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雲

陳念雲

陳念雲(1924.09~2011.08),男,原名陳燿祖,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中國黨員,高級記者,中共十二大代表,上海市第七屆政協常委,《解放日報》社原黨委書記、總編輯,上海新聞工作者協會原副主席。1992年獲國務院表彰的有突出貢獻專家學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著有《新聞工作散論》《報苑耕耘五十秋—陳念雲新聞作品選》等專著《關於報紙改革的初步探索》《淺論趙超構的新聞思想》《談談社會新聞》等論文。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陳念雲訪日留影 陳念雲訪日留影

陳念雲(1924.09~2011.08),男,原名陳燿祖,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中國共產黨黨員,高級記者,中共十二大代表,上海市第七屆政協常委,《解放日報》社原黨委書記、總編輯、顧問,上海新聞工作者協會原副主席。1992年獲國務院表彰的有突出貢獻專家學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11年8月20日18時30分,陳念雲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8歲。

個人履歷

1950年,畢業於上海民治新聞專科學校;

1951年起,從事新聞工作,先後在《新聞日報》、《解放日報》任記者、財經組組長、政法文教組組長、農商部副主任、文藝部主任、評論部主任、副總編輯;

1983年9月至1989年1月,任《解放日報》社黨委書記、總編輯 ;

1988年,經全國新聞高級專業職務資格評審委員會評定為高級記者。

1989年2月後,任《解放日報》社顧問。

曾被選為上海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

1995年8月退休。

人物事跡

陳念雲同志從事新聞工作五十載,十年效力《新聞日報》,四十年耕耘《解放日報》。他把全部心血,把滿腔熱情傾注於社會主義新聞報紙的改革創新、興旺發達。

改革創新杜鵑啼血

十二大時陳念雲(右三)與王元化等代表合影 十二大時陳念雲(右三)與王元化等代表合影

從1983年9月到1989年1月,陳念雲同志擔任解放日報社黨委書記、總編輯。這一時期,正是中國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凱歌般前進的春天。身為總編輯,陳念雲同志並沒有陷於具體事務堆里,或忙於各種應酬,而是冷靜地觀察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新變化,並深邃地思考著新變化對黨報提出的新要求,謀劃改革新思路,描摹辦報新藍圖。《解放日報》這一時期的改革和突破,領風氣之先,為全國新聞界改革提供了新鮮經驗,同時引起國際輿論界的熱切關注。陳念雲同志不愧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聞改革的積極探索者和實踐者。他對改革創新之嘔心瀝血,被喻為啼血長鳴的杜鵑。

陳念雲同志提出新聞工作第一位的功能是向社會、向讀者傳播新聞信息,並致力於《解放日報》向“信息密集型”黨報方向發展。

1987年下半年,經過“西山會議”的醞釀和決策,《解放日報》進行擴版改版,四版擴為八版。在當時,那是對黨報出版模式的一次大膽突破,是新聞改革邁出的重大跨越。陳念雲顛覆了黨報是“階級鬥爭的工具”的傳統理念,提出改版擴版旨在“增加信息量、提高可讀性、增強民眾性”,使《解放日報》形成了既嚴肅高雅,又活潑可親的新時期黨報的鮮明特色。也正是因為有版面的保證,《解放日報》一批專刊和專欄,如上海市場、上海經濟透視、人民廣場、祝您健康、讀者來信、解放論壇等,成為上海乃至全國有影響的品牌,有的延續至今。

陳念雲同志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強化黨報的民眾性,建立與讀者民眾的新型關係,與讀者靠得近些、更近些。陳念雲同志提出黨報的風貌要有轉變,要做讀者的知心朋友或“公僕”,提倡為讀者“微笑服務”。

