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50周年精品集

朝花50周年精品集

朝花50周年精品集是由《朝花》編輯部選編,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朝花》創辦50年的精品文章。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朝花》是《解放日報》的文藝副刊,努力以社會關注,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責;努力以思想內涵,形成自己的主要風格;努力以真摯情感,作為自己的主要形象;努力以專題論述,作為自己的重要特色。 《朝花》五十年,群賢畢至,名家薈萃。《朝花》作為一個知名的文藝副刊,始終以博採眾長、兼容並蓄、多元共存

朝花50周年精品集朝花50周年精品集

、以誠相待的態度,邀集了一批全國知名的作者學者常來常往,並且始終保持了相對領先的名家作品的刊載率。翻開這本《朝花》五十年作品精選集,我們可以看到,現當代中國文壇的知名作家,大多都在《朝花》發表過他們的文章。

解放日報文藝副刊《朝花》創辦50年了。半個世紀以來,《朝花》作為解放日報的一方文學園地,始終展現著生機,也同步記載了社會的發展和時代變遷。在歷任報社領導的指導和關心下,在一代一代編輯的悉心努力下,以及在作者和讀者的支持下,《朝花》出版了6000多期,並得到了各界人士和廣大讀者的充分肯定。今後將在《朝花》文章的思想、文化和情感的含量上,在對文化思潮和社會熱點的敏銳關註上,以及在內容形式上的生動活潑上,不斷改進,努力提高。

目錄

巴金(餘一) “恰到好處”

劉大傑 古代的神話

嚴獨鶴 崑劇會演聲中的感想與建議

魏金枝 剩飯

歐陽予倩 戲曲藝術的鬥士蓋叫天先生

傅雷 亦莊亦諧的《鍾馗嫁妹

石揮 雜談滑稽戲

趙丹 寫在《家》的演出之前

以群 “任務觀點’’和形式主義

賴少其 偉大的俄羅斯繪畫

羅蓀 像蜜蜂一樣工作

袁雪芬 第一天

靳以 幸福日子的開始

周信芳 悼梅蘭芳同志

賀綠汀 《游擊隊歌》創作經過

范長江 “沙門島,,之行

常書鴻 祖國藝術的瑰寶

周小燕 多為人民歌唱

徐遲 蘇州書畫

菡子 憶趙樹理

冰心 我的熱切的希望

石西民 憶荻秋同志

吳強 迎接八十年代第一春

蔣星煜 茂陵懷古

沙葉新 喜劇與崇高——寫在《陳毅市長》公演之際

蘇叔陽 秋風秋雨——一個詩人的話

林放 西崽相

朱光潛 回憶上海立達學園和開明書店

陳思和 作家和讀者之間

許錦根 故人的遺憾

姚雪垠 讀舊信追懷哲人

孫犁 書目

陳學昭 讀魯迅先生的《讀書雜談》有感

王西彥 不懈的貢獻

吳泰昌 孫中山的詩作和詩論

茅盾 精神食糧

臧克家 憶念鄭振鐸先生

袁水拍 古代短篇《換席記》

趙家璧 罪證

俞平伯 《振飛曲譜》序

程十髮 溢出畫面以外的美——記王個簪和他的弟子曹用平

何滿子 文風閒話

周揚 序《於伶戲劇集

黃宗英 青春在延長——新春書簡

吳冠中 上海街頭

陳虞孫 觀畫散記

賈植芳 關於《契可夫手記》

艾青 讓詩能飛翔

蔣孔陽 審美欣賞有沒有客觀的社會標準?

陸詒 進步知識分子的典範

錢穀融 評論家應該首先是讀者

俞振飛 八十二歲仍登台

劉紹棠 避暑

張駿祥 劇場藝術的開拓者

胡風 革舊迎新五願

齊鐵偕 一枚鎳幣

謝覺哉 想

於伶 韜奮同志在東江游擊區

鄧友梅 初進上海

黃裳 “書簡文學”

阿章 思鄉吟

鄭逸梅 梅魂菊影憶當年

葉聖陶 談談開明書店

曹禺 懷念焦菊隱

宋軍 《朝花》初刨時期

陳從周 說“簾”

李一泯 懷念鄭西諦——兼談《古本戲劇叢刊》的出版

伍修權 傳記、紀實文學要無愧於時代

施蟄存 談戴望舒的《雨巷》

程乃珊 說說“紳士”

