再次讀他的新作時,簡直不敢相信擺在吾面前的一幅幅渾厚拙樸,氣勢非凡,生機盎然,頗具大家風範的作品竟出自他的手,畫面透出的時代感和感染力令吾驚喜振奮。

朱序瑄 朱序瑄

中國畫極其講究筆墨功夫,先賢們都有精闢論述,明徐渭至清八大,吳昌碩到白石、潘天壽、高劍父、石魯、朱屺瞻等大家均是運用筆墨之能手。觀朱序瑄繪畫之筆墨,大有追先賢之意,後緊隨時代發展之變化。在起伏、輕重、緩急的節奏中,猶舞、猶溜、俯仰欹斜、左右旋轉、百變而不失平衡,給人以氣韻生動、酣暢淋漓、遒勁柔剛、狂放瀟灑的筆墨感。在無法到有法、有法至無法、法無定法的筆墨里,方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法”中。如此深厚的筆墨,在畫內畫外功夫與修養淺薄的人是難以做到的。可見除了“天賦”,這些年默默無聞的他,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了。另一方面,因為畫家有曠闊與天地同其大之心胸,所以運起筆來,大氣便自然地流露了。

畫貴寫意,即表物卻不可滯於物,要在表意,意即物,亦是自己,藉物表意,表自己的感受,這是簡單的涵義。朱序瑄筆下的花鳥畫之藝術形象,是出自形而超於形,前人謂為“不似之似”。他不是照搬客觀物象,而在大膽的變形、誇張、概括、取捨、調節中,使審美空間擴大,化小情趣為宏闊意境,把失去原形與實際狀態的表述物象,用強烈的現代意識的筆墨來表達,既符合新時代人們的需要,又賦予物象新的生命,也成為‘心造’的意象,收到比生活更高的藝術效果。而這種效果,反映了畫家的內美及主客觀意識和令人駐足的審美魅力,也表達了畫家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關係的理解和感悟。有了這感悟,就會產生一切物境皆虛幻,唯心所造之境為真實,畫家的心靈得到了一種升華,獨特的個性造就了獨特的風格、造就了獨特的大雅之作品。

朱序瑄的成功,主要是在創作中不斷地破,不斷地求變與感悟,在潛心研究探索中累積的。他勇於去打破框框、打破題外的干擾,洗滌自己記憶體的雜念,通過突破去帶動藝術語言層面的開拓。在當今的花鳥畫壇上,朱序瑄是一位很有實力的中青年畫家,富于思想、富於理想、富於個性的他,會用睿智建立屬於自己的藝術,也是屬於人類的藝術。其作品必將贏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珍視。

大家之路

個性面貌的形成往往是通往大家的必經之路

朱序瑄 朱序瑄

作者:著名美術評論家 賈璽黃賓虹先生說過,作畫難在‘自成一格’。囿於傳統、為前人規範束縛者,難以自立門戶。同樣,受流行畫風影響而無鮮明個性者,更無獨立品格可言。從事繪畫創作的人要做到自成一家,必須一有修養,二有悟性,三有膽識。所謂修養,有‘畫內功’,包括繪畫知識、技巧、筆墨功力等;還有‘畫外功’,即包括對社會生活和大自然的體驗,以及其他藝術門類的修養。所謂悟性,是對繪畫本質和創造原理的體悟,既有長期實踐經驗積累所形成的‘漸悟’,也是與藝術家個人靈性關係更為密切的‘頓悟’。至於膽識,是指藝術家的創造勇氣與革新精神,那是藝術家不可或缺的品格。說朱序瑄先生在寫意花鳥畫領域有特獨的風格面貌,是因為他具備這三個方面的條件。他是修養較為全面的藝術家,有紮實的傳統功力和文化知識儲備對傳統寫意花鳥畫有較深的領會,更善於從大自然中吸收養料,進行有個性的創造。