堅持民眾觀點、踐行民眾路線,是黨報的優良傳統。陳念雲同志的貢獻在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黨報與讀者的關係、黨報的定位、讀者需求和閱讀心理、為讀者服務的功能,一直到文風,提出了一系列鮮明的、針對性非常強的改進意見和要求,並一一落到實處。他開始在報社大力倡導社會新聞,就社會新聞定義、社會新聞範圍、社會新聞特殊作用,以及社會新聞的采寫要求,向全體編輯記者作了全面、深刻、有獨到見解的論述。因此,《解放日報》的社會新聞一度在全國領風氣之先,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後來他又提出16字方針:“紮根機關,深入企業,面向社會,走進家庭”,對新聞報導改革作全面積極的探索與嘗試,使黨報新聞報導從長期存在的枯燥、呆板、官腔、乏味中走出來,出現了更多新鮮、實在、豐富多彩、民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報導。他自己帶頭身體力行,經常與記者一起深入基層採訪,從現實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重大問題。他的這些主張和實踐,即使放到大力推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當下,也仍然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陳念雲同志對中國報業專副刊的辦報理論也作出了獨到的貢獻。他認為新聞界一直有專門性和綜合性兩種主張,他兼容了這兩種主張,提出:關鍵是明確各個專副刊的個性和特色。他對《解放日報》的“朝花”文藝副刊傾注了大量心血,鑒於三十年代的文藝副刊偏重於文藝性,他要求把“朝花”辦成“文藝性綜合性副刊,就是既不是單純性的文藝性,也不是無所不包的綜合性,而是靠近文藝性的綜合性,但也不叫綜合性文藝副刊,以避免向單純的文藝性傾斜。”他對文藝畫刊堅持要求思想性與藝術性兼備,提倡創新。1986年8月,他赴哈爾濱參加全國黨報總編輯研討新聞改革會議,由周瑞金主管報紙版面安排工作。周瑞金在當時改革精神激勵下,毅然決定在《解放日報》一期漫畫專刊上刊登兩幅領袖漫畫,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有人以“文革”中“百醜圖”為例,指責黨報刊登領袖漫畫就是攻擊黨、醜化領袖,也有人認為周瑞金闖了禍。後來陳念雲同志回到報社,卻表示充分支持,他鮮明地指出漫畫的功能並非全是醜化,也可以幽默和美化,領袖漫畫使領袖更富有人情味,接近民眾和生活,體現民主精神,有何不好?這種大膽探索創新的辦報思想,陳念雲同志是貫徹始終、毫不動搖的。

陳念雲同志十分重視探索如何把地方型的報紙辦成開放型的報紙。他提出,“要使我們的報紙實現地方型向開放型轉變,必須正確地處理報紙的地方性和報導的全國性的關係問題”。基於此,《解放日報》在那一時期堅持立足上海,兼顧長江三角洲,面向全國,放眼世界,折射出陳念雲同志“政治家辦報”的大視野。他對長江三角洲報導高度重視,《解放日報》也在華東地區建立了一支特約記者隊伍。時任上海市長、上海經濟區協調辦公室主任的汪道涵同志,親臨特約記者組建大會。這支隊伍人才濟濟,他們中間有幾位後來成為高級領導幹部,有一批成為省地級報紙的老總和地市宣傳部長,他們是《解放日報》永遠的朋友。對國際新聞報導的重視,也是陳念雲同志新聞改革實踐一大亮點。雖然,限於客觀條件,《解放日報》派駐外國記者比別的報紙晚,但《解放日報》最早衝破地方報紙不得評論國際時事的框框,積極與中央新聞單位駐外記者及北京、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所合作,在《解放日報》國際版甚至有時是要聞版,經常刊登獨家國際新聞和國際時事評論,在全國產生良好影響。後來,《解放日報》把布希當選美國總統的新聞放在頭版頭條地位發表,實現黨報處理國際新聞的歷史性突破。在20世紀90年代初,又在頭版頭條發表準確預測海灣戰爭爆發時間的新聞,引起全國報界的轟動。這都是在陳念雲同志增強國際意識的辦報思想指導下結出的新聞改革之果。

陳念雲同志的創新和突破,貫穿著一條基本的原則——黨報要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必須贏得更多民眾的喜愛,爭取更好的宣傳效益,這是陳念雲同志不斷探索新聞改革新思路的出發點和歸宿點。1988年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三大精神,他在一次新聞改革座談會上大膽建言,鮮明地提出新聞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要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前進而不斷推進。他直言不諱地批評行政部門對新聞工作干涉過多,提出新聞改革固然需要新聞工作者強化改革意識、提高素質、作出艱苦的探索和努力,同時也迫切需要黨政部門和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尤其對新聞工作的性質和功能,對新聞的輿論監督作用,要有更準確恰當的認識,給新聞界以更多的寬容和理解。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他辦報的基本思想:既要堅持黨性原則,發揚黨報的優良傳統,又要適應新形勢,按新聞規律辦事,使每一份黨報都辦出自己鮮明的特色,不斷豐富和發展黨報的新經驗。

