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模式特徵

"中國特色的會計模式既有別於社會主義計畫經濟時期的會計模式

中國特色的會計模式的特徵,並分別從中國特色的會計模式的6個特徵表現形式來說明,分別是: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基礎、中國特色的會計目標、中國特色的會計法規體系、中國特色的會計管理體制、中國特色的會計監督體制以及中國特色的會計教育,並對6個特徵表現形式進行了詳細的說明、解釋.文章最後對中國特色的會計模式的提出了幾點思考,指明了中國特色會計模式的發展方向、思路。

會計模式是對一定環境(國家、地區)狀況中會計主要特徵的綜合表述與反映。它是由理論基礎、會計目標、會計法規體系、會計運行管理體制、會計監督體系和會計教育體系等構成的一個系統。會計模式具有國家性、國際性、發展變異性和層次性等特徵。中國特色的會計模式既有別於社會主義計畫經濟時期的會計模式,也有別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會計模式,具有自己固有的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會計理論基礎

中國特色會計模式首先體現在理論基礎上,與其他國家的會計模式有明顯的不同。我國會計模式的理論基礎除了西方的市場經濟理論外,還必須具有馬克思主義和鄧小平理論的內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會計模式,既要抓住世界各國會計模式中最本質、最具代表性的特徵,又要注意會計發展中離不開的政治因素。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會計模式就會走到市場經濟的一般模式中去,而不具有自己的特色。

二、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是會計工作的指針,體現各政治、經濟利益集團的基本方向,在會計模式體系中,會計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會計模式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方向。會計目標在西方的表述主要有兩個:一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所界定的目標:為制定合理的投資及信貸決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另一個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所界定的目標:為更廣泛的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經濟決策所需的企業經營狀況、業績和財務狀況變動等方面的信息。即可分為受託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兩個基本的流派。
中西方之間會計目標差異的根源在於,兩者經濟體制、企業資本來源渠道和方式上的不同。西方實行的是自由市場經濟體制,資本的主要來源是證券市場和商業銀行。因此,滿足投資者與債權人的信息需要就成為會計的一項重要任務。中國推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處於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資本市場欠發達,國有經濟成分占絕對比例,企業資本來源的大部分來自於政府投資或國有銀行貸款,因而會計目標首先滿足政府的要求是符合受託責任觀的。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深化,直接的委託與受託關係將廣泛存在,我們的會計目標也需相應有所變化。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階段適用受託責任觀;市場經濟發展到中期以後,則要兼顧受託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而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階段,會計目標的重點則應是決策有用。中國特色的會計目標始終應該立足於中國,併兼顧國際會計的需要。

三、會計法規

中國特色的會計法規體系應該包括以下幾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會計法》、《公司法》等相關法規,它對全社會的經濟和會計工作具有約束作用;第二層次是基本會計準則,主要對一般性的會計問題包括中國特色會計的概念結構作出約束;第三層次是具體會計準則和統一會計制度;第四層次是各企業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根據具體會計準則或統一會計制度制定的會計操作制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會計模式的特徵,突出表現在會計準則之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會計準則不宜採取公認的形式,而應採取強制性的形式。這是因為:①我國屬於成文法國家,律大於例,與美國等判例法國家遠遠不同。②會計人員和有關人員的法律、法規觀念淡薄,若採用公認形式,只會對一部分企業有約束力,而對相當多的企業不會有約束力,這樣,會計信息質量也就得不到保證。
會計準則可以劃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基本準則,對會計目的會計核算基本前提、一般原則、會計要素、會計報告作出一般性描述,為第二層次提供基礎和指導;第二層次是具體準則,分別按會計要素的一般性項目、特定行業和特種業務立項,用來解決具體核算中的操作性問題。
我國是在西方市場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探索和實踐了幾十年後建立會計準則的,具有一個較高的起點,這是我們能夠提出會計準則層次結構的重要原因。中國會計準則按層次結構制定,是對世界會計準則理論與實踐的一大發展。
會計準則的制定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由放任階段;第二階段是由會計專業團體制定會計準則的階段;第三階段則是由更大的政治代表性團體健全會計準則的階段。在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以官方機構為主,同時應注意發揮有關各方的作用。“會計準則委員會”本身是一個官方機構,隸屬於財政部,當然,為了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必須利用各方力量,制定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會計準則。同時,由財政部制定會計準則,並通過行政法規的形式予以發布,是中國在現實經濟發展狀況下的最佳選擇。不過,在準則制定過程中,應進一步吸收會計和財務以外各界人士的意見,從而使其充分考慮各方的情況,兼顧各方投資者的利益,真正實現全社會的公認和由此而導致的高度權威性,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化,將會更加顯示出必要性。
會計制度是我國會計界的傳家寶,我們沒有必要妄自菲薄,現階段不需要也不可能對其全盤否定,相反有必要繼承、修正和發展。目前可以考慮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統一會計制度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統一會計制度下留有“接口”,在一個統一的、可比的會計報表體系下,一方面真正實行會計制度統馭所有企業,另一方面便於不同行業根據各自的特點進行規範內的會計處理,形成一個真正適合我國國情的會計制度。

