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綠陶

會理綠陶

會理綠陶是四川著名產品。因採用“孔雀綠石”配料而得名。產品呈寶石綠色,清爽素雅。叩之有金屬清脆的聲響。釉不含鉛,無毒、無味、耐高溫、耐酸鹼,在川陶中獨具一格。八十年代初,在四川美術學院協助下,發展了多種花釉,如雨點釉、鐵紅釉、粉藍釉等。產品由原來的十多種增加到二百多種,產品中有:富有民族風格的龍鳳酒具,小巧玲瓏的變形動物,造型各異的花瓶、花插、壁掛、檯燈、茶具、筆洗等。 會理綠陶主要的原材料為白泥陶土,以特殊工藝製作,釉色用天然孔雀石碾製成漿再加谷糠灰漿、坯漿製成。經驗豐富的釉工配製出的綠釉,燒成後碧綠、晶瑩,極為光亮。在各種溫度下,可出現墨綠、碧綠以及別稱“青菜綠”等不同色調。因其色呈綠色,獨具特色,自古以來被人們稱為“綠陶”。

簡介

會理綠陶會理綠陶
會理綠陶是四川著名產品。因採用“孔雀綠石”配料而得名。產品呈寶石綠色,清爽素雅。叩之有金屬清脆的聲響。釉不含鉛,無毒、無味、耐高溫、耐酸鹼,在川陶中獨具一格。八十年代初,在四川美術學院協助下,發展了多種花釉,如雨點釉、鐵紅釉、粉藍釉等。產品由原來的十多種增加到二百多種,產品中有:富有民族風格的龍鳳酒具,小巧玲瓏的變形動物,造型各異的花瓶、花插、壁掛、檯燈、茶具、筆洗等。
會理綠陶主要的原材料為白泥陶土,以特殊工藝製作,釉色用天然孔雀石碾製成漿再加谷糠灰漿、坯漿製成。經驗豐富的釉工配製出的綠釉,燒成後碧綠、晶瑩,極為光亮。在各種溫度下,可出現墨綠、碧綠以及別稱“青菜綠”等不同色調。因其色呈綠色,獨具特色,自古以來被人們稱為“綠陶”。

製作工藝

會理綠陶會理綠陶

千年的會理陶瓷文化成就了前有唐宋青瓷,後有明清綠瓷。古樸的原始“青花”發展演變出獨具世界特色的高溫“三彩”。整個過程展示了會理陶瓷文化的精髓——天然、自然、綠色、環保。

會理“綠陶”所施的釉,是選取天然孔雀石碾製成漿再加谷糠灰漿、坯漿製成。經驗豐富的釉工配製出的綠釉,燒成後碧綠、晶瑩,極為光亮。在各種溫度下,可出現墨綠、碧綠以及別稱“青菜綠”等不同色調。因其色呈綠色,獨具特色,自古以來被人們稱為“綠陶”。

會理綠陶特殊的工藝是用陶的原材料(即高溫粘土)製作,用瓷的工藝(即達1200度以上的高溫)成型燒造。“一般陶都是低溫燒制,高溫下會熔融。而會理綠陶卻是高溫燒制,達1260度以上,像燒瓷一樣的溫度。它與瓷不同是作胎原材料不同:瓷是瓷土,而它是陶土。這就是會理綠陶的又一特殊之處。”現會理綠陶傳承人韓進富說,“會理綠陶都是一次上釉高溫燒成,是緻密燒結,所以它的總氣孔率和吸水率與瓷器一樣都非常低,聲音清脆,屬精陶。而且高溫釉不含鉛,無毒無害、耐高溫、耐酸鹼,所以現在人們對會理綠陶又引申了一層綠色環保之意,‘綠陶’的‘綠’就有了雙重意思。”

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發展了藝術陶瓷生產,傳統的綠釉也因技術進步而有了新的發展。伴隨著綠釉系列品種的改革,新釉色品種相繼出現,如碧綠釉、粉蘭釉花釉、鐵紅釉(石榴釉)、雨點釉和紫砂金釉等,再配以近年來在四川美院師生和四川省工藝美術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協助下,設計出來的上百個造型與紋樣,真是繁花似錦,美不勝收。極為豐富的天然釉料造就了古樸、典雅、晶瑩、斑斕的窯變環保型綠陶產品。會理陶瓷豐富多彩了,但人們仍習慣以自古以來大眾最鍾愛的“會理綠陶”俗名來稱會理陶瓷。

“豐富而多樣的制陶原料加上日益發展的科學技術,歷史悠久的傳統結合富於時代氣息的創新精神,會理綠陶的前途是無量的,它必將在我國百花盛開的陶苑中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華。”四川省美術工藝研究所工程師馮德安先生讚賞地說。“綠陶是會理特有的資源和特有的技術製作而成,在川陶中獨具一格,一定要加大支持力度,力爭把綠陶打造成會理的一個名牌產品,打造成為四川著名品牌、中國知名品牌。”2010年2月,州委常委、會理縣委書記胡坤對綠陶產業進行調研強調,並給予特別支持。

