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東洋高山濕地

望東洋高山濕地

望東洋高山濕地,位於浙江省景寧縣南部的景南鄉境內,這是一片神奇的高山濕地,填補了國際濕地分類的空白,對於研究高山濕地的發生髮展、濕地生物的棲息繁衍規律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機構設定

望東垟高山濕地全景圖 望東垟高山濕地全景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設立景寧縣望東垟高山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批覆》(浙政[2007]35號)和《麗水市機構編制委員會關於同意設立景寧畲族自治縣望東垟高山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批覆》(麗編委[2009]29號)等檔案精神,設立景寧畲族自治縣望東垟高山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下稱管理局),景寧畲族自治縣林業總場(下稱林業總場)與管理局合署辦公,管理局(林業總場)為縣政府直屬相當於正科級事業單位。

管理局(林業總場)內設6個職能科室;下設3個保護站,5個分場和上標林場。即內設:辦公室、生產技術科、資源管理科、經營開發科、科研宣教科、計畫財務科;下設:漁際坑保護站、楓水垟保護站、白雲保護站;大仰分場(縣級自然保護區大仰管理站)、大際分場(縣級自然保護區大際管理站)、草魚塘分場(縣級自然保護區草魚塘管理站)、荒田湖分場(縣級自然保護區荒田湖管理站)、鶴溪分場(縣級自然保護區鶴溪管理站)和上標林場。

高山喬木

從杭州出發,經高速、盤山公路、機耕路,轉了4個多小時,才來到景寧望東洋高山濕地的腳下,負責這片林區和高山濕地維護的上標農場場部便設在這裡。

爬行40分鐘,到達望東洋。奇怪,上午從杭州出來時還是陰雨霏霏,下午在此處卻是一片風和日麗,其海拔可有1300多米呢。場長老梅解釋,這裡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達13度,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很是宜人。

濕地內豐富的植物資源 濕地內豐富的植物資源

迎接我們的是一片叢林,樹木密集,齊刷刷5、6米高,碗口粗,光禿禿的樹幹泛著青色,頂上還結著小顆粒果子,其下,則生長著很多各種各樣的灌木。“這就是江南榿木,是望東洋最具特色的樹種。”特地陪我們上來的生物老師張彥向我們作了介紹。張老師 說,原本望東洋80%的地方生長著這種江南榿木,而且每100平方米可長72株,被稱為喬木生態類高山濕地。這種高山濕地,在全國都屬罕見。

步入林中,軟綿綿的,張老師說,我們是踩在千百年累積起來的枯木枯草上。有清澈的水渠穿林而過,一個個小水潭隨處可見。再深入,便有些迷惑,擔心走不出來。梅場長在旁介紹,這片江南榿木有40畝,是望東洋唯一沒有遭到破壞的地方。

出叢林,往前走沒多遠,便覺豁然開朗,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塊橢圓形的盆地,其上大部分是茂密的草叢。“這裡已經被破壞得很嚴重了。”張老師領我們走近看,才發現有些地面已裸露在外,黑土被翻出,踏上去,水沿著鞋邊滲透出來。“這就是濕地,已經幾個月不下雨了,水卻一點兒不會少下去。”“那白色的是鹽,經幾次開墾,這塊地已經鹽鹼化了。”正當大家沉默時,遠處突然有群白鷺從一人多高的草叢後飛起,過了一會兒,又有群水鴨從另一側飛出,張老師又高興起來;“三年的養護沒有白費,候鳥又回來了”。

副場長小吳叫我們隨意蹲在一個小水潭前,揀了顆小石子扔進水中,立刻便有很多小魚遊了出來,使原本看來空無一物的小水潭充滿了生機。小吳說,這種魚很好捉,當地人稱其為“懵懂魚”。

一條長長的碎石道很突然地出現在眼前,與周圍的一切顯得那么地不協調。梅場長無奈地說,這就是當時開墾時留下的溝渠,用來排水,後來被他們填了,以防水源嚴重流失。

珍稀生物

在上標林場辦公室,老梅捧出了一本厚厚的相冊,他說,這裡能真實地看到望東洋當年的美麗。

瞧這漫山遍野的紅,成片的閃光紅花油茶,在綠葉襯托下,鮮艷欲滴,是春天的望東洋;瞧那一片金黃,亮麗奪目,它叫萱草,又叫黃花菜,是夏天的望東洋;還有各種叫不出名的野花野草,形狀和顏色都很獨特。據統計,這兒有觀賞植物483種,野生藥用植物862種,野菜植物野果種質資源也十分豐富。老梅說,一種藥材叫大葉三七,多年前在臨安發現後就未見蹤影,有關部門曾到浙江各大保護區和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尋找,都沒發現,而在這裡只花20分鐘就找到了。