從某種意義上說,風格是個性的自然流露,是長期實踐積累的結果。他深知傳統又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模式,而是變化、流動、發展著的結構。在研究傳統的同時,狠狠抓住兩個環節強化自己的藝術面貌,一是師造化,即認真地觀察和研究自然,給他的無窮的靈感,成為心造的‘意象’。二是珍惜和發揚自己的個性。他生性崇高自然,講究樸實,率真,追求陽剛之氣。在自由揮灑中能步驟審慎、認真作畫。映入人們眼帘的是遒勁有力的筆線和濃重的色墨變化效果,以及增強畫面構成的變化、注重形式美感變化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力,使寫意花鳥畫的美學特徵得到進一步升華和凸現,面貌為之一新,和前人、和當代人拉開了距離,在當今畫壇成為有自己個性面貌有代表性的中青年畫家之一,個性面貌的形成往往也是通往大家的必經之路。

物我兩忘

“顛、狂、痴、迂”是一種境界

魯慕迅/文

宋陳善在其《捫虱新語》中說:“顧愷之善畫而人以為痴,張長史工書而人以為顛,予謂此二人之所以精於書畫者也。莊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清方薰謂:“後惟米元章委心書畫而以痴顛兼之。”清盛大士更擴大了顛痴的隊伍,把倪雲林等收編進來。他在《溪山臥遊錄》中說:“米之顛,倪之迂,黃之痴,此畫家之真性情也,凡人多熟一分事故,即多生一分機智,即少卻一分高雅,故顛而迂且痴者,其性情與畫最近。利名心急者,其畫必不工、雖工必不能雅也。”

其實畫史上顛而痴且迂者還多的是。東漢的楊修也算得上是位顛狂之士,以恃才傲物而被曹操殺掉的;南宋梁楷,一杯在手,笑傲王侯,不耐皇家畫院的規矩,掛金帶於壁而去,人稱梁風(瘋)子;明代郭詡自號清狂道士,少時應科舉未終場就逃走了;徐渭竟狂到擊殺其妻因而坐牢的地步……在當代,對一些敢于堅持己見,特立獨行的青年畫家,也多有被斥之為狂的。

真正的藝術與世俗的功利是不相容的,只有虔誠摯著的藝術家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這種虔誠和摯著在世俗的眼中成了顛狂痴迂的異於常人的表現。一個專心治藝的藝術信徒,沒工夫研究處世哲學、對人方略,不屑於拉扯攀附、炒作包裝,更壓根兒看不起某些徒有虛譽、甚至盜名竊譽的名流權威。

痴者迂者多為年歲稍長或性格內向的人士,任人訾笑毀譽,只作呆鈍不理,全憑一股傻勁,我畫我的。

顛狂者往往年輕氣盛,鋒芒外路,有一股與世俗相抗的傲氣。才氣與傲氣並出,往往遭人妒忌。

我雖不才,年輕時也有幾分傲氣,雖遭際坎坷而不悔,卻是多了幾許對年輕人之顛狂的理解。我甚至覺得年輕人的那股傲氣,是發自對藝術真誠的一股正氣。年輕人如果沒有這股傲氣,只會跟風逐潮,迎時媚俗,我們還會有什麼真藝術?我們的藝術事業還會有什麼前途和希望?我向一切顛狂痴迂的藝術信徒致以深摯的敬意和愛意!

藝壇風采

脫穎而出、獨樹一幟

----觀朱序瑄虎畫作品

(文\.單淼.)

朱序瑄作品 朱序瑄作品

虎,王者之象也。把虎作為威猛、雄健的象徵和審美對象,在中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虎也是歷代畫家經久不 衰的創作題材。雖然隨著歷史的發展,生態環境的破壞,老虎生存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昔日的山中之王,瀕臨滅絕,成了保護對象。但人們對虎的審美意趣不會因之而淡化,而且會越來越強烈,物以稀為貴是也。

時下,畫虎的人仍復不少,然可觀者寥寥,照抄前人虎皮者居多。蟄居於浙江海鹽某一陋室的朱序瑄先生,應是當世畫虎名家中能夠脫穎而出、獨樹一幟的一位。在其筆下,畫虎這古老的題材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活力。

朱序瑄1962年生,祖籍浙江杭州。生肖屬虎,與虎有緣。從小喜畫,受家母與外公啟蒙,由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也深得一些前輩大師的器重。加上人生坎坷命運的礪練也鑄成了他寵辱不驚,耐得寂寞的堅強品格。