四、會計管理體制

會計管理體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內管理或影響會計的機構與組織;二是會計規範體系的形式與約束方式。中國對會計實施影響的機構與組織包括三個方面:立法機構即人民代表大會;政府,主要是財政機關、審計機關和稅務機關;會計職業團體,包括中國會計學會、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以及一些地方性或行業性會計團體組織。
我們認為,對會計這樣一種具有極強的社會經濟功能的工作來講,基本管理權利留在國家是應該的。會計管理體制應該堅持以財政部門為主的行政管理體制,並做到法律、經濟、行政手段並用。我國目前的會計管理體制的主體是可行的,但還有一些方面需要進一步調整和改革:第一,伴隨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財政部門的會計管理工作仍應進一步簡化。第二,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發揮會計專業團體組織參謀和諮詢的作用。第三,建立健全會計自律性組織。包括執業會計師的自律性組織和會計人員的自律性組織。在美國,會計自律性組織對於引導和約束協會成員的從業行為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還應該參照國外的經驗,另外組建幾個自律性組織,以便配合財政部門作好全社會的會計管理工作。
我國會計人員主要由政府部門實施管理和監督,包括會計人員從業資格確認和任免、業務等級核定、工作職權的賦予,以及註冊會計師資格的確認、執業的規則及程式、許可權的確定和爭議的裁定等。基本的管理依據是《會計法》、《註冊會計師法》及相應的《會計人員工作規則》、《總會計師條例》等。
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會計人員管理體制也應進行改革。改革的重點,一是將企業會計與財務管理職能加以分離,企業單位自己組織財務管理工作,會計工作視具體情況分別作出相應安排;二是對於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或國家控股的企業,大力推行會計人員委派制或會計經理委派制以及會計總監製度,對於中小型民營企業,指定會計公司進行賬務處理或實行集中做賬制度,以減少會計信息虛假和抽逃國家稅收等不良現象的發生;三是加大會計法律條款制定的力度,特別是實施細則的制定,加強其可實施性或可操作性;四是重視企業管理會計人員的培養,滿足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建立管理型的會計。

五、會計監督

會計運行雖是一種企業行為,但它還在許多方面產生出一種社會效果,因此,必須加以合理有效的監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下的會計監督應是全過程的、多角度的。所謂全過程,就是指不僅要進行事後監督,而且要重視事前和事中監督。多角度是指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並重,以外部監督為主,但多角度監督不是多頭監督,它與多頭監督有著本質區別,外部監督中應當以註冊會計師的監督為主體。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政府行政體制、企業組織與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會計監督體系總的指導思想是強化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適當降低行政監督的倚重度。我國會計監督體系的建立,應借鑑國外成熟的會計監督體系,構建一個集法律性、行政性和社會性監督於一體的較為完整的企業會計監督體系。

六、會計教育

會計教育體系一般包括會計教育領導機制、會計學歷教育、會計技能教育和會計人員後續教育的設定等幾個方面。我們必須創新學歷教育模式,端正技能教育的方向,切實加強會計後續教育。會計從業人員的後續教育是會計教育體系中一個重要的部分,也是當前教育體系中一個較為弱化的環節。會計從業人員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新環境和新知識,必須不斷加強後續教育。目前,應當儘快建立包括後續教育制度、後續教育考核辦法、培訓考核記錄製度等在內的完備的後續教育法規細則,採用強制性的辦法規定,由相應部門組織落實,強調所有會計從業人員每年都必須參加相關培訓並經考核合格,取得培訓考核記錄,否則勒令停止執業,以期通過嚴謹紮實的後續教育來提高我國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