一張剛孵出的黃腹角雉照片吸引了我們的眼球,老梅得意地介紹,望東洋保護區共有脊椎動物272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有40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動物有28種。張老師立即在一旁作證,1997年他到望東洋時,就曾聽到過雲豹的叫聲。

林場工人說,望東洋在當地一直被稱為懵懂洋。地方志記載:地面江南榿木等灌木林立,黃花菜等茅草覆蓋,深可蔽人,涉足其間,如入迷宮,故土名叫懵懂洋。關於懵懂洋的故事很多,如自古以來就曾有人在此開荒、種水稻,可是水稻只長枝葉,一人多高而不現花結穗,當地人稱“懵懂長”。大躍進期間,管理部門曾從東北引進500頭牛放養,牛來到後便盲目亂奔亂跑,儘管水草鮮美,幾天后卻全部死亡,人們又說是“懵懂牛”。再後來,1997年大規模開發後,這裡曾種過辣椒、土豆、藥材等等,同樣一無所獲。

環境破壞

70歲的張彥是景寧一中生物老師,也是中國動物學會會員。張老師在麗水可算是名人了,早在1984年,他便帶領學生們建立起“動物苑舍”,如今已發展成為國內中學唯一的一個生物館,內設動物飼養、植物栽培、標本製作等,收集動物標本達1500餘件。

張老師告訴我們,他曾陪浙江省林科院、浙大、華東師大等的專家學者10餘次到望東洋去考察。“開發前,那可真是塊寶地呀”,他感慨著。那時,它還是名副其實的“懵懂洋”,遍布江南榿木,一眼望不著邊際。他們往往只敢在外圍打轉,稍微深入,都必須用長長的竹竿探路,否則,有的地方一腳下去,可以把人淹了。後來開發時,高高的推土機就曾陷了下去,沒到了駕駛窗,司機嚇壞了,連滾帶爬地逃了出來。

張老師介紹,1997年,在他和其它專家的建議下,上標林場就曾將望東洋等高山濕地作為國家級軟科學計畫上報省科委,但縣農辦已將其作為宜農荒地上報,並獲得國家近百萬元的專款。從此,老張他們便沒有中斷過呼籲,1999年,在縣人大的干預下,終於停止開發,並開始了自然保護區的籌建工作,但損失已無法挽回。老人痛心地說,“他們答應核心區給我保留上百畝江南榿木,誰知只在口子上保留了40畝,而且核心區破壞得最為嚴重”。

護林員柳建清是望東洋濕地的“功臣”。他常年住在望東洋邊林場的一座房子裡,我們到達那天,剛巧老婆來看他,帶了一大袋魚、青菜、乾菜等等。“總算可以改善一下一伙食了。”場長老梅跟他開玩笑,40多歲漢子臉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老梅說,平時他們多是吃乾菜。這兒最大的困難是什麼?記者問。“潮濕。一年四季都很潮,尤其是春天的時候,被子真能擰出水來,場裡發了電熱毯,還是沒什麼用。”下山的路上,老梅悄悄說,冒著得關節炎和風濕病的風險,每個月只有500元錢,他真覺得對不起職工。

濕地涵養

老梅也很無奈。為建自然保護區,他們已貼進去了近20萬元。為什麼大家甘心這么乾?老梅說得很實在:靠伐木過日子是沒有出路的,從長遠看,這是林場唯一的活路。

老梅告訴記者,上標林場屬森工企業,改制勢在必行。但改制資金缺口太大,企業根本無力承擔,縣財政也拿不出錢填補這一缺口。而一旦自然保護區建立,編制人員最少有12——15人,近一半在職職工的出路問題便解決了。而除了規劃到保護區的1.7萬畝山場外,上標林場還有1.6萬畝左右的山林可以安置剩餘人員,企業改制問題便迎刃而解。

從2000年起,林場便對望東洋濕地及其四周的山場進行了全面封山,並加大了濕地保護的宣傳。但是,封山保護意味著今後就不能再對這些山場的林木進行採伐利用了,2000年林場已在為沒樹好砍而發愁了。而保護區遲遲未能建立,生態補償資金便無從談起。

令工人們欣慰的是,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籌備工作已全部完成,而且,幾年的努力使該地區的森林資源得到了良好的保護,涵養了下游十餘座大小水電站的主要水源,從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各方面來說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