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厭

會厭

會厭,醫學術語,舌根後方帽舌狀的結構,由軟骨作基礎,被以黏膜。於舌根之間有左右成對的凹窩,為骨刺容易進入部位,其後方是喉的入口。會厭是咽喉里的指揮系統,人的咽喉是食物和空氣的必經之路。食物由口腔咽下後,經咽喉部進入食管到胃;空氣則從鼻腔吸入,通過咽喉部進入氣管到肺臟。頸段食管和氣管一後一前並行,使食物和氣體各行其道,有條不紊互不干擾。

基本信息

會厭的概念

會厭醫學術語,舌根後方帽舌狀的結構,由 軟骨作基礎,被以黏膜。於舌根之間有左右成對的凹窩,為骨刺容易進入部位,其後方是喉的入口。
成人會厭扁平如葉狀,上緣游離呈弧形,莖在下端,附著於甲狀軟骨前角的內面。會厭分舌面和喉面,舌面組織疏鬆故感染時易腫脹,嬰與兒童會厭質軟呈卷葉狀,並向前隆起似“Ω”或“∧”形,成年後多近於平坦,質較硬。

會厭的作用

會厭會厭

中醫文獻《 難經》稱為會厭為 吸門,是 七沖門之一。
在消化過程中,食物經過咀嚼(mastication),形成球狀(bolus),這使得會厭(epiglottis)自動關閉,阻止了食物進入肺部。
會厭:咽喉里的指揮系統,人的咽喉是食物和空氣的必經之路。食物由口腔咽下後,經咽喉部進入食管到胃;空氣則從鼻腔吸入,通過咽喉部進入氣管到肺臟。頸段自管和氣管一後一前並行,使食物和氣體各行其道,有條不紊互不干擾。
那么,是誰在指揮分理食物和氣體的任務呢?原來,在口腔舌頭根部後方,喉腔入口的前面,長著一張像樹葉形的組織片,於舌根部向上挺立,大約3毫米厚度,這就是會厭。會厭由會厭軟骨作架,其表面是一層粉紅色的疏鬆黏膜,黏膜下埋藏有血管和神經。其神經與中樞神經相連屬。會反與舌根相對的一側叫會厭舌面。另一側與喉腔相對應,叫會民喉面。會厭象鐵路上的岔道指揮一樣,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作挺起和後傾的動作,使吞咽和呼吸的功能配合得十分默契。

形態特徵

成人會厭扁平如葉狀,上緣游離呈弧形,莖在下端,附著於甲狀軟骨前角的內面。會厭分舌面和喉面,舌面組織疏鬆故感染時易腫脹,嬰與兒童會厭質軟呈卷葉狀,並向前隆起似“Ω”或“∧”形,成年後多近於平坦,質較硬

會厭的部位及古今稱謂

會厭 解剖部位名稱。出《靈樞》。位於舌部及舌骨之後。形如一樹葉,柄在下,能張能收,呼吸語言時,會厭開啟,飲食吞咽或嘔吐時,則會厭關閉,以防異物入氣道。《 儒門事親》卷三:“會厭與喉上下以司開闔,食下則吸而掩,氣上則呼而出。”《靈樞·憂恚無言》:“會厭者,音聲之戶也。”《類經》卷二十一:“會厭者,喉間之薄膜也,周圍會合,上連懸壅, 咽喉食息之道得以不亂者,賴其遮厭,故謂之會厭,能開能闔,聲由以出,故謂之戶。”又叫吸門。《難經·四十四難》:“會厭為吸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