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六卿

前569年 前562年 前546年

六卿概述

狹義上的晉國六卿指的是自前546年—前497年在晉國出現的范、中行、智、韓、趙、魏六個世襲卿族。六卿共主國政,專擅晉權。這也是最經典的六卿模式。廣義上的晉國六卿則是指從前633年晉文公重耳始作三軍設六卿起,直至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的六卿軍政制度。期間狐氏、先氏、欒氏、屠氏、箕氏、賈氏、趙氏、郤氏、胥氏、中行氏、溫氏、士氏、范氏、原氏、屏氏、步氏、韓氏、荀氏、彘氏、呂氏、令狐氏、程氏、鞏氏、智氏、邯鄲氏、魏氏紛紛角逐晉國政治舞台,他們同在一個屋檐下,為了生存,為了爭權,為了奪利,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競爭,其間親情與仇恨交織、恩義與血腥錯雜,共同譜寫了一部壯烈的歷史詩篇。
編輯本段

歷史背景

晉國在春秋時期實在是太引人注目了:其一,它是實力最雄厚、稱霸時間最長的“超級大國”;其二,它的執政官長期為異氏臣子,而不是象其他絕多數諸侯國那樣由“公族”勢力執掌,最後,強大的國家終於被異氏瓜分了。它的這兩個特徵的形成,始作俑者是一代霸主、晉文公重耳的父親獻公詭諸。

晉國內亂——曲沃代翼

晉國是天子的兄弟之國,並一直是周王朝的肱骨,地位顯赫。周平王東遷,晉文侯仇出兵勤王,功在社稷。晉文侯還有個弟弟,名成師,史稱曲沃桓叔,都是在戰爭中生的,仇這個名字確實沒有成師好,當時就有人預言要出亂子。前784年,晉穆侯去世,其弟晉殤叔短暫的篡位,又被晉穆侯的長子公子仇奪位,晉文侯在位35年。前745年,文侯子昭侯即位後,時曲沃附近有叛亂,晉昭侯就把叔父成師封到曲沃,這是比首都翼還要大的都市,麻煩來了:成師和他的子孫數十年如一日地開始和晉侯爭國君之位,鬥爭極其複雜的殘忍。總之,前679年,經過長達67年的內戰,成師的孫子晉武公稱終於消滅了“仇”的子孫,晉國暫告安定,史稱“曲沃代翼”。當時,齊桓公小白已經開始了他的霸業。前677年晉武公死,兒子晉獻公詭諸即位了。詭諸在位期間乾的兩件大事——擴張國土與屠殺宗族。

公族摧殘者——晉獻公

晉獻公詭諸也許是晉國67年的內斗形成的慣性吧,晉獻公即位後,即使他想仁慈都難以作到了——他的晉獻公詭諸
曾祖父成師的公子、公孫(史稱桓莊之族)也不少,時時想著幹掉詭諸,晉獻公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於是以士蒍之謀,裡間群公子,遂用8年的時間屠殺。本家殺得差不多了,基本上也就沒什麼問題了,但血腥的殺戮慣性使得詭諸不由自主的把毒手伸向了自己的兒子。前672年,即晉獻公五年,“伐驪戎,驪姬、驪姬弟(妹妹),俱愛幸之。”驪姬為了給自己的兒子謀取繼承權,經過姐妹的一系列陰謀奪嫡活動,當然最根本的還是詭諸的殘忍本性,前655年,太子申生被逼死,重耳、夷吾出奔。驪姬還使詭諸和晉國的群臣盟誓:都不許接納或者幫助外出的公子。到此,雖然詭諸自以為完全解決了隱患,但他離死也不遠了,身後的事情就由不得他了。詭諸的上述做法對晉國的未來有深厚的影響,國君的兒子從此一般不被留在本國,這成了一種制度。這個措施雖然當時起到了穩定內部的作用,但是長遠看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紛紛裂變,晉國因為公室的人員和力量極其單薄,各個大家卿大夫不斷坐大。

卿族扶植者——晉文公

但異姓勢力的坐大,晉獻公只是掃清了障礙,真正把他們培育起來的,還是一代霸主晉文公重耳。重耳流亡十九年,身邊的心腹有狐偃、趙衰、顛頡、魏犨
、胥臣等都是異氏,這些人也都是他此後重要的依靠對象。即使回國後,重用的先軫、欒枝、荀林父等人也大都是異姓。這些人都是霸業的建設者,幾十年後,他們的下一代在維護著晉國百年霸業的同時,也在蠶食晉侯的君權,果然在幾百年後,他們的子孫成為晉國宗廟的掘墓人。可以說,從晉文公、晉襄公父子相繼稱霸後,晉國的國政基本掌握在異氏的大臣手中,結果是國君越來越弱,異氏卿族越來越強。公族與卿族、卿族與卿族經過200餘年的鬥爭與兼併,最終造成了魏、趙、韓三家分晉的格局。其間的恩仇故事跌宕起伏,兼併撕殺極其殘酷,精彩程度絕不亞於當時各個國家間的紛紜爭鬥。
編輯本段