顧廷龍 我與商務印書館

王朝聞 山川與“我”

廖沫沙 讓我們的雜文多姿多采

邵燕祥 改換門庭

劉自羽 雨花石

徐城北 梅蘭芳的三次飛躍

舒展 “眾所周知”論置疑

柯靈 俯仰之間 ——關於石西民同志的片斷回憶

馮亦代 薩空了二三事

陸炳麟(冰臨) 天下最可憐的皇帝

李輝 沈從文和蕭乾

余秋雨 就《文化苦旅》答客問

夏征農 我和“新旅”

范曾 落紅不是無情物

華君武 崇敬和感激——我心目中的《西行漫記》

李元洛 張家界驚秋

唐駛 辜負

朱學范 懷念李立三同志

秦牧 涓涓流水訴深情

夏衍 關於捐獻文物的通信

吳芝麟從序跋看昨日的世界

王元化 《思辨短簡》後記

周而復 佛羅倫斯的夜神

豐子愷 中舉人

朱學勤 小船遲遲不歸岸

胡道靜 書畫雙工的董其昌

哈華紅蘭別墅,吊不盡人間古今——陳毅元帥足跡尋蹤錄

曹聚仁 “書似青山常亂疊”

王富榮 時代呼喚“主旋律”

錢君勻 賣花人去花還香——對豐子愷師的追憶

郭沫若 談《創造》

沈柔堅 痛悼風眠先生

端木蕻良 曹雪芹的情慾觀

陳沂 一幅畫梅寄深情

黃佐臨 《鬧鐘》及其劇中人

羅洛 為朗誦詩一呼

王維 一月八日的思念

張中行 小故事的大道理

汪曾祺 卻老

陳村 回想青春

白楊 周總理引導我學《講話》

陳伯吹 為孩子們備課

茹志鵑 我歡呼我期待——序小說集《欲望的舞蹈》

陳念雲人淡如菊,品逸於梅——悼鄭逸梅先生

谷葦 高莽畫巴金

居欣如 追趕錢江潮

牧惠 從伽利略談到測謊儀

秦瘦鷗 上海孤島時期文學回顧

荒煤 “作家與市場”漫談

范小青 古街漫步

周汝昌 暗線·伏脈·擊應——《紅樓》章法是神奇

曾敏之 淺水灣之憶

魯彥周 神遊

王曉玉 為謝燁一哭

紀申 《隨想錄》的第十個印本

蕭乾 《尤利西斯》:世紀初的吶喊

吳非 金剪刀的最終用途

張光年 重振文化大都會的雄風

王蒙 我的寫作

馮牧 真情的呼喊

李倫新 人問

郭風 懷閩北

李子云 夏El的玫瑰

徐開壘朋友丁

欒保俊補德

葉稚珊燕園秋

陶然 秋天的旋律

拾風 喜見包公上掛曆

唐達成 贊“坐冷板凳”精神

肖復興 永遠的話題

高曉聲 《三言精華》選評隨感

杜宣 九·一八前後

潘旭瀾 芳草天涯綠

峻青 永遠不能忘記——重溫《馬石山上》

唐振常 珍品兩件賞後

張潔 與靈魂約會

趙清閣 模特兒的矜持

鄧雲鄉 新選“筆記小說”雜談

朱蕊芸娘

王殊 萊茵河的傳說

劉金 “請吃形而上的雞”

江曾培 盜版的風景

陳詔 雙“錢”佳話

大泓 話說“飲鴆止渴”

