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紀澤本傳

曾紀澤本傳

曾紀澤,張立真著遼寧古藉出版社出版。

圖書簡介

作者: 張立真 著
出 版 社: 遼寧古藉出版社
  • 出版時間: 1997-2-1
  • 字數: 190000
  • 版次: 1
  • 頁數: 301
  • 印刷時間: 1997/02/01
  • 開本: 大32開
  • 印次: 1
  • 紙張: 膠版紙
  • I S B N : 9787805073927
  • 包裝: 平裝
定 價:¥13.60

內容簡介

本書獲遼寧省第七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著作)獎一等獎。
曾紀澤,系曾國藩子,字?剛,號夢瞻,湖南雙峰人。清道光十九年(1839)十一月初二生於荷葉黃金堂。自幼嚴受家訓,課讀經史;稍長,博覽群書.尤愛屈原《離騷》。鹹豐年間,或隨父出走京師、軍營,或在家篤學,廣泛涉獵西歐的數學、物理、化學及語言文學。他還刻苦攻讀外語,懂數國文字,尤通英文。同治五年(1866)。湘鄉倡修縣誌,各界人士薦舉曾紀澤纂修。曾國藩得知急書制止。他嚴尊父訓,辭去纂修職名,但仍極力舉賢薦能,多方籌措經費,為纂修《湘鄉縣誌》出力甚多。
同治九年(1870)春,曾紀澤由二品蔭生赴京引見,補戶部員外郎。同治十一年春父逝,回湘守喪。光緒二年(1876)冬復入京,被襲封一等毅勇候爵,光緒四年七月,出任英、法等國欽差大臣。十月,補太常寺少卿。任期內,審時度勢,建議清政府與巴西建文通商,開創了……(展開全部)
本書獲遼寧省第七屆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著作)獎一等獎。
曾紀澤,系曾國藩子,字?剛,號夢瞻,湖南雙峰人。清道光十九年(1839)十一月初二生於荷葉黃金堂。自幼嚴受家訓,課讀經史;稍長,博覽群書.尤愛屈原《離騷》。鹹豐年間,或隨父出走京師、軍營,或在家篤學,廣泛涉獵西歐的數學、物理、化學及語言文學。他還刻苦攻讀外語,懂數國文字,尤通英文。同治五年(1866)。湘鄉倡修縣誌,各界人士薦舉曾紀澤纂修。曾國藩得知急書制止。他嚴尊父訓,辭去纂修職名,但仍極力舉賢薦能,多方籌措經費,為纂修《湘鄉縣誌》出力甚多。
同治九年(1870)春,曾紀澤由二品蔭生赴京引見,補戶部員外郎。同治十一年春父逝,回湘守喪。光緒二年(1876)冬復入京,被襲封一等毅勇候爵,光緒四年七月,出任英、法等國欽差大臣。十月,補太常寺少卿。任期內,審時度勢,建議清政府與巴西建文通商,開創了中巴友誼之道。
光緒五年(1879),曾紀澤被補授大理寺少卿。翌年正月,兼駐俄公使。六月,抵俄都彼得堡談判領土問題。他深知,要毀已成之約,更立新議,無異"障川流而挽既逝之波,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在談判中,他不顧俄方恫嚇,據理力爭。經半年多的反覆交涉,終於取銷原派大臣崇厚擅自簽訂的喪權辱國的《里瓦基亞條約》,於翌年一月簽訂《中俄伊犁條約》和《改訂陸路通商章程》,不僅收回了伊犁九城,還在其他界務和商務方面爭回了部分主權。
光緒九年(1883),曾紀澤任駐法公使。是年,中法戰爭爆發,他極力抗議法政府的軍事侵略。他在任駐法公使時,不屈不撓,與法人論戰,身雖患病,仍不稍懈,力主清廷"堅持不讓"。翌年四月,被晉升兵部右侍郎,兼任駐英、俄公使。幾經周折,與英國簽訂《洋藥稅厘並征條約》,為清政府爭得每年增加稅銀200萬兩的財政收入。
光緒十年三月,曾紀澤補授兵部右侍郎,仍為駐英、俄公使;光緒十二年六月,離英回國,幫辦海軍事務,遷兵部左侍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他仍十分關注國家之外交問題,著有《中國先睡後醒論》,針對列強武力侵略中國的形勢,主張“強兵”,以拯國危。
光緒十六年(1890)閏二月二十三日,曾紀澤卒於京師戶部任內,終年51歲。遺骨葬長沙曹家坳桃樹灣。謚惠敏,有《曾惠敏公遺集》行世。

作者簡介:

張立真,女,1944年2月13日出生,遼寧省朝陽縣人,1970年7月畢業於遼寧大學歷史系,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遼寧大學歷史系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中國近代史專業的教學與研究。近年主要代表性論著:《曾紀澤本傳》(自著)、《馮國璋真傳》(自著)、《戴震與乾嘉學派》(合著)、《從中日教育的差異看甲午戰爭的勝負》、《甲午戰爭啟示錄》、《治國護法的剛毅之士--伍廷芳》、《馮國璋與中國早期軍事現代化》。

目錄

總序
前言
一 長子長孫
二 窮經究史
三 謹守家訓
四 儒雅風範
五 絕意科名
六 督署侍父
七 津門風波
八 自學英文
九 “深思格物”
十 承蔭襲爵
十一 兩宮召對
十二 銜命出使
十三 呈遞國書
十四 建章立制
十五 初試鋒芒
十六 中巴建交
十七 伊犁交涉
十八 迎接挑戰
十九 重界輕商
二十 虎口素食
……
附錄 曾紀澤生平大事年表

書摘

二 窮經究史
道光二十二年《1844年》初春的北京,乍暖還寒。在前門內碾兒胡同西頭路北,從一間家塾館內傳出朗朗的讀書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於,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就是紀澤在讀《三字經》。
紀澤6歲在家館讀書。第一位為他傳道授業的塾師馮樹堂,字卓懷,長沙人,是父親的老朋友。正趕上馮樹堂應考學差到京,曾國藩熟稔樹堂學行俱佳。詩丈上乘,特請來教自己的兒子。紀澤先從《三字經》學起,每日按先生指定的日程點讀經書,讀畢《三字經》,續讀《爾雅》、《詩經》、《孟子》、《書經》、《左傳》、朱子《綱目》等。
馮樹堂執教一年多返回湖南省城,曾國藩又先後為兒子禮聘永順舉人李如篦《字竹塢、亦書竹屋》、湖北籍魏某、常德舉人宋某、河間人龐省三《字際雲》以及李碧峰《筆峰》、文希范《字任吾》等先生入家塾執教,大多是入京會試功名不就的賢師儒生。紀澤的四叔、六叔、九叔到京師考監時。也對課讀侄子,責無旁貸,督嚴教勤。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