晉卿世家

【趙氏、邯鄲氏、梁氏】趙與秦、梁為一宗,同出於趙城。造父擅御,幸於周穆王,封於趙城,立趙氏。造父侄孫趙非子封於犬丘,其後建立秦國,裔孫趙叔帶去周侍晉,其後建立趙國。梁國亡,後裔入晉為大夫。第一代:趙衰(趙夙之弟)、梁益耳(梁康伯之後)第二代:趙盾(趙衰嫡子)、趙同(趙衰子,別為原氏)、趙括(趙衰子,別為屏氏)、趙嬰齊(趙衰子,別為樓氏)、趙穿(別為邯鄲氏)、梁弘(梁益耳之侄)第三代:趙朔(趙盾子)、趙旃(趙穿子)第四代:趙武(趙朔子)、趙勝(趙旃子)第五代:趙成(趙武子)、趙獲、邯鄲午(趙勝子)第六代:趙鞅(趙成子)、趙稷(趙午子)、梁嬰父第七代:趙無恤(趙鞅庶子)、趙伯魯(趙鞅嫡子)、趙羅第八代:趙周(趙伯魯子)、趙嘉(趙無恤子)第九代:趙浣(趙周子)第十代:趙籍(趙浣子)(【注】:顯示粗體字之人為前633年後擔任卿之人)【狐氏、賈氏、續氏】狐氏出於戎族。晉初治國: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生文公重耳,小戎生晉惠公夷吾,故為晉舅氏,及“文襄之世”狐氏極盛。第一代:狐突第二代:狐毛(狐突長子)、狐偃(狐突次子,別為賈氏)第三代:狐溱(狐毛子)、賈季(狐偃子)第四代:狐鞫居(別為續氏)【畢氏、魏氏、呂氏、令狐氏】魏氏之先為周公族,畢公高立畢國。後畢國滅,公族子弟稱畢氏,散落各地。有一人曰畢萬侍奉晉獻公詭諸,因功封於魏城,為魏氏,其後建立魏國。第一代:魏犨、魏壽余第二代:魏顆(魏犨子、別為令狐氏)、魏悼子(魏犨嫡子)、呂錡(魏壽餘子,別為呂氏)、畢陽第三代:魏絳(魏悼子子)、令狐頡(魏顆子)、呂相(呂錡子)第四代:魏舒(魏絳嫡子)、魏戊(魏絳子)第五代:魏取(魏舒子)、畢游第六代:魏曼多(魏取子)第七代:魏駒(魏曼多子)、豫讓(畢游孫)第八代:魏斯(魏駒子)【荀氏、中行氏、智氏、輔氏、程氏】荀氏之先為晉公族。晉武公滅荀國,以此地賜大夫原氏黯,別為荀氏。後逝敖生荀林父,其後為中行氏,荀林父弟曰荀首,其後為智氏,故中行氏、智氏實出於一宗第一代:荀息第二代:逝敖(荀息子)第三代:荀林父(逝敖子,別為中行氏)、荀首(逝敖幼子,別為智氏)、荀騅、程驩(別為程氏)第四代:荀庚(荀林父子)、智罃(荀首子)、程滑、程季(程驩子)第五代:中行偃(荀庚子)、智朔(智罃子)、程鄭(程季子)、荀家、荀會、中行喜、智起第六代:中行吳(中行偃子)、智盈(智朔子)第七代:中行寅(中行吳子)、荀躒(荀盈子)第八代:智申(荀躒子)、智果(別為輔氏)、智徐吾第九代:智瑤(荀申子)、智宵【韓氏、藺氏、箕氏】韓氏之先為晉公族。曲沃桓叔生子萬,封於韓原,為韓氏。文公即位,韓氏不旺,為趙氏家臣。至悼公即位,任韓厥為正卿,韓氏復興,其後建立韓國。第一代:韓簡第二代:韓子輿(韓簡子)第三代:韓厥(韓子輿子)、韓穿第四代:韓起(韓厥幼子)、韓無忌(韓厥長子)第五代:韓須(韓起子)、箕襄(韓無忌子,別為箕氏)第六代:韓不信(韓須子)、韓固、韓康(別為藺氏)第七代:韓庚(韓不信子)第八代:韓虎(韓庚子)第九代:韓啟章(韓虎子)第十代:韓虔(韓啟章子)【杜氏、士氏、范氏、隨氏、劉氏、鞏氏、彘氏】范氏之先為祁姓,隰叔侍晉,為士師(法官),以之為氏。後士會封於隨邑,部分為隨氏;又封於范邑,部分為范氏。士雃仕秦,立劉氏,漢高祖乃其後也。第一代:士蒍(杜隰叔子,別為士氏)、杜原款(杜隰叔子)第二代:士缺(士蒍長子)、士榖(士蒍幼子)第三代、隨會(士缺子,別為隨氏、范氏)、士穆子(士缺嫡子)、鞏朔(別為鞏氏)第四代:范燮(士會子)、士魴(士會幼子,別為彘氏)、士渥濁(士穆子子)、士雃(士會子,別為劉氏)、士富第五代:范匄(士燮子)、彘裘(士魴子)、士弱(士渥濁子)、劉明(士雃子)第六代:范鞅(士匄子)、士瑕(士弱子)、劉遠(劉明子)第七代:范吉射(士鞅子)、士彌牟(士瑕子)、劉陽(劉遠子)【欒氏、架氏】欒氏之先為晉公族,晉靖侯之孫欒賓封於欒邑(“欒”通“架”,今河北欒城一帶)。其後以欒為氏,世代為晉國卿士。第一代:欒成(欒賓子)第二代:欒枝(欒成子)第三代:欒盾(欒枝子)第四代:欒書(欒盾子)、欒京廬第五代:欒黶(欒書嫡子)、欒鉞(欒書子)、欒糾(欒書子,別為卞氏)第六代:欒盈(欒黶子)、欒魴、欒豹、欒樂【先氏、原氏】先氏與士氏共祖,隰叔初封於先邑,以先為氏。自獻公,先氏多為武官,以勇武侍晉,然先氏之族不睦,先丹木、先友多有隙。第一代:先丹木,先友第二代:先軫先蔑第三代:先且居(原軫子)、先都、先仆第四代:先克(先且居子)第五代:先榖【郤氏、步氏、苦成氏、溫氏、冀氏】郤氏之先為晉公族,叔虎因功封於郤邑。隨後其家甚旺,出現四世八卿。至晉厲公時,郤氏三卿五大夫,可謂“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第一代:郤豹(別為郤氏)第二代:郤芮(郤豹嫡子)、郤榖、郤溱、郤義(郤豹幼子)、郤稱第三代:郤缺(冀芮嫡子,別為冀氏)、郤揚(郤義子,別為步氏)第四代:郤克(郤缺嫡子)、郤犨(步揚子、別為苦成氏)、步招(步揚嫡子)、蒲城鵲居(郤揚子)第五代:郤錡(郤克嫡子)、郤至(蒲城鵲居子,別為溫氏)、郤毅(蒲城鵲居子)、郤乞
編輯本段

