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摩耶舍

基本信息

曇摩耶舍

曇摩耶舍曇摩耶舍,中文名法明,是罟安人。少而好學,14多時就受到佛教大師弗若多羅的賞識。長大成人後,具有非凡的才幹,文雅而有神慧,廣覽佛門經、律,具有超人的悟性。耶舍常常一個人獨自來到深山大澤,不避豺狼虎豹,整天整天地獨自思索。他還常常坐在樹下,自思自責,已經將近30歲了,尚未得成正果,一想到這些,就感到很泄氣,於是整天不吃飯,也不睡覺,來懺悔自己以前的罪孽。後來他夢見了博叉天王,天王對他說:"做為佛教徒,應當遊方各地,弘揚教化,以濟世為懷,怎能僅僅是守著小節、獨善自身呢?得道成佛,要藉助因緣,等待時機,不能強求,不能有非分之想。"耶舍醒來後,經過反覆考慮,決定前往各地遊歷,傳道授法,隨後開始了他的遊方生涯。
耶舍於晉隆安(公元397年一401年)年間,來到廣州,住在白沙寺。因耶舍擅長背誦《毗婆沙拉》,人們都稱他為"大毗婆沙",這時他已經85歲了,有85個徒弟。當時有個在家奉法修行的張普明,向耶舍諮詢佛法,耶舍為她講說《佛生緣起》,並翻譯了《差摩經》一卷。

來到長安

曇摩耶舍到晉義熙(公元405年一418年)年間,耶舍來到長安,當時後秦姚興僭稱為王,但姚興崇敬佛法,耶舍來到長安後,受到姚興的殷勤接待。恰值這時有個天竺國的僧人曇摩據多也來到關中,與耶舍志趣相投,相處如多年的老朋友。他們二人共同翻譯《舍利弗阿毗曇》,從後秦弘始九年(公元407年)到十六年(公元414年)才全部完成,共22卷,後秦太子姚泓親自管理,僧人道標作序言。耶舍又南遊江陵,住在辛寺,大力弘揚禪法,有三百多名僧人,前來向他問學。有些本來並不信奉佛教的士人和百姓,來辛寺拜訪耶舍後,都皈依佛教。耶舍說從前有個師父帶著一個徒弟修行,後來都得成正果。還有一次正在僧房內關著門坐禪,忽然看見有五六個神僧來到僧房。又時常能看見有神僧飛來飛去,坐在樹端。雖然耶舍經常交接神明,但平時也象凡人一樣,並未顯露出什麼跡象,而當時的人們都知道耶舍已經得成聖果。到南朝宋元嘉年間(公元424年一453年),耶舍又回西域去了,此後的情況人們就不知道了。
耶舍有個弟子,名叫法度,精通梵語和漢語,常幫助耶舍翻譯佛經。法度是竺婆勒的兒子,竺婆勒曾在廣州住過很長時間,到各地去做生意,在去南康的途中,生下一子,取名南康,長大後改名金迦,出家後又改名法度。法度曾是耶舍的弟子,跟著耶舍學習經法。耶舍回西域後,法度便獨自行道,並說專學小乘佛經,不讀大乘佛經,而且只是禮拜釋迦牟尼,但不禮拜十方佛,齋飯時只用一個銅缽,別無他物。法度還令女尼們到懺悔之日,相對著伏在地上,以示懺悔之意。南朝宋已故丹陽尹顏峻之女法弘尼、交州刺史張牧之女普明尼,都曾隨法度受法。現今京城的宣業、弘光等東土的眾多女尼都學習法度的遺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