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敵人

最後的敵人,作者是(英)理察·希拉蕊,譯者是潘人傑、丁一明 。本書論述的是一位青年作家的故事,他作為一名噴火式戰鬥機飛行員接受訓練和投入不列顛之戰的經歷,以及他被擊落之後的生活境遇。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第1版:2005年6月1日
作者:(英)理察・希拉蕊
譯者:潘人傑,丁一明
平裝:184頁
開本:16開
ISBN:7543211378

作者簡介

理察·希拉蕊,1919年4月20日出生於澳大利亞。還在索羅斯伯里大學求學時他就立志人要當作家。做為一名牛津大學的學生,他參加了牛津大學飛行中隊,二戰爆發後,即成為英國皇家空軍志願後備役的一員,經過戰鬥機飛行訓練,他駕駛噴火式戰鬥機投入不列顛之戰,1940年9月被擊落。他曾經短時間失去視力,臉和手嚴重燒傷並毀容,他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手術,其中包括整容和植皮。在術後康復過程中他開始創製這部《最後的敵人》,作為獻給與他同一代青年飛行員的一份紀念,也是對他自己的品性和對這場戰爭的態度的一種省思和審查。本書初版於1942年,當即被公認為是足可傳世的一流作品。
理察·希拉蕊雙手的功能再也不能完全恢復,卻決心要重在藍天。雖然他並不真正適合作戰,他還是用盡心機設法回到戰鬥崗位並開始進行夜航操作訓練,1943年1月,在一次夜間訓練飛行中他的布倫漢姆式飛機墜毀了,他和他的無線電導航員雙雙遇難。這天,離他二十四歲的生日正差三個月。

內容簡介

本書論述的是一位青年作家的故事,他作為一名噴火式戰鬥機飛行員接受訓練和投入不列顛之戰的經歷,以及他被擊落之後的生活境遇。還向我們敘述他的誠摯友誼和悲壯,捐軀以及他對失友之痛的強烈反應。他對自己的戰鬥經歷做出進一步的反思,正是這番經歷使他由一個為同齡人讚賞和羨慕的天生英俊的運動員變成一身傷殘的人。
評論界稱“這不是一本某位飛行員記敘戰爭的書,而是一位作家刻畫飛行員的書。”本書《最後的敵人》論述的正是一位青年作家的故事,他作為一名噴火式戰鬥機飛行員接受訓練和投入不列顛之戰的經歷,以及他被擊落之後的生活境遇。
理察·希拉蕊以1940年9月3日他從霍恩丘奇機場升空作戰切入,一開頭就扣人心弦:海峽上空的一場惡鬥,“旋轉的飛機和曳光彈交錯翻飛的一片混沌。”他的飛機被擊中,一頭砸向水域,他在英吉利海峽上漂泊了數小時後終於被馬蓋特救生船救起。
接著圍繞這九月的日子,《最後的敵人》展開了這個不平凡的感人故事:在牛津大學三一學院無憂無慮的時光,在德和匈牙利漫不經心的划船比賽,戰鬥機飛行員的訓練和空中戰鬥,然後是被擊落並嚴重燒傷之後緩慢而又極度痛苦的醫療和康復。理察還向我們敘述他的誠摯友誼和悲壯捐軀以及他對失友之痛的強烈反應。他對自己的戰鬥經歷做出進一步的反思,正是這番經歷使他由一個為同齡人讚賞和羨慕的天生英俊運動員變成一身傷殘的人。由於不能肯定他是否還能獲準再度升空作戰,理察自問能為死去的戰友做些什麼?正如他自己所寫:“想了一會兒,一個念頭閃現:我可以寫作。”於是就有了這本《最後的敵人》。
本書自1942年在英國首次出版後曾多次重版。本社引進的是該書於2003年由加拿大PIPPIN出版公司出版的作者去世60周年的紀念版。

目錄

前言………………………………………………………1
序幕………………………………………………………1
一 在慕尼黑保護傘下…………………………………1
二 前敦刻爾克時期……………………………………19
三 噴火式………………………………………………39
四 彼得·庇斯的世界…………………………………61
五 入侵者………………………………………………89
六 我該為一個幽靈活著?……………………………107
七 美容院…………………………………………… 14l
八 最後的長髮男孩………………………………… 157
九 “我看到他們也打中了你”………………………170