徐中玉 魯迅研究的新天地

馬烽 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周瑞金 文采奪目師澤銘心

虞丹不許詆毀崇高

束紉秋(言微) 拒酒

秦紹德 《朝花》序

趙長天 值得炫耀的土地

黎煥頤兩百年的情結

趙鑫珊 我的建築夢

張海迪 生命的追問

談家禎 半個世紀的情結

吳歡章香港,不平常的一天

馮其庸 惟將雙淚滴深杯

殷國明再寫陳寅恪

何為 客居小樓

宗福先 《鴉片戰爭》劇本創作日記

竹林 “縮略時代”的神話

陸文夫 人之於味

胡曉明 一個現代文化之謎

陳鵬舉悠悠楠溪江

丁錫滿(蕭丁) 荒涼之美

楊匡漢 浪漫檳榔嶼

徐錦江 傳統人生

劉心武 雨夾雪

馮英子 從“康熙私訪”說起

陳丹燕 欲望的車站

吳祖光 《鳳凰城》始末——我二十歲寫的頭一個劇本

梁曉聲 爭一份輿論上的公道

許紀霖 草根化的台北

郁風 我來不待桂花遲

黃宗江 上海二題

吳中傑 自我的疏離與回歸

黃苗子 苔紋集小序

陳四益公今度

吳小如 談文學名著改編

黃永玉 表叔沈從文

徐俊西歷史劇創作與現代審美——為《曹操與楊修》演出十周年而作

董橋 海棠落花時節

鮑爾吉·原野跟窮人一起上路

葉兆言 水上文章:橋

賈平凹 玄想集

林帆 言多必“得”

雁翼 詩也檢驗著詩人

唐浩明 帝王之學:封建末世的背時學問——歷史小說創作隨感

舒乙 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裡——紀念父親老舍百年誕辰

易中天 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

蕭關鴻 尋找歷史的詩情——序《情話》

歐陽文彬難忘冰心一面緣

孫頤 文學前景——數位化引出的思考

陳鋼 落霞——憶外祖母冰心

許寅花前切莫唱黃雞——南匯桃花節有感

周濤 邊防連(外一篇)

夏其言 在那難忘的日子裡

詹克明荒漠歸來

王安憶 江南梅雨季節時

張承志 臨行走筆

壬小鷹 古調翻新無窮意——觀戲雜感

曹雷 歷史凝結在雕塑中

舒婷 夢想成真去劍川

鍾叔河 不朽的情書

沈揚 “流行”散談

張藝謀 看看鄧偉的照片

卞毓方 香遠益清

袁鷹 元帥行吟

池莉 無語黃楊

魏明倫 綠楊村記

范敬宜 書法·學問·人格——寫在王遽常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之時

陳忠實 一本書的記憶

查志華 朝顏

李瑛 沒有詩的世界難以想像

毛時安 我有一個夢

許道明 這裡,一片芳草地

葉辛 貓跳河的激流

殘雪 詩人的悲哀

秦文君 一個理想

司馬心 從“八大胡同”說起

季振邦 廊棚亮點

鐵凝 小小的晚霞

毛志成 人才五談

王鐵仙 大學人文精神談片

王宗仁 河源的鷺墳

陳遲湖山憂樂此登樓

周國平 讀魯迅的不同眼光

褚水敖凝固的長虹

謝友鄞馬背上的契丹

陸星兒 生命的預言

趙本夫 告別三峽

丁法章 東楚桂花香萬里

史中興 蘇老的魅力

韓石山 多給英雄留點本色

楊絳 死者如生,生者無愧

賈樹枚 在奧地利感受“中國熱”

沈致遠基因暢想曲

宗璞 天馬行空——耳讀王蒙舊體詩

畢淑敏 性感的進化

俞天白 辟一片心中綠地

余光中 八閩歸人——回鄉十日記

張煒 感動心靈——《冬夜筆記》之二

孫紹振 和余光中面對面

馮驥才 民間藝術的當代變異

葉延濱 想像的原則——人生雜說

潘向黎 致命的江南

尹明華 午夜陽光下……

趙麗宏 夢想起飛的殿堂

裘山山 高原兵站的雅雨花香

陳燮君 長懷清風和書香

趙玫 交給大自然去誦讀

韓少功 對歐洲文明不倦的叩問

劉厚生 關於京劇節的思考

遲子建 伐木小調

宋超 與時代節拍同步與人民民眾同行

邵華澤 一件很有意義的新年禮物

張鍥 一個成年人的童話

彭瑞高鄧小平在上海過年》雜憶

王周生 我的鄰座孔憲鐸

李國文 紅樓美食與大師功力

高洪波 奧斯威辛的風

徐性民(劉星) 德生

金炳華 巴金,我們景仰的人民作家

徐芳 志高,才不恐高

鄧偉志 上海有個“韓材料”

從維熙 化劍為犁——漫步“原子城”

蘇童 我為孟姜女取名“碧奴”

汪浙成古國姿容

殷慧芬我有一本藍色的筆記本

文懷沙 寬廣的心胸讓你健康

陸天明 風雲際會在水一方

張抗抗 重識錢江潮

陳祖芬 西湖重

趙蘭英 思想者王元化

蔣子龍 穎影

葛劍雄 借螢屏“正說”歷史

陳建功 懷念文井

葉文玲 但見水如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