陳念雲同志因年齡關係於1989年1月退下領導崗位,擔任報社黨委會和編委會顧問。他“身在二線,心在一線”,依然十分關心報社的各項工作,以飽滿的熱情、深邃的思考,從報紙宣傳、新聞報導、評論理論,到印刷革新、廣告發行、經營管理,到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和隊伍建設,積極提建議、出主意。對報紙如何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宣傳報導,他非常關切;並繼續孜孜不倦地探索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聞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問題。正是在他的關心和支持下,周瑞金在1991年初敢為天下先,與施芝鴻、凌河兩位同志一起,在《解放日報》組織撰寫發表四篇推動改革開放的“皇甫平”評論文章,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當“皇甫平”文章遭到一些人連篇累牘的批判攻擊時,又是他不斷給周瑞金以支持和鼓勵,幫周瑞金出主意如何正確從容地應對,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頂住那股“左”的思潮。

業精於勤情系大眾

陳念雲同志1924年9月出生。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讀完國中一年級就輟學謀生,經常處於失業半失業狀態。但他堅持勤奮自學,並積極向報刊投稿,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寫作水平。

1947年2月,陳念雲憑藉對新聞工作的熱愛和勤奮,考入上海民治新聞專科學校,他奮發努力,攻讀了大量政治、經濟以及新聞理論、新聞業務等課程。1950年1月,他從民治新專畢業,1951年1月考進上海《新聞日報》,正式邁入新聞工作門檻。

從1951年1月到1960年6月,陳念雲同志在《新聞日報》工作了將近十年。十年中,頭兩年當記者,其後就被提升為中層幹部,先後負責過財經、工交、政文、農村、文藝等各部門的工作。初當記者,缺乏經驗,但他敢闖善拼,成績斐然。被選拔到中層領導崗位後,他仍然沒有脫離採訪第一線,對“三反”、“五反”、公私合營高潮等一系列重大採訪任務,他既是具體報導者,又是組織策劃者。十年中,他工作調動頻繁,往往是哪裡需要就去哪裡,除了沒有當過夜班編輯外,各行各業,各條戰線,幾乎都接觸過。陳念雲同志主張新聞記者首先應該是個“通才”,接觸面越廣越好,這對於豐富各方面的知識,積累新聞業務的全面經驗,有很多裨益。

陳念雲同志才高調低,功成不居,堪稱謙謙君子。1994年10月,陳念雲同志的《新聞工作散論》出版,他在後記中謙虛地說:“儘管同文字打了那么多年交道,但有價值‘留下’的文字實在不多……近幾年我對新聞改革雖然還發些議論,但聲音是微弱的,對新聞理論的涉獵也只能淺嘗即止”。2004年10月上海市記協推出的“當代上海記者叢書”之一《報苑耕耘五十秋——陳念雲新聞作品選》正式出版,陳念雲同志平靜地說:“這本書說的都是老話。”為人低調的他,對自己的書也那么低調。陳念雲同志多次對後輩講,他其實沒有多少“才氣”,他的文字和知識功底都並不厚實。他所以能勉強“入門”並逐步走過來,全得力於一個“勤”字。

陳念雲經常把“勤能補拙”、“業精於勤”掛在嘴邊,並以此勉勵後來人。他認為,勤跑勤寫勤動腦子是當好一個新聞記者最起碼的要求。事實上,陳念雲終其一生始終老老實實這樣實踐的。他說,只有勤跑,才能廣泛地接觸人,才能多方面地了解情況,掌握新聞線索,從而及時作出報導。只有勤寫,才能鍛鍊文字、鍛鍊筆頭,使文字、筆頭使用起來比較順當。當然還要勤動腦子,勤動腦子是勤跑、勤寫的前提和準備,也貫穿於勤跑、勤寫的過程之中。如何抓住新聞線索,如何出更多更好的新聞點子,如何報導得更有宣傳效益,都有賴於勤動腦子。

1957年3月,陳念雲和另兩名同事一起採訪全國政協二屆三次會議。作為地方報紙記者採訪全國性政治性的會議,難度很大,但他們勤跑、勤寫、勤動腦,會議十來天就發了8篇通訊,其中5篇是陳念雲一個人采寫的。通訊《周總理和政協委員在一起》,生動記錄了周恩來總理接見新增補政協委員的情景。周恩來總理這一活動,除新華社有一簡單報導外,發表長篇通訊的,全國唯陳念雲一人。

