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是中國陶瓷專業博物館。在江西省景德鎮市瓷都大道盤龍崗、位於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該館館區範圍達83萬平方米。館區內有古窯建築群和清代民居建築群。現有館藏文物5000餘件,其中一級文物100餘件,1979年籌建,1984年10月1日正式開放。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

“景德鎮”一名始於北宋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宋真宗命昌南鎮進貢御瓷,並命底書“景德年制”款,因御瓷“光致茂美,四方則效”,於是“天下鹹稱景德鎮瓷器”,景德鎮因此而得名,並延用至今。

1949年5月5日,景德鎮從浮梁縣析出置市,1953年6月15日,開始為江西省省轄市。1982年,景德鎮被國務院命名為我國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85年,升格為甲類開放城市。

景德鎮地處山區,但境內河流縱橫交錯,從四面八方匯集市區,尤其是發源於安徽祁門的昌江、及其支流東河,南河與西河,繞城而過,下游九十公里匯入鄱陽湖。

昌江各支流流經之處,多為制瓷原料和燃料的產地,在各支流上安裝用以粉碎瓷石、製作瓷土、釉果的水輪車和水碾。

據記載,當地有水輪車6000餘部,有水碾4700餘支,盛時超過6000支,當車輪旋轉,水碾翻滾之時,“重重水碾夾江開,未雨殷傳數聲雷”的景象,蔚為壯觀。

館內概述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館區範圍達83萬平方米。館區內有古窯建築群和清代民居建築群。古窯作坊內,有瓷工進行手工制瓷技藝表演,燒制仿古瓷;清代民居建築內,有景德鎮陶瓷發展史和書畫展覽。民俗建築內,有景德鎮瓷業民俗展覽。

整個博覽區由古窯和陶瓷歷史博物館兩大景區組成,被國內外專家和陶瓷愛好者稱為“活的陶瓷博物館”。

現有館藏文物5000餘件,其中一級文物 100餘件,尤以永、宣官窯及元瓷器和元青花工藝技術標本為多。宋影青龍虎枕,採用鏤雕與挖雕結合;元青花梅瓶屬元青花中的精品;明宣德青花海獸大盤,直徑72厘米,為當年御窯專製品。

該館還設有湖田古窯址陳列館。館屬品陶齋,專門從事古瓷研究。

該館與江西省博物館合辦有《古瓷》刊物。

館藏文物

明閭

明閭明閭
“明閭”有閭門、店鋪、祠堂、民宅等八棟建築。明代閭門在明建遺存中較為罕見,此處夏田閭門更為精美。明代晚期的店鋪為三開間,明間稍大,兩次間為櫃檯,建築簡樸實用。

汪氏五股祠堂為三開間,由照壁、享堂、後寢組成。其他五棟民宅的典型平面是圍繞天井布置上下堂、上下正房、東西廂房等。層高都在四五米,結構基本是穿斗式。山牆面多做成梯形的封火牆(俗稱馬頭牆),雕刻紋飾各具特色,其中兩進三層的苦菜公大宅在明建遺存中尤為罕見。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園

清園”有四棟不同類型的清代建築。正中一棟是命名為“玉華堂”的祠堂。該祠堂由照壁、門廳、享堂、後寢組成,平面闊朗,空間高大,地面一色青石板,構架粗獷壯觀,雕刻彩飾富麗堂皇。

祠堂後是成為“大夫第”的清代進士住宅,旁邊配有一書廳和住宅相通,廳前設石欄水池,兩旁是格扇廂廊。門外有小花園,形成一處閒靜幽雅的小天地。祠堂右側是一棟滄溪民宅,為小康人家住宅。其後是窯柴行老闆的龐大住宅,共有三進,整個建築立勢軒昂,用料考究。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瓷音水榭

瓷音水榭景德鎮瓷樂團於1985年成功地研製了以瓷盤為主要材料的新型民族打擊樂器“瓷甌”,先後獲得國家發明銀獎和文化部科技成果獎。這套瓷樂器採用優質瓷土按專業樂器技術要求精緻製作,演奏起來清晰悅耳、美妙動聽,是景德鎮瓷樂器“聲如磬”的集中體現,具有音質純正優美,音域音量適中和音準校定後不受氣溫影響而較穩定等特點,屬於世界首創。瓷樂團第一次在“99”昆明世博會上亮相,立即引起轟動。2000年,時任外交部部長的錢其琛同志聽完瓷樂後,欣然題詞“奇瓷神韻”。