人物風雲

狐偃
狐偃出於戎族,姬姓,狐氏,狐突次子,狐毛之弟,晉文公之舅,略有貪慾的政治家。文公集團骨幹成員
其父狐突為晉國大夫,狐偃與公子重耳交厚,重耳“有士五人”,狐偃其一。晉獻公21年,驪姬之亂,太子申生自殺,公子重耳與夷吾皆在外將兵。狐偃保重耳受蒲城,後與重耳謀,奔狄國,終伴重耳左右。重耳居狄12年,又力主重耳奔齊以避難,開始了漫長的流亡之旅。7年間,狐偃不辭勞苦,忍辱負重,兢兢業業為重耳出謀劃策,艱難的推動著重耳的復國大業。文公回國即位,委國政於狐偃,為執政大夫。晉文公初設三軍六卿,狐毛、狐偃將上軍。時晉國政治革新之措多出於狐偃。其執政8年,使晉國國力得到了狂飆式的發展。並為文公作“勤王退楚”的戰略規劃,將晉國推向霸主的聖壇。
先軫
姬姓,先氏,名軫,因采邑於原,又稱原軫,先丹木之子。晉國傑出的軍事家,優秀的軍事統帥。
[1] 前660年,晉獻公見惑於驪姬,欲廢太子申生,其父先丹木說申生避禍,申生不從,先丹木知其必亡,乃附公子重耳。重耳“有士五人”,先軫其一。獻公崩,晉亂,至惠公夷吾,先氏為公子重耳之內應。(《史記》稱先軫亦隨重耳出亡)文公即位,委先軫以重任。前633年,晉始作三軍,以先軫佐下軍。一年後,中軍將郤轂卒,先軫躍為中軍元帥。狐偃是文公稱霸的戰略制定者,那先軫就是文公稱霸的戰略執行者。城濮之戰,先軫巧妙的利用文公退避三舍之勢,大敗楚軍,一戰定霸。文公崩,襄公立,秦出兵伐鄭,不禮於晉,先軫全殲秦軍於崤山,生俘秦將。襄公從婦人之言,縱秦將歸。先軫聞之,入宮責襄公“一日縱敵,萬世之患”,襄公大悟,急遣人追之,不得!先軫悔其欺君之舉,大慚。後先軫攻翟,單騎免胄入翟營,壯烈殉國。先軫死後,其子先且居繼立為中軍元帥,繼續為晉國的霸業作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趙成子
嬴姓,趙氏,名衰(同“崔”),字子餘,排序為季,諡號成,史稱趙成子、成季、孟子余,晉文公四年(前633年)任原大夫,亦稱原季。叔帶之後,早年便追隨公子重耳,重耳“有士五人”,趙衰其一也。自始至終伴隨重耳左右,與重耳同行流亡19載,不離不棄,為重耳股肱之臣。文公回國即位,為趙衰為心腹,每每以軍政要務委之,趙衰不受,卻將他人之賢薦於文公。前633年,晉作三軍六卿,郤轂、郤溱、狐毛、欒枝、先軫皆為趙衰所薦,文公對趙衰之信任由此可見一斑,亦可看出趙衰讓賢之德。且趙衰所薦之人皆為治世之能臣。比之介子推所鄙夷“將貪天之功據為己有”的狐偃相形見絀。上軍將狐毛死後,趙衰替之,始入六正行列。狐偃死後,替之為執政大夫。終趙衰之世,低調處事,其謙讓之賢令人可敬,賈季贊其曰:“冬至之日”。前622年,趙衰逝世,其子趙盾繼立,趙衰已經為其子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競爭資本。
趙宣子
嬴姓,趙氏,名盾,排序為孟,諡號宣,史稱趙宣子、宣孟,趙衰之子。時人尊稱其趙孟,晉國第一位趙宣子召集黨羽
將執政大夫與中軍元帥軍政大權集於一身的卿士,始稱正卿。自文公後出現的第一位權臣,頗有建樹的政客,晉國霸業中衰的始作俑者,是毀滅晉國宗廟的第一人。趙衰隨重耳避難於翟,娶戎女叔隗,生一子,曰趙盾。後趙衰又隨重耳出奔,留下趙盾母子。及重耳即位,趙氏富貴。趙衰將叔隗、趙盾母子接回絳城。衰以趙盾賢能,立為宗子。趙姬(晉文公之女)三子趙同、趙括、趙嬰齊皆侍奉趙盾。前622年,趙衰逝世,趙盾繼任為執政大夫,幸運的是幾乎同時,胥臣、欒枝、先且居也隨之而去。一年後,晉襄公重組內閣,在陽處父的協助下,以趙盾將中軍,賈季佐之。年輕的趙盾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卿士,直接輔佐晉襄公。而就在同年,晉襄公薨逝,趙盾再次幸運的走上前台,開始了對晉國長達20年的專政。襄公崩逝,趙盾主張擁立在秦國的公子雍,而他的副手賈季卻更願擁立在陳國的公子樂。雙方各不相讓,賈季私自派人去陳國迎公子樂,趙盾察覺後派人誅殺。賈季憤恨陽處父,將其刺殺,趙盾乘機驅除賈季,自此趙氏一家獨大的格局已然形成。趙盾隨即遣先蔑、士會往秦國迎立公子雍。晉襄公的夫人穆嬴攜太子夷皋,哭訴於趙家。趙盾無奈,乃立夷皋,是為靈公。其後領晉國三軍於令狐打敗護送公子雍的秦軍。自此秦晉再生戰禍。為確立自己在國際上的權威,趙盾主盟,與齊、魯、衛、鄭、宋、陳等國國君盟於扈,儼然以霸主自居,開晉國卿大夫會盟諸侯之先河。前620年,先轂、梁益耳、蒯得為亂,趙盾未經靈公太后應允,擅自殺戮朝中大臣,時趙氏氣焰之盛,諸卿皆畏。前615年,秦晉戰於河曲,趙盾族弟趙穿與胥甲不從將令。趙盾廢胥甲而用趙穿,其執法之不公為人所恥。趙盾在朝中表面與郤缺、士會、荀林父共主國政,實際上獨擅專行。趙氏黨於郤氏、先氏,排擠荀氏、欒氏。趙盾的高壓政策,眾卿敢怒不敢言。靈公漸長,為趙盾所制,心甚不快。靈公刺殺趙盾未遂,趙盾逃匿,未出國境,趙穿弒靈公,迎趙盾。趙盾歸,竟然不誅弒君之人。史官董狐憤而提筆:“趙盾弒其君”。趙盾又立公子黑臀為晉侯,是為晉成公,又以晉無公族為由,在晉國設立公族大夫、餘子、公行建制,其職位主要由卿族世家子弟擔任。晉國公族日弱,卿族日強,這對晉國君權幾乎是致命一擊,晉國的分裂已經提前預定。時楚莊王即位,勵精圖治,國力日強,不斷北上,向晉國霸業發起嚴峻挑戰。秦國因崤山之恨、令狐之敗屢屢攻擊晉國後方。趙盾以私為主、以公為次的執政理念使得晉國內部矛盾重重,文襄霸業也已搖搖欲墜。前601年,年僅50餘歲的趙盾撒手人寰,指定由郤缺執政。他留下的是晉國分崩離析的朝政與土崩瓦解的霸業,還有那個他一手經營扶植,卻已成眾矢之的的趙氏家族。