陳念雲在《新聞日報》十年中,有兩年兼搞農村報導。1960年6月,《新聞日報》與《解放日報》合併,他從《新聞日報》轉入《解放日報》工作。開始是農村報導的負責人之一。1963年調任《解放日報》浙江省記者站負責人,實際上也是搞農村報導。在他的新聞生涯中,搞農村報導前後有8年之久。這8年,正是我國農村發生劇烈動盪的8年。他親眼目睹了在“大躍進”年代農村大興水利、深翻密植的情景以及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興起;也切身感受到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農村生活遭受破壞的情形以及農民的種種心態;也有機會參加了落實黨的六十條農村政策的調查和一些實際工作。8年中,他組織過大量關於農村、農民、農業的宣傳報導。1966年2月,陳念雲同志曾隨中共中央華東局農辦主任劉瑞龍同志調查了浙江和江西山區,歷時月余,所見所聞,十分豐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資料。後來,他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一篇社論:《山區大有潛力,山區大有可為》,以調查研究的實際感受,論述了山區的潛力和開發的前景,受到當時主持華東局工作的魏文伯同志的讚賞,認為“情文並茂”,批示鼓勵。後來華東六省的省報都轉載了這篇社論。當時的中宣傳部部長陸定一同志看到後,也建議《人民日報》全文轉載。

陳念雲同志深入調查研究的好作風,凸顯正宗報人的本色。

奉公利他人格高尚

1995年8月,陳念雲同志正式退休,滿以為可以好好享受晚年的閒暇,可以細細閱讀書房裡那滿櫥的藏書,可以在老友間走動走動,輕輕鬆鬆地談天說地。卻不知,可怕的帕金森病魔悄悄地走近了他。他的手開始微微顫抖,字越寫越小,拔腿不穩,起立困難,行動日漸遲緩,說話也越來越少。

因為行動不便,此時的陳念雲已很少出門,但作為一個報人,他把在家讀報看成是他辦報生命的延續。每天起床後,除了吃飯,就固定地坐在客廳一角家人特意為他另加了墊子的小沙發上,戴著老花鏡,一份不少一版不漏地翻閱大大小小十來份報紙,以此了解外面千變萬化的世界。年復一年,他的閱讀速度越來越慢,每天身邊累積的報紙也越疊越多,但他總是不讓別人理掉,說這些還沒有翻過,要看過以後才讓拿掉。

在病中,有人出書了,出畫冊了,還會找他寫個文章,作個點評什麼的,對此,他沒有拒絕,因為他是個只要能辦到就有求必應的厚道人。由於眼力不濟,嫌書房的光線不夠,他就索性讓保姆把他挪到亮堂的飯桌前,再加一盞檯燈,每天寫一點寫一點……漸漸地,我們發現,他筆下流出來的字已如小孩的塗鴉,很難辨認了。我每次去看他,報紙、辦報及其歷史和現實總是他最感興趣的話題。儘管肌肉的僵直,已使他舌頭有些硬,但一講到這一話題,他總是津津樂道,老新聞工作者對事業的執著溢於言表。

陳念雲同志是一位老報人,一輩子獻身於黨的新聞事業,但他同時也具有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骨氣,人格高潔。“文化大革命”期間,他不滿“四人幫”所作所為,敢於和“造反派”鬥爭,即使承受種種壓力,也從未屈服。陳念雲同志曾被投進監獄,禍起於他對那個“副統帥”的不敬,因言獲罪。在獄中他從沒失卻對國家和未來的信心。

陳念雲同志對於新聞事業的熱愛和執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堅持原則敢於說真話的勇氣、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作風、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謙虛謹慎的品德,在整個新聞界人所共知。1989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同志曾對陳念雲給予高度評價:“陳念雲同志是個克己奉公的老同志” 。

個人作品

專著

《新聞工作散論》 ;

《報苑耕耘五十秋——陳念雲新聞作品選》。

論文

關於報紙改革的初步探索 ;

淺論趙超構的新聞思想 ;

談談社會新聞 ;

散文隨筆

知識和經驗在不斷實踐中得來 ;

訪君陶藝術院 ;

人淡如菊品逸於梅--悼鄭逸梅先生 ;

章草當今第一流—《王蘧常先生遺作展覽》觀後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