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竹簡

曾侯乙墓竹簡,1978年在中國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掘,是已發現的古代竹木簡中最早的竹簡。曾侯乙墓竹簡是書寫於公元前433年之前的墨跡簡冊。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同時出土的還有曾侯乙編鐘。所出竹簡有字簡為240枚,6696字,內容為遣策。曾侯乙竹簡是自西晉時代發現汲冢竹書之後,截止到1980年,在先秦墓葬出土文字最多的一次。連同出土的銅器、編鐘與禮器等銘文一起,這些文字資料是研究這座古墓以及先秦時代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而且在文字學上也有重大價值。

曾侯乙墓竹簡

正文

中國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簡。1978年發掘。曾侯乙是戰國早期的曾國國君,墓中隨葬品十分豐富。在堆放車馬器、兵器、皮甲等物的北室中,發現了一批竹簡,共約240枚,大部分完整或基本完整,殘斷的簡有些能夠拼接,經整理後,全部有字的簡 (包括一枚只有方塊形段落號的簡)共編了215號。在已發現的古代竹木簡中,這是時代最早的一批。
整簡一般長72~75厘米左右,寬 1厘米左右。文字用墨寫在篾黃一面,只有 1號簡背面也寫字 (似有標題的作用)。簡的書寫從頂端開始,不留天頭,每簡一行,字數不一。除文字與下簡相接者外,簡下部都留有空白,字數最少的簡只有4個字(118號)。寫滿的簡,字數大都在50上下,最多的有74字(212號 )。全部簡文共6696字。簡文中還使用了一些標明段落的、作方塊或圓點等形的符號以及一些作用類似頓號的小短橫。
從簡上殘存的編繩痕跡看,這批簡原來是用上下兩道繩編組起來的。繩痕上下的兩個字,間距較大,可見是先編後寫的。由於編繩早已朽斷,並且有些簡已經嚴重殘損,各簡原來的編次難以完全恢復。
簡文記載了用於葬儀的車、馬 (包括自備的和別人贈送的) 和為它們配備的車馬器、兵器、甲冑等物的種類和數量,還往往標明某車為何人所御,某車、某馬為何人所贈。有 3 枚簡的內容比較特殊, 其中兩枚記有“傭所□□六夫……傳二人、拳一夫、焚牛一夫、芹二夫……柏 (奚?)二夫……桐一夫……”等,有人懷疑是關於俑或殉人的記錄。
簡文所記贈車者中有王、太子、令尹、魯陽公、陽城君等人。魯陽、陽城等都是楚邑,王、太子、令尹無疑也是楚國的。簡文以“大莫敖為適豧之春” 記時,大莫敖也應指楚的莫敖。可見曾在當時已經成為完全附屬於楚的附庸小國。竹簡字型的作風也跟楚國文字一致。
全部簡文的照片已發表於湖北省博物館編的《曾侯乙墓》下冊 (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見圖版一六九至二三一 ),釋文和考釋見同書上冊的附錄一。
曾侯乙墓竹簡對研究曾國歷史以及古代的喪葬、車馬和兵器等制度具有很大價值,在古文字學上也是極為重要的資料。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