中行桓子
姬姓,中行氏,名林父,諡號桓,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名荀林父,時人稱之荀伯、中行伯,後人稱
之中行桓子。荀息之孫,逝敖長子,中行氏之祖;其弟曰荀首,為智氏之祖。其祖父荀息為晉獻公股肱之臣,獻公彌留之際,託孤於荀息,後幼主奚齊、卓子相繼被弒,荀息以身殉職。這對後來的荀林父應該產生了很深的影響。晉文公城濮之戰,荀林父為晉文公御,一年後,文公作三行以備胡,以荀林父為中行將。幾經升遷,至前622年,佐下軍,始入六正。後趙盾獨擅晉政,權勢熏天之時,荀林父憑藉著自己獨當一面的傑出才幹,為趙盾所倚重;同時,荀林父有為人正直,忠直厚道,對趙盾並非一味逢迎,且對趙盾的專權又略有不滿。前601年,趙盾逝世,破格提拔為人處事圓滑卻不失原則的上軍將郤缺為正卿,荀林父佐之。至前597年初,郤缺逝世,楚莊王趁晉國權利交接之機,率師北伐,荀林父臨危受命,倉促重組三軍即南下與楚莊王爭霸。在邲之戰中,由於荀林父剛剛接收執政,晉軍中並無絕對的權威,加之荀林父其忠厚木訥的本性,中軍佐先轂與荀林父軍前意見不一,於邲之戰中慘敗於楚莊王。晉師歸國,荀林父並未降罪,官居原職。其後幾年,兢兢業業為晉國的復興而奮鬥。荀林父執政的幾年是晉國幾十年來最嚴峻的時刻,但他沒有喪失鬥志,在這樣的艱難中頑強不屈,晉國也漸漸恢復了些許元氣和自信。
范武子
祁姓,范氏、隨氏,名會,諡號武,叫做士會、范會(采邑於范)或隨會(采邑於隨),史稱范武子、隨武子,士蒍之孫,士缺幼子。傑出的政治家,先秦時代賢良的典範。其祖父士蒍為晉獻公謀,盡滅桓莊之族,升為大司空,士氏乃旺。經惠公短暫的低谷後,在文公後期崛起,士蒍幼子士轂屢入六正之列。在其叔父的護佑下,士會躋身政壇。士會為士缺幼子,士穆子之弟,按周禮分封制,不可為宗子,且地位較低。前621年,晉襄公病逝,趙盾欲立公子雍,遣士會、先蔑往秦迎立新君,趙盾背之立太子夷皋,後反攻秦軍,士會、先蔑皆憤而仕秦。秦康公以士會為賢,幸為己用,以士會為謀,攻晉屢屢得手,趙盾深以為患。趙盾以魏壽余以苦肉計賺回士會,士會以其在秦國的優異表現很快便深得趙盾賞識,進入內閣,成為趙盾的得力助手。邲之戰中,時士會將上軍,已察覺晉不可與楚決戰,戰則必敗。中軍佐先榖率師濟河,士會便率上軍七處設防掩護。後晉軍果慘敗,惟上軍得以保全。前594年,荀林父告老,士會執政,便改革政治,將緝盜科條盡行剷除,專以教民勸化為務,益求典禮之制,修晉國之法。時晉之國法為之一新。前592年,郤克見辱於齊,及歸,屢言伐齊,景公不從,士會深以為患。不久士會告老,郤克執政。
郤獻子
姬姓,郤氏,名克,諡號獻。史稱郤獻子,正卿郤缺之子。有輕微的跛足殘疾,這一身體缺陷卻改變了郤克的事業軌跡。前597年,正卿郤缺逝世,中行林父繼任,立刻迎來晉楚之間有一場巨戰,時郤克繼其父之位為卿,輔士會佐上軍。士會與郤缺為世交,少不了對初涉政壇的郤克諄諄教誨。邲之戰前夕,郤克已然看出魏錡,趙旃之流的亂行,估計出晉楚的勝敗格局,便果斷的與士會提前準備,以保上軍不敗。後先榖敗亡,荀林父告老,郤克在短短几年間便升為中軍佐,輔士會執政。時楚正盛,秦晉交惡,齊便是晉國聯合的主要對象。前592年,晉景公遣郤克使齊,因其跛足而見辱於齊頃公,郤克憤,及歸,請景公伐齊,景公不從。郤克愈憤,嗔怒不已,士會憂其遷怒於晉,便告老,慷慨的讓出了正卿一職。郤克執政,開始了其復仇的計畫。前589年,齊頃公伐魯,郤克乘機出兵攻齊,於鞍之戰中大敗齊軍,司馬韓厥幾生擒齊侯。頃公懼,乃遣國佐與郤克簽訂城下之盟。郤克有著傑出的政治才幹與明銳的軍事嗅覺,本是忠君體國之臣,卻為著一己之私,起傾國之兵與齊爭衡。晉霸業中衰,郤克能吸取邲之戰的教訓,團結同僚與部下,較為合理的安排人才輔佐國家,並挫敗齊國的稱霸野心,為晉國的復興奠定了基礎,亦不失為治世之能臣。
欒武子
姬姓,欒氏,名書,諡號武,其名欒書,時人尊稱其欒伯,史稱欒武子。晉國中期傑出的政治家,名帥,名滿天下的陰謀家。祖父欒枝受趙衰薦,入六正,參與城濮敗楚,崤山敗秦等戰役並表現優異。其父欒盾受趙盾之拔擢,亦入六正。欒盾死後,欒書繼,輔趙朔佐下軍,為六卿之末。然而他的上司下軍將趙朔卻很欣賞欒書,曾言:“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邲之戰,欒書謂晉難勝,當退。鞌之戰,欒書將下軍,從郤克伐齊。郤克知欒書之才。前587年,郤克逝世,欒書以下軍將躍為正卿,開始了長達14年的執政之旅。郤克之子郤錡將下軍由於郤克的投之以桃,欒書的報之以李。欒郤兩家相互提攜,共創大業。前583年趙莊姬告趙同、趙括謀晉悼公周子
反,欒書、郤錡作偽證,同滅趙氏,史稱“下宮之難”。趙氏顛覆,晉國高層留下了較多空缺,郤氏之族紛紛躋身晉政,形成了繼趙氏之後又一望族,時郤錡、郤至、郤犨都位列卿士,權勢極顯。欒書雖為正卿,亦感郤氏之盛,心中不快。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晉厲公從郤至之速戰,不納欒書之謀,果大敗楚軍。欒書更忌郤至之才。後欒書製作種種假象於晉厲公,晉厲公亦憎郤氏之專橫,任胥童族滅郤氏。胥童順勢將欒書擒獲,厲公不忍,令欒書官居原職。欒書恐禍將至,聯合中行偃弒厲公。欒書為防晉亂,急遣荀罃、士魴往洛邑迎立公孫周,是為晉悼公。悼公即位後,欒書以流星般的速度消失在晉國政壇。
郤昭子