前言

要我來為這本書寫個前言,內中有一些非常直接的個人緣由。因為這本書是我的一位老朋友寫的,尤其是這位老朋友在六十年前就遇難了,而從那時以來,這本書就一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永遠不會忘記跟理察·希拉蕊的初次見面。我的未婚夫彼得·庇斯生前給我的最後一封信里寫道:“我們的希拉蕊君原來進了醫院,我一定要去看看他。”於是我想,既然彼得不能去了,或許我應該代他前往。 我走進皇家共濟會醫院他的房間,床上躺著一具從頭到腳全都裹纏著繃帶的人形,我能看清的只有一對閃亮的藍眼睛。我十分遲疑地作過自我介紹,彼此開始談到彼得的時候.他的話語充滿了親切之情。讓我吃驚的是,我剛要訴說彼得是如何被擊落的,他當即打斷了我。原來他早就在某種幻像中看到了全部情景,那會兒他正在接受手術,痛得他拚命掙扎,嘶聲喊叫,護士們則按手壓腳不讓他動彈。 正好這時一位護士進來餵他茶水,我悄悄退出,怕是他不願讓人盯著看自己的窘境。第二天,我收到一張由人代筆的便條,要我再去看他。這樣就開始了一連幾周的交談——彼此把對方從絕望的邊緣拉回來的交談。理察是個出色的雄辯家,談鋒旺健,模仿、嘲諷、逗趣、大笑,總會激起對談者的回應——也總是令人振奮的回應。在一次特定的交談之後.他寫信給我:“昨天我情緒非常低落,而且不幾分鐘就反覆發作,隨之我的脾氣也壞透了。不過,我想這對我們也許是個絕好的機會,一道來寫一個十分輕鬆的舞台或電影腳本;對此我是蠻認真的,這對我們兩個人都有好處。你意如何?”

