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與無

中國哲學的一對重要範疇。“有”指具體存在的事物,亦稱實有。“無”指無形無象的虛無。

定義

中國哲學的一對重要範疇。“有”指具體存在的事物,亦稱實有。“無”指無形無象的虛無。在中國哲學史上,對“有”、“無”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理解,分歧的焦點在如何理解“無”以及“有”和“無”的關係。

解釋

《老子》論有無<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否定性的範疇──“無”。它說:“無名,無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一”指天地未分時的原始物質存在的總體,是 “有”,是存在。道生一,即 “有”生於“無”。“道”與“無”實際上是同一含義,二者都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本體,是客觀存在於事物之上的“絕對”。對於這個“絕對”,學術界有人認為是精神,有人認為是物質,還有待深入研究。《老子》又說:“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認為“有”所以能為利,是由於有“無”。有無互相依存,“無”比“有”更為根本。這對後來崇尚虛無的思想,有過很大影響。

《莊子》論有無戰國中期,莊子以“虛無”論道,把“無”解釋為純然無有。外篇《天地》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認為作為宇宙本原的“無”即是“無有”。雜篇《庚桑楚》說:“事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無有”就是純然一無所有。內篇《齊物論》說:“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認為“有”“無”無法分清,存在與非存在之間的界限無法分清,一切都是相對的,“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秋水》),以萬物自身所具有的東西看事物,萬物都是有,以萬物自身所沒有的東西看事物,萬物都是無。他還認為“窅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的境界,還只是“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只有連“無”也沒有,才能達到絕對虛無的境界。莊子的“無無”否定了一切。

魏晉時期的貴無與崇有戰國後期至西漢,黃老道家試圖從理論上超越 “道生一”和 “有生於無”。因此他們談話的重點不在“有”、“無”而在“無為與有為”。魏晉時期的哲學,重新把“有”、“無”提出來作為本體論的範疇加以研究,出現了王弼“貴無說”和裴 “崇有論”的對立,隨立又出現了郭象的 “獨化論”。王弼關於“有”、“無”的基本論點是“以無為本”,他說:“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老子》四十章注)。這是說,天地萬物都是有形有名的具體存在物,這些具體存在物得以產生,是由於“無”為其根本。萬物要保全自身,就必須保持其本體“無”。萬有是無的外部表現和作用,“富有萬物,猶各得其德,雖貴,以無為用,不能舍無以為體也。舍無以為體,則失其為大矣,所謂失道而後德也,以無為用,則得其母,故能己不勞焉而物無不理”(《老子》三十八章注)。但是“無”也離不開 “有”,因為“‘無’不可以‘無’明, 必因於‘有’”。所以要“崇本舉末”或“崇本息末”,也就是以無統有。王弼關於“有”、“無”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現象與本質的關係,認為現象的本質是無形無象的。

裴反對“貴無說”,認為無不能生有,說“夫至無者,無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體有,則有遺而生虧矣。生以有為已分,則虛無是有之所謂遺者也”(《崇有論》)。他還認為不能從“虛無”中去推求事物產生的根源,產生有的都是有。

郭象提出“獨化論”。他認為無不能生有,說“若不能為有,何為無乎?”又認為有也不能生有,如果有能生有,生有的有又從何而來呢?最後得出有皆自生的結論。他說:“夫有之未生,以何為生乎?故必自有耳”,“豈有之所能有乎? 此所以明有之不能為有, 而自有耳”。“自有”就是“獨化”。中國學術界對裴、郭象有無學說的哲學傾向,尚有不同意見。

東晉時的僧肇著《不真空論》,提出非有非無說,認為萬物雖不真實,但並非不存在,而是有非實有,無非實無。萬物是假有,然而假有不是空無。僧肇的理論是唯心的,但強調有與無的矛盾統一關係。他認為萬物既是有,又是無,是有與無的統一。僧肇的理論對後世產生過很大影響,隋唐間三論宗的創始人吉藏把僧肇視為初祖。

宋明清時期的有無論北宋張載提出“太虛即氣”,“知太虛即氣,則無無”,根本否認有所謂“無”。認為氣是有,氣散而無形,幽隱不可見,氣聚象而有形,明析可見。因而“聖人仰觀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雲知有無之故”。他認為“諸子淺妄,有有無之分,非窮理之學也”。明清之際,王夫之繼承張載的觀點,進一步辯證地說明了有與無的關係。認為無是相對於有說的,沒有“有”也就無所謂“無”,而無必有待於有。他說:“明有,所以為明;幽有,所以為幽。其在幽者,耳目見聞之力窮,而非理氣之本無也”(《正蒙》注一)。他認為老莊之徒把所不能看得見的都說成是無,在理論上是錯誤的。他徹底否定了老莊所論的無,承認一切皆是有。他還提出“天運物象”的物質不滅思想,如“汞見火則飛,不知何往,而究歸於地”。認為有與無都是物質之間“往來、屈伸、聚散、幽明”相互轉化的表現,一物從有至無,另一物從無至有,物質之間轉化不息,無所謂生滅,絕對的虛無根本不存在。

中國古代哲學史上關於“有與無”問題的爭論,從老子始,至王夫之基本結束。老子認為無比有更為根本,王夫之則相反,從根本上否認無的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