姬姓,步氏,名至,諡號昭。其名郤至,其祖郤揚封步,以之為氏,故亦名步至,因采邑於溫,時人尊稱溫季,史稱郤昭子。步揚之孫,或為蒲城鵲居之子,與堂兄郤錡、叔父郤犨並稱“三郤”。郤錡是郤克的嫡子,郤氏家族的宗主。郤犨為蒲城鵲居之弟,論輩比郤至高。早在郤克執政時期,郤至就躋身政壇,主要從事對南方諸國尤其是楚國的外交工作。自前591年,楚莊王熊侶崩卒,楚國霸業漸衰,晉楚間也開始尋求和平外交。郤至就在這時擔任外交大使。前588年,晉楚交質。晉國將連尹襄老之屍與楚國公子榖臣交換中軍佐荀首之子荀罃。從邲之戰到鄢陵之戰間,晉楚基本保持和睦,郤至居功至偉,也是其外交才幹的完美體現。前587年,郤克逝世,郤錡繼立為下軍將,郤欒交好。前583年,郤錡與欒書共謀趙氏。趙氏滅族後,留下了較多空擋,郤至乘虛躋身卿士,任新下軍佐。不久,其叔父郤犨亦進入八卿。至此晉國四軍八卿,僅郤氏一族占三席,且三郤異常團結,比之執政的欒氏更為顯赫。前579年,晉楚第一次弭兵,這是郤至的功勳。然而這種會盟並不穩固。前575年,晉楚爆發第三次爭霸戰爭——鄢陵之戰。晉厲公壽曼與楚共王熊審在鄢陵直接對陣。郤至提出不等諸侯聯軍集齊便速戰楚軍。厲公用其謀,果大敗楚軍。郤至的春風得意,三郤的煊赫氣勢引起了正卿欒書的嫉恨。欒書誹謗郤至通敵於楚,誣陷郤至欲以公孫周為晉侯取代晉厲公。前574年,晉厲公任胥童、長魚矯屠滅郤氏。才華橫溢的郤至也隨之玉石同焚
韓獻子
姬姓,韓氏,名厥,諡號獻,史稱韓獻子。韓子輿之子,為戰國時韓國之祖。韓厥力保趙孤
[2] 韓氏未幸於晉文公,逐步淪落。至韓厥,為趙衰所養,故與趙氏相善。韓厥為人正直,趙盾執政,任其為司馬,韓厥以趙氏家臣的身份進入政壇。河曲之戰前,韓厥就以擾亂軍陣為名處死了趙盾的親信,趙盾得知後,未責備,反而大讚其:“秉公執法”,並預言他日韓厥必執晉政。此後韓厥低調為官,恪盡職守,因為家族不夠顯赫而難入六正。前589年,晉軍敗齊於鞍,景公始作六軍十二卿,韓厥將新中軍,算是列入卿位了。景公認為韓厥有國士之風,是為人正直,為臣盡忠的社稷之臣,故景公為政,多從韓厥之言。前583年,下宮之難,趙氏滅族,只有韓厥感念昔趙氏養育知遇之恩,向景公言及成、宣之功,景公乃以年幼的趙武為趙氏繼承人,使其復續嬴姓嗣,趙氏免於亡族。隨後韓厥為臣繼續低調,不顯山不露水,從不參與各卿之間的爭權奪利。前574年,欒書擒厲公,恐為人所鄙,欲攜韓厥、士燮共舉,韓厥怒斥欒書叛逆之舉。欒書無奈只與中行偃弒其君。悼公立,素敬韓厥之賢,乃以之代欒書執政。韓厥達到了人生事業的巔峰,輔佐年輕而又優秀的晉悼公為晉國的復霸大業作著最後的衝刺。前566年,韓厥主動告老,其子韓起為卿,後又為執政,韓氏漸興。
智武子
姬姓,智氏,名罃,謚武。史書上稱作知罃(“知”“智”通),因知氏與荀氏同宗,所以也叫荀罃,即智武子。荀林父之侄,荀首之子,荀庚之堂弟。春秋中期晉國傑出的軍事家,名帥。前597年,郤缺逝世,荀林父執政,以其弟荀首為下軍司馬,荀罃亦在軍中服役。邲之戰,荀林父慘敗收場,兵荒馬亂之中,年輕的荀罃被楚軍所俘虜。其後晉楚關係緊張,荀罃鐵窗中度過了長達9年的囚禁。前588年,晉楚關係緩和,晉國以楚國公子熊榖臣換回荀罃,荀罃終獲釋。回到晉國的荀罃,其地位甚至還不如侄子荀偃。時執政欒書與三郤交惡,各自拉幫結派,黨羽林立,荀罃對欒、郤黨政嗤之以鼻,遭到了欒書、郤錡的冷待甚至壓制。然而前573年,晉悼公即位,可謂英雄識英雄,屢委任其以要職。前566年冬,韓厥告老,荀罃執政。時正值晉楚爭霸的高潮,面對鄭國的望風駛舵,荀罃提出晉軍三分,輪番出擊,襲取鄭國。楚軍進,則晉軍退;楚軍退,則晉軍進。使楚軍欲戰不能,長期疲於奔命。最後楚共王不得不放棄對中原的爭奪。荀罃的疲楚之策,不戰而屈人之兵,成為後世兵家之經典。年僅20餘歲的晉悼公最終得以復霸中原,荀罃之功勳不可磨滅。前560年,荀罃逝世,其侄荀偃執政。荀偃繼其叔父之餘烈,仰仗著晉國強大的國力開始了對秦楚齊等大國的征伐。
魏莊子
姬姓,魏氏,名絳,謚莊,一謚昭,其名魏絳,史稱魏莊子。魏犨之孫,魏悼子之子。其先畢萬、魏犨魏絳獻計晉悼公
皆以勇力侍晉,雖屢有功勳,卻不得卿位。其父魏悼子默默無聞,但其叔父魏顆於輔氏大敗秦軍,堂叔魏錡於鄢陵之戰有功殉國。自此,魏氏稍顯。悼公即位,以才德置百官,魏絳為中軍司馬。前570年,公子楊乾以車亂行,魏絳殺其僕人,楊乾訴於悼公,公怒,欲殺魏絳。魏絳呈書,悼公大慚,知魏絳賢,令其佐新下軍。時戎狄據太行之野,為晉之肋。悼公以“戎狄無親而貪”,欲伐之。魏絳力勸悼公和戎。悼公命魏絳主持和戎。魏絳過不辱使命,順利完成和戎大計,為悼公南下爭霸基本接觸了後顧之憂。後悼公屢用魏絳之謀,頗有成效。悼公與楚爭霸,鄭國反覆,朝晉暮楚。荀罃執政,三分晉軍以疲楚。奈晉連年征戰,民生緊迫,各國皆困苦不堪。魏絳提議:國君以下私人所囤積的財物歸國家所有,而國家將錢財借於困頓之民。一年後,晉國大治,使晉國服鄭疲楚戰略成為了可能。悼公復霸,以魏絳之功大,特將鄭國進獻之“樂之半賜魏絳”。魏氏自魏絳之後,逐步顯貴,搭上了六卿的末班車。
范宣子
祁姓,范氏,名匄,謚宣,史稱范匄,又曰士匄,即范宣子,士會之孫,士燮之子。春秋後期晉國優秀而假公濟私的政客。范氏經過士匄、士燮兩代賢臣的經營,逐步顯貴。鄢陵之戰後,晉厲公愈發驕奢,自以為不可一世。士燮敏銳的察覺到晉國的危機,惶惶不可終日,乃猝死。士匄繼承其父之卿位。不久,厲公被弒,悼公即位,晉國迎來第二春。士匄也在悼公復霸中建立功勳。因悼公刻意的安排,士匄終悼公朝,在上軍將到中軍佐之間徘徊,不甚得志。前557年,秦晉遷延之役,欒鉞與士鞅(士匄嫡子)攻秦,欒鉞亡而士鞅存,欒黶乃驅士鞅,士鞅奔秦國,投奔士雃(士會之子)。自此欒范交惡。前555年,正卿荀偃在伐齊戰爭中病逝,死不瞑目。士匄撫其屍:“侍奉中行吳(荀偃之子)豈敢不像侍奉您嗎?”荀偃仍不閉眼,欒盈(欒黶之子)曰:“您如果死去,我將伐齊之事進行到底,以河神為證。”荀偃乃瞑。士匄看出欒盈之聰慧,有昔日欒武子之風,乃決定對自己的外孫狠下毒手。范宣子執政後,對欒氏進行了報復。前552年夏,欒祁(士匄之女,欒盈之母)告欒盈將反,鼓動晉平公驅除欒氏。士匄仍不甘心,會盟諸侯,明令諸侯不得收留。晉國的霸權竟然在士匄手中淪為家族鬥爭的輔助工具。欒氏無奈留楚,又輾轉至齊國。前550年,欒盈在齊莊公的協助下,回到封地曲沃,召集舊部。4月,欒氏在曲沃突然反叛,殺奔范氏而來。范氏與晉平公合力,戰勝欒氏,反攻曲沃。10月,曲沃人反欒盈。晉亂平得以平定。士匄行事果斷,作風強硬,習以法治國,執政能力極強。但其以國策樹威於家,卻為後人所不齒。也難怪悼公為政15年,終不以士匄為正卿,非其能不濟,實其德不足。