會理綠陶,它傳承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展示著豐富的時代內涵,以無窮的魅力獨放異彩,璀璨奪目。

特產讚譽

會理綠陶會理綠陶

“中國唯一綠陶”是《走遍中國》對“會理綠陶”的高度評價。

“國內少見的陶瓷品種!”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當時著名文藝理論家王朝聞和漫畫家華君武對“會理綠陶”大加讚賞。

1965年在廣州中國對外貿易展覽會上會理綠陶初露頭角之後,省內外歷屆美術品展覽,都有產品銷往北京、上海、西安、哈爾濱、昆明、成都等城市。1980年參加美國展銷,曾作贈品送外國專家作紀念,被視為珍品收藏。

1980年省工藝美術公司帶有會理綠陶工藝品千餘件赴美國費城展銷,開展幾天后全部售完。1981年省商品赴港展銷時,帶去的仿古陶被“宋城”一位經理看重,要求赴展方供貨作餐具,不久香港“華中行”又要求赴展方提供產品。加拿大僑商“北美洲日齋藝品公司”總經理蔡明進先生,在北京目睹鹿廠美陶後,來信讚譽:“已有很高成就,衷心欣羨不已”,後來購去陶品120件。1983、1984年,會理美陶廠先後與外國客商簽訂了供貨契約,出口產品21種,數量3.36萬件。隨之,會理綠陶工藝品先後運往美國、新加坡、黎巴嫩、日本、澳門、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1981年,會理美陶廠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更新陳設,全用會理綠陶大型浮雕花盆裝飾,中央及省領導甚為滿意。

1982年會理綠陶工藝品獲省旅遊品金牌;同年在北京“團城”展銷時又獲全國少數民族地區產品優質獎;1984年獲輕工部及省政府優質產品獎。原蔣民寬省長為會理鹿廠陶瓷廠題寫“雄踞世界”四字以鼓勵。

2009年,會理綠釉陶瓷(即會理綠陶)入選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會理綠陶”,吸引著世人的眼球,成為了會理的一張名片。

歷史文化

會理綠陶會理綠陶

會理綠陶的興旺發達不是偶然形成的,有人類生存發展的地方就有陶瓷的生產發展,會理綠陶同樣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史。

會理制陶業發展歷史久遠,從漢代開始就有了陶器。現今發掘於會理縣南閣鄉境內雷家山西漢古墓群,面積約4200平方米。在清理髮掘的一座殘墓中出土了70餘件器物,其中陶器30餘件,主要有罐、高足杯、尊形器、紡輪等。紋飾為三角戳印紋、刻畫弦紋、水波紋。

可見,從漢代起,會理制陶就有了一定發展。

從考古資料了解到:位於會理縣老街鄉石廠村五組地處長山樑子南坡的碗廠灣瓷窯遺址,總面積9311平方米。在長山樑子的三條山脊上分別建有窯子,窯爐為龍窯。器型有碗、盤、杯、碟、飾件等。經初步確認該窯遺址的燒制應始於南宋晚期,鼎盛於元、明,屬南方龍泉窯系。

據八十多歲的老工人曾克篆講:“古時候鹿廠有六條古窯遺址,它分別屬於鄭、鄒、郭、蔡、張、曾六家所有。鹿廠亦因而得名,由‘六廠’訛為今名的。前輩傳說是唐朝開始生產的”。《會理州志﹒山川(同治本)》即有“白泥山,三十里在鹿廠”的記載。史料進一步證明了古人早已知道了在鹿廠有豐富的制坯陶土。鹿廠的這些古窯雖未作正式發掘,但從暴露出地面的物器殘片,已初步給人們提供了一些實物依據。1982年6月26日,中國陶瓷研究會理事、西南師範學院歷史系教授唐昌朴老師一行來會理鹿廠,對綠陶及陶窯進行了實地考察研究。發現古窯址6條,排列在白泥巴山腳,足有一華里長。窯形是利用山坡自然坡度修建的,有“龍窯”和“階梯窯”兩種。龍窯細長,高寬不過兩米,身長12米;階梯窯較大,寬4米,長15米。窯址附近,陶器碎片及燒窯墊具的堆積物,覆蓋面積達萬餘平方米,堆層高度最高的40米,最矮的10米。從碎片考察,當時生產的產品有碗、盤、罐、酒具、燈具等。從造型及紋飾判斷,建窯於宋末元初年代,約公元1279年前後。

