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用人管人的非常手腕

曹操用人管人的非常手腕

《曹操用人管人的非常手腕》是由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跟曹操學管理

跟曹操學管理·曹操用人管人的非常手腕》主要內容簡介:在三國的明主中,曹操就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人。他的不尋常之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敢作敢當,意志堅決;二是高瞻遠矚,雄才犬略,具有慧限識人的能力。這樣的領袖才能為眾多人傑指明方向,帶領大家百折不撓地前進,繼而部屬才能由信而敬,由敬而忠。如此一來,運用權術,易如反掌。

編輯推薦

跟曹操學管理·曹操用人管人的非常手腕》:

“發掘人才”的識人之法

“仁者用仁,智者用智”的用人方略

“寬以待人,海納百川”的容才胸懷

“恩威並重,以情動人”的攻心之法

“大謀治人"的馭下之法

目錄

第一章 “發掘人才”的識人之法

在戰爭頻繁的年代,英雄豪傑苦心尋找的“明主”,一定是非同尋常之人。因為這些人自身就是出眾的人才,如果統御者的能力不如自己,自己的才能便沒有辦法得到施展,所以便不會去投奔他。在三國的明主中,曹操就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人。他的不尋常之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敢作敢當,意志堅決;二是高瞻遠矚,雄才大略,具有慧眼識人的能力。這樣的領袖才能為眾多人傑指明方向,帶領大家百折不撓地前進,繼而部屬才能由信而敬,由敬而忠。如此一來,運用權術,易如反掌。

行大事小而大之,行小事大而小之/2

任人唯賢,聚一賢而眾賢聚/5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11

人木三分,慧眼識人/16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22

問計於人,綜合考察/26

以察為先,知人善任/30

以才為貴,愛才痴狂/35

親名士,近名流/40

不拘一格,王室平民同台競技/4J4

唯才是用,求才若渴/50

陰謀陽用,天下文人盡收囊中/55

第二章 “仁者用仁,智者用智”的用人方略

自古以來,擁有雄才大略的統御者都非常重視從下至上推薦人才。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就曾下令:“於子之鄉,有居處為義好學、聰明質仁、慈孝於父母、長悌聞於鄉里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賢,其罪五。”曹操為了其“掃平天下”的需求,也大力倡導舉薦人才。但他的作為不止於此,他還看到了建立“選官管官”制度的重要性。擁有一批可以為己所用的人才固然很重要,但能夠發揮這些人才的能力更加重要。歷朝歷代都在使用人才,然而,能夠始終把知人作為用人的前提和基礎,把善任作為知人的目的和結果者,則曹操可圈可點。

唯才是舉,任用天下之智力/60

知人善任,人盡其才/63

用合適之人,任非常之任/68

擇人任事,因事擇人/73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81

關鍵時刻,自己兄弟上戰場/86

大膽用人,不負所望/89

知人所短,用人所長/95

反覆小人,舍而棄之/100

慎無苛求,剪裁貼補盡可用/103

第三章 “寬以待人,海納百川"的容才胸懷

用人容人,大多數人都懂,自詡有容人之量者也大有人在。但是,很多人表面上有“海納百川”之量,實際上卻是“小肚雞腸”;表面上待人寬容,實際上卻待人忌刻,即所謂“外寬內忌”。看待人才,不能受個人好惡左右,情與己同便忘其惡,意與己異便忘其善,甚至百善皆棄。

對待人才,不以個人主觀的好惡定用舍,這是曹操籠絡人才的一個鮮明特點。在他的人才隊伍中,既有跟隨他一起起兵的譙縣子弟,如夏侯悻、夏侯淵、曹仁、曹真等人,也有從敵方營壘中投奔、投降或俘虜過來的人,如武將中被陳壽評為“時之良將,五子為先”的張遼、張鄰和徐晃,他們原本分別是呂布、袁紹和楊奉的部將,再如文臣荀彧、郭嘉、許攸、賈詡等,他們原本是袁紹、張繡的謀臣。這些人既有享盛名、隱逸避世的士人,又有出身名門望族、世代歷任高官的後代新秀。這一點,不僅袁紹、袁術、劉表三人不能望其項背,比孫權、劉備也明顯占有優勢。曹操集團人才濟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曹操能夠公心待士,舉賢不避仇。

寬以待人,因禍得福/108

焚書定心,既往不咎/112

不念舊惡,給人留有餘地/116

厚待歸順者,化敵為己用/121

四海之內皆兄弟/126

推崇文士,謀為賞本/128

用智慧來達成心愿/132

感佩正直之人/136

不計較私仇用人才/138

容人所長,知錯必改真君子/142

開誠布公,集思廣益/145

知錯就改,善於納諫/150

廣納群臣言/154

第四章 “恩威並重,以情動人”的攻心之法

人對利益的追求,是事業活動的動因。有了利益的追求,才會產生奮鬥的動力。如果不是為了秋天的收穫,就不會有春播的舉動;不是為了擴大視野的享受,也許就不會有火車、飛機、電影、電視的問世:不是為了穿著舒適,也許世人至今還認識不到羊毛、棉花的價值。

反之,如果無個人的利益可求,人可能對什麼都麻木、冷漠、依賴成性,久之則不相信自身的力量。就此而言,統御者的信任可以喚起部屬的良知,建立感情的橋樑,激發部屬的責任心。

恩威並施,以情動人/160

以誠換誠,留住人才/165

該哭就哭,哭出真情賺人心/171

以德報怨,敵為己用/174

以義動人,道義換來忠誠心/177

眾望所歸,方能得貴人相助/182

陽謀之智成大事,陰謀之技弄小情/185

不為虛名累,以丞相自居/189

以民為本,方能治國安邦/193

第五章 “大謀治人”的馭下之法

序言

提到曹操,免不了會讓人想起《三國演義》中一幕幕真實刻畫的人物形象。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處在一個社會動盪的時代,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史書對曹操的評判褒貶不一,但曹操識人用人,其氣度與才幹,著實令人折服。

常言道:“時勢造英雄。”東漢末年,世事動亂,正是這種特殊的歷史環境培育了曹操,使他成為三國時期一方的霸主。

曹操憑藉其雄才大略,馳騁華夏,掃蕩群雄,統一北方,居天下三分有其二,不愧為出類拔萃的英雄。然曹操終能成大業,識人用人是其重要原因。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稱:“識拔人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史以為鑑,曹操之識人用人,實為今人之楷模。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東漢後期的社會動亂,東漢就不會滅亡,也就不會出現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一批叱吒風雲的人物了。是時代給這些英雄人物提供了發揮才能、表演自己,最終實現自我價值的舞台。

曹操是三國中最善於從對立面去看問題的人。所謂“大謀者小而大之,小謀者大而小之”,謀取天下做大事的人,即使最小的計謀也是大事;而只想做細瑣小事的人,即使再大的計謀也是小事。

曹操深識欲統一大業,既需要順應歷史潮流,贏得百姓的擁戴,更需要一大批俊傑竭誠相佐。故操破山東黃巾軍、領袞州牧之後,即“招賢納士,卑禮厚幣,四方求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