趙文子
嬴姓,趙氏,名武,諡號文(一作獻文),其名趙武,時人尊稱其趙孟,史稱趙文子、晉獻文子。趙朔與趙莊姬之子,傳說的趙氏孤兒的原型。前583年,趙莊姬告原(趙同)、屏(趙括)將作亂,晉攻趙氏於下宮,晉趙氏大宗全族被滅,自叔帶以來創下的家底焚毀殆盡。韓厥請於景公,以趙武為趙氏繼承人,續嬴姓嗣,還其宗邑。悼公即位,以趙武為賢,令其佐新軍,經魏絳、欒黶、韓起禮讓,至前560年,中軍元帥荀罃逝世,年輕的趙武將上軍,僅居荀偃、士匄之下。趙武為人低調,重信義、崇禮讓,有其曾祖趙成子之風,是趙氏再度崛起的奠基人。鑒於幼年悲慘的亡族記憶,趙武只與韓起親善,從不參與卿族之間的爭利仇殺。前548年,趙武繼士匄執政,開始以偃武修文的綱領主持國政,力主減輕諸侯盟國對晉國的納貢,加強禮儀交涉,各國以禮行事。前546年,趙武代表晉國與楚國實現和平弭兵,中原各國間的戰事基本結束。前541年,趙武未滿半百而亡,韓起繼為執政,繼續貫徹趙武的執政策略,為晉國乃至整箇中原贏得了寶貴的和平。
范獻子
祁姓,范氏,名鞅,謚獻,其名范鞅,又曰士鞅,史稱范獻子,士匄之子,春秋後期晉國才幹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士鞅在晉國朝堂活躍長達半個世紀,他的貪得無厭使得晉國霸權在他的手上徹底崩塌。早在前559年,中行偃率12國聯軍伐秦,下軍將欒黶不聽號令,擅自率軍回國,中行偃無奈,命全軍撤退。欒黶之弟欒鉞卻以之為恥,號召軍中勇士繼續攻秦。初生牛犢的士鞅回響欒鉞的號召,攻秦不克,大敗。欒鉞戰死,士鞅得脫。前555年,中行偃伐齊,士鞅從父出征,勇立戰功,表現搶眼。前550年,欒盈叛亂,魏舒欲附之,士匄恐欒、魏聯合,遣子士鞅說降魏舒,魏舒遲疑不決。士鞅果斷的挾持魏舒,成功的孤立欒氏。士鞅之才可見一斑。前548年,士匄死,士鞅入六卿,為下軍佐。前541年,趙武死後,韓起為正卿,六卿不約而同近乎瘋狂對晉國的一切資源進行瓜分。士鞅親於中行氏,黨同伐異,晉政出私門,中原諸侯侍晉無所是從,晉國霸業一片迷茫。前514年,韓起壽終,魏舒執政,羊舍氏、祁氏遭誣,六卿共滅二大夫,魏舒為保君權,化邑為縣。魏、韓、智、趙四家各得一縣,士鞅、荀寅一無所獲,不滿魏氏。前509年,魏舒猝死,士鞅竟撤魏舒之棺的柏木,令以大夫規格下葬。士鞅代魏舒執政,更是利用職務之便使用國家機器為范氏服務,國君形同虛設,不惜犧牲國家利益,使范氏躍居為晉國第一大世卿。前506年,蔡昭侯受子常(楚令尹)之辱,求救於晉國,士鞅趁機發起18路諸侯會盟昭陵,聲言為蔡國伸張正義,合軍伐楚。中行寅向蔡昭侯敲詐賄賂,受拒。中行寅惱羞成怒,乃告士鞅:為蔡氏伐楚,無惠於范氏。士鞅思量中行氏為范氏世交,若為中行氏所棄,得不償失。伐楚之舉作罷,昭陵之會不了了之,天下諸侯大失所望,風雨飄搖中的晉國信譽與威嚴被士鞅最終損毀殆盡。前501年,士鞅死去,荀躒執政。此時的中原已形成以齊景公為首,魯國、衛國、鄭國等為輔的反晉聯盟。在士鞅死後僅僅4年,范氏與中行氏發動叛亂,一場長達8年的浩劫來臨了……
趙簡子
嬴姓,趙氏,名鞅,又名志父,其名趙鞅,時人尊稱趙孟,後人稱之趙簡子,趙武之孫,趙成之子。春秋後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改革家,晉宗室的掘墓人,趙國基業的開創者,他的出現加速了晉國的分裂。趙氏在晉為顯族,曾一度凌駕於眾卿之上,然下宮之難,趙氏慘遭滅族,止趙孤尚存。後趙武為卿,趙氏稍起。趙武、趙成年皆未半百而亡。年輕的趙鞅繼趙成卿士,擔當起趙氏崛起的重任。前519年,周王子朝為亂,周敬王匄流寓於外。趙鞅請命於晉頃公,平定王子朝之亂,在國際上開始嶄露頭角。前514年,韓起去世,魏舒執政,趙鞅多為士鞅所迫。前513年,士鞅脅趙鞅收生鐵482斤將原范宣子之刑書鑄於鐵鼎之上,對“刑不上大夫”的發起挑戰。前509年,魏舒猝死,士鞅執政。趙鞅遭到士鞅的多方壓迫。年輕的趙鞅在士鞅的監視下,無所作為,也看透了晉國國家政出私門的本質,積極準備著未來的六卿間陽虎侍趙簡主
的內戰,並且注意收羅人才和建立根據地。趙鞅敢於打破士農工商的等級局限,大膽的重用陽虎、尹鐸、董安於等志士賢臣以為左膀右臂,又善於納諫,知錯必改;興建晉陽城以備未來的不時之需。前497年,趙鞅欲將邯鄲五百戶遷往晉陽,其族叔趙午不允,趙鞅怒殺趙午。趙午之子趙稷迅速以邯鄲發動叛亂,士吉射、荀寅協助邯鄲氏攻打趙氏,趙鞅未料到范氏、中行氏會捲入其中,寡不敵眾,退守封邑晉陽。三家兵圍晉陽。正卿荀躒及韓不信、魏曼多奉晉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趙氏之圍遂解。同年,荀躒主內,趙鞅主外,隨即對范氏、中行氏的殘餘勢力進行清剿。前493年,趙鞅領兵於二卿戰於鐵(今河南濮陽),以少勝多,大敗鄭軍。入秋,荀躒去世,趙鞅執政。前492年,再次敗二卿於朝歌(今河南淇縣)。逐步將二卿的勢力徹底清除出晉國。二卿為亂後,晉國裁三軍六卿為二軍四卿,而趙鞅則名為晉卿,實專晉權,不斷的出征,不斷的攬權。趙氏之焰燒遍中原,復宣子之興。前475年,趙鞅將死,乃告趙毋恤,他日趙氏有難,晉陽足以依靠。
