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縣杏園村

杏園,唐時建村,因村周圍多杏樹而得名,明初,袁國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落戶。 杏園村位於曲周縣城東13公里,東與孫莊杏園村發展史杏園,唐時建村,因村周圍多杏樹而得名,明初,李姓及袁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落戶。 1945年日本投降,炮樓拆除,在黨的領導下,鬥地主、分田地,杏園人民徹底翻身,自己學家做了主人。

概述

中共杏園村發展史中共杏園村發展史中共杏園村發展史中共杏園村發展史 一、 村概況綜述 杏園,唐時建村,因村周圍多杏樹而得名,明初,袁國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落戶。杏園村位於曲周縣城東13公里,東與孫莊

杏園村發展史

杏園,唐時建村,因村周圍多杏樹而得名,明初,李姓及袁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落戶。中國農大曲周實驗站分別在村南村北,打深井兩眼,難怪有一李姓老農自編了一幅對聯,上聯:東西河滋潤沃土,下聯:南北井澆灌良田,橫批:永記黨恩,這些配套的水利設施,改變了杏園的生產條件。村有東西三條大街,全村共138戶,706人,耕地1320畝,高低壓線路6000多米,標準辦公樓10間,支票兩委班子成員6人。共產黨員15名。沙壤地,土地肥沃,各種農作物宜種,街道全部硬化,家家吃上自來水。2006年人均年收入2800元。 解放前,特別是抗戰時期,本村距龍堂炮樓僅2華里,經常被日偽軍燒殺搶掠,大多數民眾被強迫炮樓做過苦工,民國三十二年又遇上大災荒,草籽不見,全村人絕大部分外逃,丟兒棄女比比皆是,村民沒有在天災人禍面前低頭,在共產黨領導下,英勇地同日偽軍展開鬥爭。成立了黨組織、模範班、自衛隊、農會,組織青年參加革命軍隊,先後有李玉山、李鳳祥、李修敬、等烈士英雄。1945年日本投降,炮樓拆除,在黨的領導下,鬥地主、分田地,杏園人民徹底翻身,自己學家做了主人。 新中國成立後,在歷屆黨支部的帶領下,杏園人民積極加入社會主義建設、奮發圖強、艱苦創業,開河打井、大搞水利建設,在北農大的幫助下,平整了土地,打了深井,修建了防治壟溝,使過去低洼鹽鹼、寸草不長的鹽鹼地變成了現在排灌自如的良田。 現在全村人民生活富裕、安居樂業,家家電器齊全,人均收入創歷史新高,在支村一班人與鄉親們一起,向建設高效農業、商品流通、農副加工等縱深方向發展,為新杏園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政治方面

杏園村黨政組織健全,並能較好發揮作用,村成立了村務公開領導小組,認真落實村民的各項權利,讓民眾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同時,製作了公開欄、意見箱,讓村民參政議政,自覺接受村民監督,支村兩委幹部樹正氣、講團結、求發展、剎歪風,全村幹群關係融洽,社會秩序穩定。

經濟方面

建國後,在黨的領導下,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廣大民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高漲。特別是袁貴銀擔任支部書記、孫全福擔任村委會主任以來,多方籌資,新建達標國小一所,辦公樓一外,硬化路面1260米,整改了線路,打深井3眼,新增50KV變壓器2台,在公路兩側建起了物流市場,既方便了民眾也加快了民眾致富的步伐,現在全村大部分村民已安上了電話,大部分家庭有機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