圖書節選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幕

九月三日拂曉,陰暗多雲。微風吹拂著艾斯圖里河灣的水面。倫敦東面12英里的霍恩丘奇機場籠罩在黃色的晨霧中,蒼白的微光給布列在機場邊沿的噴火式飛機(二戰中英國的一種主要戰鬥機——譯者注)暗淡輪廓平添了幾分冷峻。不時有一隻氣球怪異地從霧中探出頭來,好像一頭疲憊的巨獸在返巢前尋找它可能的獵物。
我們在8時左右來到停機坪。夜間我們的飛機都從待命點移到了機庫,所有的機械工具、油料和通用器材全留在了機場的遠端。我很擔憂。不久前我們遭到過轟炸。我的飛機因而換裝了一個新的座艙蓋。不幸的是這個艙蓋不能沿著滑槽滑動開啟,由於地勤人員的削減和缺乏工具,我擔心它永遠也開啟不了。要是它不能開閉自如,我就無法在必要時緊急脫身。真不可思議,我們的中隊長“喬治大叔”丹霍爾姆竟弄來了三個人,帶著大銼刀和潤滑油,再加下土機修工和我一起心急火燎地調整那個艙蓋。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銼,加油。加油,銼,直到最後艙蓋開始能移動了,只是慢得叫人心痛。到了10點,霧已經散去,太陽躍出了清澈的天空,艙蓋還是牢牢地咬死在滑槽的半道上;10點15分,我害怕的事情發生了。擴音器里傳來調度員平淡無情的聲音:“603中隊出發。巡邏基地;你們將在空中接受進一步的命令;603中隊請儘快起飛。”我一按啟動鈕,引擎立即吼叫著激活起來,同時下士後退幾步,意味深長地交叉著他的手指,我的胸口感到一陣戰慄,就像划船比賽時開漿的剎那,接著我忙於進入適當位置。就什麼也感覺不到了。
喬治大叔和領頭機組在一陣塵煙中起飛了:布賴恩。卡勃雷掃視左右並豎起了大拇指。我點點頭,加大油門,最後一次從霍恩丘奇機場起飛了。在布賴恩機組裡我飛第三。斯塔普米·斯特潑頓在我的右面;第三機組只有兩架飛機,所以我們中隊的戰鬥力是八架。我們向東南方一路爬高攀升,在12000英尺左右我們穿越了雲層;我向下俯視,只見雲塊像重重疊疊的摜奶油鋪開在我的下面。陽光灼灼,轉彎時都無法看清我的鄰機。我急切地緊盯著前方,因為調度員已經警告過我們,至少有五十架敵機正在高速逼近。當我們第一眼確確實實看到它們時,無人喊叫,我想我們都在同一時刻看到了它們。它們肯定在我們上面500到1000英尺,而且像一群蝗蟲徑直朝我們衝來。記得我咒罵著,自動移到佇列的末尾:隨後的剎那我們就闖進它們中間而各自為戰了。他們看到我們的那一刻,也立即散開並俯衝下來,緊接著的十分鐘便是旋轉扭動的飛機和曳光彈交叉飛舞的一片混沌。一架梅塞施密特(二戰中德國的一種主要戰鬥機——譯者注)從我右面在一片火焰中墜落,而一架噴火式則半轉著機身急急掠過:我迂迴旋轉拚命爬升要占領高度,飛機簡直就是掛在螺旋槳上。這時,恰好在我的左下方,我看到了從來就祈求的事——一架梅塞施密特正在離開太陽的方向上爬升。我逼近它到200碼,從一側給了它一頓二秒鐘的突發連射:機翼的蒙皮被撕掉了,黑煙從引擎里傾瀉而出,可是它沒有墜落。像個傻瓜,我沒有立即撒手,而是再給了它一頓三秒鐘的突發連射。紅色的火焰朝上噴涌而出,它即刻旋轉到了視線之外。就在那一刻,我感到一陣可怕的爆炸。震掉了我手中的操縱桿,整個飛機顫抖得像一頭老病的野獸。須臾之間駕駛艙里到處是火;我本能地伸手去打開艙蓋。它紋絲不動。我解開座椅皮帶,拚命用力推它向後,可是這又太慢;當我跌回到座椅去拉操縱桿竭力要讓飛機倒翻過來時,那熾熱的高溫使我感到自己快要完結了。記得有一秒鐘鑽心劇痛,記得曾閃過一念“就是這么回事了!”並將雙手蒙上眼睛,接著就昏死過去了。
當我恢復知覺時我已經離開飛機,迅速下落。我拉著降落傘的開傘繩,猛拉一下以確證我的降落正常。朝下一看。發現我的左褲管已經燒掉了,我正在掉進海中,可嘆的是離英國海岸很遠。大約在水面上方20英尺處我試圖脫開降落傘。沒成功,我砰然一下落進海里,降落傘在我周圍翻滾。後來別人才告訴我,飛機在大約25000英尺高度進入旋沖狀態。在10000英尺高度喪失知覺的我從機中跌了出來。很可能真是這樣,因為後來在我的頭頂發現有一個大創口,可能是在座艙里碰撞出來的。P1-4

媒體推薦:

“二戰的文學經典之一。”——菲利普·法蘭奇《倫敦書評》
“希拉蕊的筆調鮮活,文字犀利……展現了一個沒落英雄的浪漫與悲劇。”--歌德弗蘭·史密斯《星期日泰晤士報》
“這樣的作品總是令人不吝贊言……在紀錄戰爭體驗的文本中,很難再找到如此詳盡深刻的作品。”--約翰·奧爾《倫敦周報》
“許多冗長的作品往往只能浮於人們記憶的表層,而希拉蕊的作品雖是薄薄的一本,但他精練的文字卻深深植入了讀者的記憶。”——阿瑟·克斯特勒
“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學經典。《最後的敵人》的每一頁都提醒我們,希拉蕊命中注定是一名作家。更值得讚賞的是,少有作家能像他一樣,以零度情感切入,用如此客觀冷靜的筆觸描寫自己。”——伊莉莎白·波恩《泰特勒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