知襄子
姬姓,智氏,名瑤,謚襄,史稱荀瑤,也作知瑤,時人尊稱智伯,即知襄子,荀躒之孫,荀申之子。荀氏家族華麗的終結者,他直爽、天真、貪婪又可悲,他的戰敗直接導致三家分晉的歷史格局。晉國經過一輪輪優勝劣汰,只剩六卿。智氏自荀罃後,荀朔、荀盈皆早亡,荀盈、荀躒皆未及弱冠便成為智氏宗主,幸於中行吳念及同宗之親,多加呵護,才使智氏能夠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得以保存,至荀躒未成年而佐下軍。荀躒一生小心謹慎,侍奉晉侯,智氏漸興。前497年,二卿為亂,趙氏與二卿火併,荀躒從中取利。前593年,荀躒去世,趙鞅執政。荀申繼其父卿位佐下軍,擇宗子時,智果薦荀宵,言荀瑤貪而不仁,荀申不從,仍立荀瑤。前475年,趙鞅逝世,荀瑤執政。智氏開始其權勢的擴張,荀瑤果不負其父所望,仿趙鞅,不斷的率領晉軍屢立功勳,智氏成為晉國最顯赫的家族,凌駕於三卿之上。前464年,荀瑤伐鄭,酒宴中輕辱趙毋恤。趙毋恤隱忍不發。自此智趙交惡。前458年,荀瑤合韓趙魏瓜分原中行氏、范氏之地,智氏從中獲利良多,更為囂張。自此智氏之強更盛,荀瑤大有並三卿而獨代晉宗之勢。前455年,荀瑤無故索地於韓魏,韓康子韓虎、魏桓子魏駒恐不敵智氏,皆贈萬戶之地。荀瑤又索藺、宅皋狼於趙,趙毋恤不允。荀瑤糾合韓魏攻趙氏。趙氏不敵,退守晉陽。三家兵圍晉陽兩年,仍然不克,荀瑤乃決汾水灌晉陽。趙氏之城不日將破,其家臣張孟談說韓魏反智氏,韓魏皆附議。智果等賢臣多次言及韓魏將反,勸荀瑤防備,荀瑤不以為然。後韓魏引汾水淹智軍,趙氏從城中殺出,內外同舉,滅智軍,殺荀瑤。智氏本可能獨代晉國,卻遺憾的成為歷史的笑柄,惜哉!漢代陸賈嘆之:“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將其與吳王夫差、秦皇趙政比肩,也算是對他一生較為中肯的評價。
趙襄子
嬴姓,趙氏,名無恤,諡號襄。時人尊稱趙孟,即趙襄子,趙鞅之庶子。與其父趙簡子並稱“簡襄之烈”趙毋恤雖生於豪門之家,卻因其母賤而地位低下。但趙毋恤相比於他的那些兄長則顯得更為賢能。趙鞅召眾子考驗,趙無恤顯示出與年齡不相符的雄才大略,趙鞅深感趙無恤是趙氏難得的家族繼承人。於是廢黜趙伯魯,立趙無恤為宗子。前475年,趙鞅壽終,趙無恤代父上朝。趙無恤立兩年即攻滅代地,擴充趙氏。前464年,荀瑤攻鄭,荀瑤要趙無恤攻城,趙無恤拒絕,荀瑤怒,大罵趙無恤。趙無恤固忍。前458年,時荀瑤屢次征戰,智氏正盛,有吞併三卿,獨霸晉宗之勢。趙無恤亦陰御之。前455年,荀瑤向韓魏敲詐封邑,韓魏懼智氏之威,皆割萬戶之邑於荀瑤。荀瑤傲慢索要藺、宅皋狼(趙氏先祖的封地)。趙無恤斷然拒絕。荀瑤惱羞成怒,糾合韓魏攻趙氏,趙無恤退守晉陽。三家兵圍晉陽。趙無恤與軍民同甘共苦,守城達2年之久,荀瑤仍未攻克。前453年,荀瑤乃決汾水淹城。趙氏危矣!趙氏家臣張夢談出城,秘與韓魏約定,共反智氏。三家攻滅智軍,族滅荀氏。晉陽之戰中,趙氏出力最多,實力相對最強,趙無恤代替荀瑤執政。在飽受戰亂之後的趙氏,亦沒有兼併韓魏的能力,三家分晉終成定局。
魏文侯
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即魏文侯,魏駒之子。春秋末期晉國魏氏的領袖、戰國初期魏國的開國之君,優秀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後,晉國三分大局已定。趙毋恤繼荀瑤成為晉國的領導人,三家基於晉陽之戰之友誼,注重修身養性,保持和平。前446年,魏駒卒,子魏斯繼。前425年,趙毋恤崩逝,趙氏發生內亂,魏斯繼任為晉國執政。前423年,韓啟章攻鄭,殺鄭幽公,三晉對外宣戰。前419年,魏氏挺進秦國腹地,築城於少梁,趙氏築城於泫氏。秦攻少梁,不克。秦晉對峙。前416年,魏斯定亂,葬幽公,立烈公,魏氏之盛隱隱甲於三晉。前413年,晉軍大破秦師於鄭。前412年,晉魏擊再敗秦於繁龐。前409年,趙浣、韓啟章猝,趙籍、韓虔立。魏斯拉攏趙、韓,合成三晉聯盟。前408年,晉吳起攻秦,盡奪西河;魏斯將兵,樂羊越趙伐中山;韓虔攻鄭,奪雍丘。前406年,樂羊滅中山,魏斯以嗣子擊為中山君,威懾趙氏。以李悝為相,加大改革力度。前405年,齊宣公及田悼子亡,魏斯帥三晉聯軍大敗齊師於癝丘,順勢殺入齊國腹地,齊僅據長城以守。在經過長達30年的整頓之後,三晉將戰略目標指向了國外。三晉打著晉國的旗號,在魏斯的領導下,將積聚了近百年的能量一口氣釋放出去,把自己通過長期封建制改革後的成果向全天下展現,瓜分中原,對秦國、齊國、楚國、燕國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攻勢,天下所懼。晉國已經很久沒有這樣團結、一致對外,然而今
[3]非昔比,我們此時不由得想起曾經那個號令諸侯百餘年的晉國。讓人不由得感慨:這是晉國最後一次將自己的帥旗飄蕩在華夏大地之上。三晉在近乎瘋狂的掠奪和侵略的同時,不忘記周威烈王。前403年,周王忌於三晉的強盛,冊封魏斯、韓虔、趙籍三人為諸侯,韓、趙、魏三家分晉,魏都安邑;趙都邯鄲;韓都陽翟。晉國名存實亡,戰國開幕。前400年,楚欲與三晉奪鄭,魏斯攜三晉大舉伐楚,楚不能敵,三晉攻至乘丘。楚割榆關以賂晉,晉師方退。魏文侯稱霸中原。前396年,魏文侯崩,其子魏擊嗣位,是為魏武侯,接霸中原。
編輯本段