朱序瑄畫虎,摒棄了前人畫虎沿習己久的披毛法和撕毛法。而是採用焦墨枯筆,以似狂似草的筆法恣意揮寫,直抒胸臆,線條老辣簡潔,痛快沉著,有如刀切斧削,千年古藤。造型生動活潑,無論跳、躍、撲、伏之虎,皆栩栩如生。構圖簡潔奇逸,匠心獨運,意遠情深。他的畫簡極生神,著筆極少,卻從不“玩”藝術。每有所作皆強力彌滿,真氣內充。他不尚逸筆草草,卻強調意匠經營,表現的是凝重和深沉。從其畫中不難看出,他得到了錢君陶、朱屹瞻大師的重、大、力、拙的精神,渾厚質樸,不阿流俗。這是師承。然而他又不為師門所囿,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追求形式的美,變型的美。使作品更具時代氣息,著力表現作者真誠坦蕩的深刻內涵。

仔細品味他筆下的虎,從那淺淡的畫面中,可以感悟到人性的吶喊,強大生命力的涌動和傾瀉,畫面寥寥數筆,空靈廣袤,引人遐思。觀之如品醇酒,如品香茗,令人神往,令人陶醉。更象是一位無言的知音相伴,為你驅散塵世的煩惱,充實寂寞的心靈。時下,“大師”滿街走。報紙為之粉墨,電台為之鼓譟,市場為之哄抬。而朱序瑄不是大師,只是一個不求聞達,不計功利,默默耕耘的藝朮赤子。他畫得很苦,苦得不堪為外人道;他畫得很甜,甜得無法為外人道。

(編者按): 當今國內專業、業餘畫虎者多以百計。“畫虎易俗”這要看什麼人畫,畫到什麼份兒上。品位的問題很複雜也很簡單,是大家都明了的事,就是肯不肯下功夫罷了。朱序瑄的不同在於,他不滿足於已掌握的技法,不斷地尋找自己的不足,探求學問的態度真是可貴。虎是很難畫好的,尤其是意境。畫家要有其他相關的功夫跟上,不能單純地去畫動物。應該從虎所展現給人們的那種兇猛斑斕、山中之王的風範中去體味,使其人格化、人文化,這才是畫虎應該追求的路數。朱先生所畫之虎所以令人神往,我覺得也正基於此。他苦心研究虎的形式感,一掃前人之窠臼,堪稱獨特。( 本文摘自《美術觀察》 作者:單淼 從事美術理論研究工作、著名畫家。)

藝術歷程

作品《清品圖》,1997年獲上海國際書畫博覽會銅獎。

作品《大吉圖》,1998年獲“中國國際書畫名家展”優秀獎。

作品《青蓮圖》,獲“跨世紀、和平杯全國書畫展”銀獎。

作品《一壺春》,入全國百名實力派中青年畫家作品展。

作品《寒露圖》,獲“當代書畫名家作品展”金獎。

作品《醉幾度春風》入世界華人書畫作品展。

作品《秋實》入中國知名畫家作品展。

作品《春暉》入全國書畫名人名家作品展。

作品《灼灼紅芳》入著名畫家百人作品展。

。。。。。。。。

2009年在當地書畫院成功舉辦了 “朱序瑄花鳥畫個人作品展”。

作品分別赴法國、日本、台灣、香港、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國和地區交流展出,並受到歡迎與友好機構與人士的收藏。作品在國內已受到美術界的一些權威人士及畫壇前輩的廣泛關注與極高的評價。

《中國書畫報》、《美術報》、《中華收藏》等等許多刊物均作過專版重點介紹與評論;上海東方電視台、浙江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北京衛視、香港陽光衛視等均作過個人採訪報導,介紹其繪畫成就。

朱序瑄先生作品欣賞

朱序瑄畫虎作品選 朱序瑄畫虎作品選
朱序瑄畫馬作品選 朱序瑄畫馬作品選
朱序瑄花鳥作品選 朱序瑄花鳥作品選
朱序瑄畫荷作品選 朱序瑄畫荷作品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