館內遊覽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
陶瓷歷史博物館陳列了大量景德鎮歷代古瓷精品等歷史文物。明清建築由一系列祠堂,閭們,民居,街道和店鋪構成,布局合理,風格獨特,或古樸粗纊,或幽雅宜人。  

古窯由風火仙師廟、圓器作坊、琢器作坊、柴垛、窯房、鎮窯等組成,展示了景德鎮獨特的瓷業習俗、古代工業建築布局和明清時期景德鎮手工制瓷的工藝過程。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景德鎮的瓷工是怎樣生產瓷器的。

古窯瓷廠為古陶瓷製作區,生動地再現了景德鎮古代陶瓷製作工藝的全過程。這裡有6 間古胚房,為珍貴的中國古代工業建築實例。每組胚坊似封閉的三和院或四合院,由三棟四棟向院內敞開的建築組成。呸房內,工人們以傳統的手工制瓷工藝操作,妙手神工讓遊人驚嘆不已。廠內還有一座古樸高大的名式鎮窯。此窯以松柴為燃料。窯長18米,成直躺的鵝蛋形,前大後小,尾部砌築高約21米的薄壁煙煙囪。這是古代建築工匠巧妙利用曲木重心和彎曲外型立築架梁的結果,可謂匠心獨具,也是我國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觀。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
景德鎮人把手工制瓷作坊叫做坯房,是生產瓷坯的場所。瓷坯的製作大部分是在轆轤車上完成的。工人師傅用木棍攪動車盤,車盤快速旋轉,這時即進行做坯。做坯,景德鎮俗稱拉坯,利用雙手在飛旋的車盤上把瓷泥拉製成粗坯。碗、盤、杯、蝶等器皿就是這樣拉出來的,隨著工人師傅手型的變化,一個粗坯很快就出來了。拉坯要求眼準手穩,隨著雙手的微妙變化,碗形也在不停地變化著,手引泥走,泥隨手變,給人以柔軟而富於彈性的感覺。

碗坯拉好以後,放在一塊狹長的木版上,稱為料板,然後放到工位上方的坯架上陰乾至半乾半濕,然後就可以進行下一道工序的操作,即印坯,是坯體內側面定型的操作。坯體在乾燥過程中會有一定程度的收縮變形,而且手工拉坯很難保證件件坯體完全符合規格要求,所以要在一定規格的標準模子上印坯定型。

印坯以後又放到料板上,移到曬坯架上用陽光乾燥。在曬坯架的下方還有一個水池。曬坯架和水池合稱曬架塘,是古作坊里的重要設施。水池和曬架一上一下,利用了空間,減少了占地。水是會蒸發的,蒸發量隨溫度和濕度的變化而變化。天氣炎熱、乾燥的時候,池內的水分蒸發加快,增加了上方曬坯區域的水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曬坯架上坯體的乾燥速度,使坯體乾燥不至於過快,這樣坯體的收縮就比較均勻,在高溫燒成時,可以減少或消除成瓷出現開裂的毛病。

坯體外側面的修整和定型則由利坯工序完成,即在轆轤車上根據坯體的外型及尺寸的要求,使用不同的具把粗坯旋削成符合要求的坯體。利坯操作全憑技藝和經驗,一刀一刀地旋削,是整個成型操作中難度最大、技術要求最高的一道工序。在景德鎮傳統名瓷中有一種薄胎瓷,薄胎瓷的利坯難度更大,尤其在利坯的最後階段,真可謂是爭勝負於一絲一忽之間,定成敗於一刀一息之上,少一刀則坯體嫌厚,多一刀則坯破器廢,即使是一個大的喘息也可能導致前功盡棄。

坯體經過利坯以後再補一次水,除去附著在坯體上的粉塵,涼乾後就可以開始繪製青花了。青花是一種釉下彩,青花料的主要發色成分是氧化鈷,在坯體上畫好青花紋樣後,再上一層透明釉,入窯一次燒成。畫完青花以後再經過上釉、挖底等操作,在坯房裡的操作工序就全部完成了。

所獲榮譽

1994年10月,景德鎮陶瓷民俗博覽館被江西省委、省政府授牌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11月又入選為全國100家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景德鎮陶瓷文化博覽區(含民俗館、古窯瓷廠)2004年11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現已成為瓷都最著名的文化旅遊景點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