石廠和鹿廠窯址是會理境內至今發展的最出名的兩大窯址,分處於會理城郊北南兩端。

會理陶瓷業能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燒造至今,其根本原因在於就地取材,就地生產。由於它是一般民窯,又地處山區,不會像官窯那樣因改朝換代,蒙受戰亂兵燹而停產是在以生產生活用品,不斷滿足當地人民需要、逐步提高的。從現已得到的陶器和殘片分析,大概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演變時代:

出土的早期古陶殘片,有碗、罐、杯等物,以碗為大宗。

逐漸陶器發展為粗坯白釉,以後逐步採用“土子”繪上簡單花紋,如單純的三方紋樣、二方連續裝飾帶狀圖案,以及民間稱為“蛐蟮找娘”之類的圖案,用以裝飾碗的口沿。繪工粗放、流暢,均在釉下,具有鮮明的民間風味。這類裝飾是元代開始制陶時期所普遍採用的裝飾手法。

後來,發現當地的孔雀石可以發綠色,便用來點葉,以“土子”畫滕,兩者配合使裝飾更加美觀。於是便生產了當地稱之為“綠巴碗”的綠釉陶器。明朝利用當地的孔雀石與土子化合兼繪的彩陶,比元代時繪製的更為好看。

明代清初棄之“土子”,出現白釉青花碗,從碎片研究,青花碗圖案清晰、色澤鮮明,泥料製作較細,白色度好,碗坯壁薄,制陶技術較前發展。但當時青化釉原料來自雲南鈷礦,鈷礦昂貴,運輸太遠。於是淘汰青花釉,採用就地取材的孔雀石,燒制出色澤透亮的綠釉。因此綠釉占優勢,會理綠陶遂得出名。目前,從鹿廠街的明代古建築鎮南寺及樊公廟等屋脊上的裝飾物,可以看到當時的陶瓷釉色;會理古城科甲巷內屬明清建築的吳家大院屋脊上現在的裝飾物仍為當年生產的綠陶飾品。

民國初至解放前的四十年間,生產較清代有所發展。民國二十年又新增了白底青花釉的製品,被稱為“青花假瓷”,色釉和品種也有了較大的增加。產品以缸、缽、壺、罐、碗、碟、杯、盤、香爐、花盆、花瓶等為主。
1949年至1952年,窯子先後停燒。1953年政府著手恢復生產,組建鹿廠碗業生產合社。在以後的20年間,繼“大躍進”後的三年困難時期,生產已停滯不前;“文革”中受鹿廠地區武鬥的影響,曾一度停產。

會理綠陶會理綠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生產才逐步恢復正常,並得到發展。會理鹿廠美陶廠於1977年引進河南安陽推板窯,批量生產工藝陶,提高了工藝陶品光亮色度。1981年以來,輕工部、省二輕廳及州、縣有關部門給予了很大支持,先後撥款32.6萬元,對廠房和設備進行了充實與改造。先後購置引進了球磨機、練泥機、壓濾機製作陶坯。用較先進的推板窯、煤氣發生爐燒成。改變了過去靠人畜力的原始操作,產量和質量得以提高。1982年,州、縣科委專題立項——“會理工藝美術陶釉研究”,並派科委工程師黃永泉參與縣二輕局及廠方共同組建科研組,投放科研經費三萬餘元。經過兩年的試驗研究,不僅對以綠釉為主的五種基礎色釉的化學組成,坯料顯微結構進行了分析,而且在燒成工藝上有了重要突破。確立了各種色釉的燒成工藝規範,擬出了適用於鹿廠窯工藝美術陶批量生產的工藝流程。在試產中,各種色釉的質量都有顯著的提高,增強了裝飾效果,並逐步形成了以“窯變”為主的裝飾風格。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會理鹿廠綠陶產品行銷國內外之後,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省、地、縣有關領導給了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省工藝美術研究所,西南師範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給予的技術援助,省博物館、北京美術學院、解放軍藝術學院等專家學者前來進行考查研究,使生產獲得了各方面的扶持。1985年在江西省吉安市召開的中國古陶暨古陶外銷研究會年會上,受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重視,據參會者鍾儉昭同志談“代表們見到帶去的展品十分驚訝,都說‘想不到在四川一個不知名的偏僻小縣,能出這樣漂亮的陶彩,實屬全國僅有……”

傳統絕活與科技相連,賦予了鹿廠美陶新的生命力,並由此聞名全國,問津國際市場。碧玉牌牡丹瓶榮獲1983年四川省二輕局優秀產品獎;彩陶罐獲國家輕工部1984年創新產品獎;變形雞、綠釉調料具分別獲四川省計經委銀質獎;彩釉咖啡具獲四川省計經委金質獎。1983、1984年,先後與美國、新加坡、黎巴嫩、日本、澳門、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簽訂了供貨契約,出口產品21種,數量3.36萬件。

鹿廠美陶廠把綠陶工藝產品推向了世界,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展示了地方名優產品廣闊的發展前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