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城牆

會昌城牆

會昌城牆是中國的一處防禦建築,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七年。

基本信息

會昌城牆會昌城牆
會昌城牆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七年,是目前中國南方縣城為數不多的宋代城牆。它成就了會昌縣城在古代軍事史上的重要地位。

會昌古城牆位於縣城老城區,在明、清時期得於逐步修善加固,現存的會昌古城牆為明清修復的城牆,長度累計1030米.會昌城牆是兼軍事防禦配備防洪雙重功能的古城牆,歷來有“銅贛州,鐵會昌”的說法.正是這千米城牆保護會昌縣城成功地避免了多次特大洪水。2006年12月18日,"會昌城牆"由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會昌古城牆始築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至1134).時任縣令黃鉞,城牆東北三面阻水,圍2里50步,高1丈5尺,南挖濠引水、建護城河。明洪武二十二年,千戶彭英自西南隅增拓200步,城辟4門,上建門樓,另闢“小東門”、“小南門”,堞垛957處,警鋪8座.後塞“小南海門”和“小西門”,留東“雙清門”、南“鎮湘門”、西“麗澤門”、北“臨清門";正德七年重修,圍450丈,增高5尺,增警鋪13座;嘉靖三十四年水圯十之七、八,知縣陳仕修築;萬曆四十二年知縣冒夢齡加葺。清順治五年城被兵焚,鼓樓警鋪悉毀,七年修之;康熙十三年初建東西銃閣二座,二十九年修復傾塌的東城十餘丈,四十二年修洪水沖踏的東城圯十餘丈,四十七年修北城圯十餘丈;五十三年全面重修,比昔工力加倍;乾隆、道光、鹹豐年間均有重修;光緒年間塞老東門於步雲橋端。民國二十九年火毀清華門(俗稱小南門),鎮南門改名為南薰門,同時城牆加固修葺,高達二丈,增西南角和南邊二座炮台。文革期間,會昌古城牆的炮樓、鼓樓、城垛皆遭拆毀,大部分牆基仍存。
會昌古城牆現分為3段,其中“步雲橋以北至北門(臨清門)至西街西端北側”半月型段491。7米保存較為完好;“步雲橋西端以南東門(雙清門)至南街小南門”段312。4米、“西街西端南側至西河大橋”段226米,這兩段古城牆在文革期間損毀嚴重,現已殘缺不全。城牆基礎全部紅麻條石砌牆最高處1。7米,最低處1。1米,內部為夯土,城牆寬4米至8米不等,城牆有許多銘文磚、石,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