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龍

曾文龍

曾文龍,字宜生,出生於1895年,男,山西榮河人,抗日名將、追求進步的國民黨員。1949年1月,他回響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和平統一”的主張,毅然率部舉行北平和平起義,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地歸回人民,200萬市民的生命財產免遭兵燹。這一義舉對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信息

主要經歷

涿州戰後,曾文龍在保定被張學良軟禁,4月25日經友人侯少白、翟少如等幫助,潛逃天津。6月4日,國民黨蔣、馮、閻、桂四大派系聯合“北伐”告勝,南京國民政府特任閻錫山為京津衛戍總司令。8月,閻任命傅作義為國民革命軍第5軍團總指揮兼天津警備司令。1929年任晉軍第43師師長。

1930年5月,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曾文龍被任為晉軍第3集團軍第10軍軍長,負責指揮津浦線北段戰事。6月25日率部進占濟南,兼任濟南行營主任,所部繼續南下兗州、曲阜一線。蔣調陳誠、蔣光鼐兩部增援,晉軍全線潰敗,8月15日棄守濟南。9月18日,張學良發出擁蔣通電,“籲請各方即日罷兵”,並分兵入關援蔣。中原大戰以蔣介石勝利宣告結束,張學良得以接管華北,共節制晉綏軍。年底,傅作義率部移防綏遠。1931年1月1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傅作義為陸軍第7軍軍長兼第10師師長。7月改任第35軍軍長兼73師師長。同年8月18日,任綏遠省代理主席。12月28日正式任命為主席。

傅作義接任綏遠省主席後,鑒於連年動亂,土匪遍地,民不聊生,便向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提出“移民、實邊、發展生產、鞏固國防”案,並勵精圖治,整軍經武,消解匪患,整頓稅收、金融,疏浚河渠,發展工農業生產。在短短几年內,綏遠面貌大為改觀。至1937年,七七抗戰時,綏遠省社會基本安定,經濟有一定程度的恢復,財政稅收增加,庫存現金84萬元,白銀210萬兩,部隊的裝備和給養也有了改善,為綏遠抗戰準備了條件。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統領晉綏抗日軍事全權。晉綏軍共編第6、第7兩個集團軍,曾文龍任第7集團軍總司令。8月,傅率部參加平綏路東段作戰。由於第68軍軍長劉汝明作戰不力,加之傅部動作遲緩,未能給在南口、居庸關、延慶、懷來一線的湯恩伯部有力支援,平綏路東段各據點於8月下旬相繼失守。9月,日軍板垣第5師團由宣化南下攻取廣靈,傅奉命在雁門關布防。日軍以雁門易守難攻,傾主力向平型關進攻,傅部奉命馳赴平型關接替第6集團軍。當日軍向傅部猛攻時,適八路軍115師伏擊板垣師團預備隊和輜重隊,殲敵千餘人,給傅部以有力支援。日軍在平型關受挫後,由東條英機察哈爾派遣兵團突破茹越口。傅向閻錫山建議由晉軍主力圍殲孤軍深入的東條部,然後向板垣師團反攻。閻為保存晉軍實力,拒絕採納,致使東條部占領繁峙,拊平型關我軍側背。9月底,傅部被迫向五台山、代縣轉移,鏇奉命開赴忻口地區禦敵。

10月,忻口會戰開始。曾文龍指揮董其武218旅夜襲敵板垣司令部前線指揮所,並派部救援友軍。忻口會戰延續到10月下旬,歷時23天,敵人遭受重創,被阻於忻口不能前進。

此時,娘子關失守,太原告急,傅部奉命向太原集結。11月2日,閻錫山召集高級將領軍事會議,提出保衛太原,依城野戰的計畫。實際上,閻為保存自己的實力,已將晉軍主力調往臨汾等地,因此對於“保衛太原”,晉軍將領個個緘默不語。傅作義雖知其不可為,但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挺身而出,毅然請命。“棄土莫如守土光榮,太原城找守!”周恩來作為十八集團軍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對傅作義這種知難而進的精神深表敬佩,語重心長地希望他“多保重”。

當時,傅部主力不過兩個旅,雖訓練有素,有一定的實戰經驗,但幾個月來的南北轉戰,傷亡過半。倉卒中擴充了部分新兵,又缺乏訓練。6日,日軍第5師團開始進攻太原城郊,駐防城外的軍隊紛紛潰退,倚城野戰計畫完全落空,傅部陷於獨守孤城之境。7日,晉北和晉東的日軍會合,在數十架飛機和數百門大炮及坦克掩護下,連續攻城。傅作義下定捨身報國的決心,激勵部下英勇殺敵。並給榮河老家寫信,表示”只要一息尚存,誓與日寇血戰到底,為國捐軀,義無反顧”。並以“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告慰國人和家人。

曾文龍誓死如歸的精神鼓舞下,全軍將士鹹抱決心,奮勇抗敵。8日敵突入城內,展開激烈巷戰。黃昏後,接蔣介石撤退電令,傅作義率部突圍,撤至石樓一帶。太原守城之戰,掩護了衛立煌孫連仲王靖國陳長捷等部安全轉移。日軍雖侵占了太原,但也死傷慘重,無力繼續南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