歷屆正卿

自晉文公作三軍,以郤榖將中軍,郤溱佐之。郤氏在晉軍中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但在朝中,卻以執政大夫狐偃為首。在軍中身為上軍佐的狐偃就不得不服從郤榖。這樣的人事安排作用在於政權與軍權交織,便於晉侯進行有效的控制。到了襄公朝,先且居將中軍,執政大夫趙衰佐中軍,他們兩人都是忠貞之士,晉襄公能夠順利接霸,二人居功至偉。很不幸,這對黃金二人組在同一年死去,幾乎同時的還有元老胥臣和欒枝,以至於襄公倉促間還沒有來得及準備,於是只有等來年重組內閣。前621年,襄公閱兵,先克率先發言:“狐趙之功不可忘。”襄公便以賈季將中軍,執政大夫趙盾佐之。有一次軍政交織,本也算是次不錯的安排,幾天后陽處父歸來,向襄公吹了兩陣風“趙盾賢於賈季”。襄公隨即將趙盾、賈季在軍中的職務調換,趙盾將中軍並身兼執政大夫,軍政完成合一,趙盾成為了朝臣中絕對的領班人。變故還沒有結束,就在當年的年末,晉襄公病逝,託孤於趙盾幾歲大的太子夷皋。此時的趙盾已具備左右君權的能力,襄公屍骨未寒,趙盾便提議亂世立長君,當立在秦的公子雍,公開背起晉襄公遺囑。朝中的二把手賈季不甘示弱,要立在陳國的公子樂,遭到了趙盾的據理反對。賈季不服,秘密遣人去接公子樂,想效仿齊桓公與公子糾例,樂觀的認為公子先到者,先註冊就是國君。趙盾聽說後一不做二不休,半路截之,一網打盡。賈季惱羞成怒,刺殺陽處父,趙盾驅除賈季,終於將朝政大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前601年,趙盾逝世,郤缺繼立。郤缺所繼承的不僅僅是趙盾中軍將一職,還有執政大夫和作為晉國一把手的權威。換言之,自趙盾起至荀瑤終,晉國最高軍政長官正卿=元帥=執政大臣=中軍將(【注】:荀躒之後,只有四卿,以上軍將為尊)正卿一覽正卿姓諡號執政時間
郤榖姬
前633年—前632年
先軫祁
前633年—前627年
先且居祁
前627年—前622年
狐射姑
前621年
趙盾嬴趙宣子前621年—前601年
郤缺姬郤成子前601年—前597年
荀林父姬中行桓子前597年—前594年
士會祁范武子前594年—前591年
郤克姬郤獻子前591年—前587年
欒書姬欒武子前587年—前573年
韓厥姬韓獻子前573年—前566年
荀罃姬智武子前566年—前560年
荀偃姬中行獻子前560年—前554年
士匄祁范宣子前554年—前548年
趙武嬴趙文子前548年—前541年
韓起姬韓宣子前541年—前514年
魏舒姬魏獻子前514年—前509年
士鞅祁范獻子前509年—前501年
荀躒姬智文子前501年—前493年
趙鞅嬴趙簡子前493年—前475年
荀瑤姬智襄子前475年—前453年
趙無恤嬴趙襄子前453年—前425年
魏斯姬魏文侯前425年—前403年
 

執政總結

晉國正卿人數:趙氏3+1人,智氏3人,范氏3人,郤氏3人,韓氏2人,魏氏1+1人,先氏2人,中行氏2人,欒氏1人,狐氏1人世卿執政時間:趙氏45+28年,智氏36年,韓氏34年,魏氏5+22年,范氏17年,欒氏14年,先氏11年,中行氏9年,郤氏9年,狐氏1年不足
編輯本段

大事紀年

前633年晉文公始作三軍,郤榖為中軍將前632年郤榖卒,先軫越級代之。先軫城濮敗楚,文公制霸。前630年晉秦伐鄭,燭之武退秦師前629年文公增設新二軍前628年狐偃卒,趙衰代之佐上軍。年末,文公重耳崩,子襄公歡立。先軫崤山敗秦,接霸中原。前627年先軫戰死,子先且居替其將中軍,趙衰佐之。前626年楚成王頵被弒,子穆王商臣立前625年先且居彭衙敗秦。前622年先且居、趙衰、胥臣、欒枝卒。前621年春,賈季將中軍,趙盾佐之。撤新二軍。陽處父歸,說襄公,趙盾將中軍,賈季佐之。秦穆公任好卒,子康公罃立。8月,襄公歡卒。賈季奔翟,靈公夷皋立。前620年4月,趙盾令狐敗秦,先蔑、士會仕秦。前618年正月,先都刺先克,趙盾殺先都、梁益耳、箕鄭父、士榖、蒯得。前614年魏壽余賺士會。前612年楚穆王商臣卒,子莊王旅立。前607年9月,趙盾弒靈公,立成公黑臀。設公族大夫、餘子、公行建制。前604年秦共公稻卒,子桓公榮立。前601年趙盾卒,郤缺執政秋,胥克有蠱疾,趙朔佐下軍。前600年6月,成公黑臀崩,景公據立。前597年郤缺卒,荀林父執政6月,晉楚戰於邲,晉師敗績。前594年7月,魏顆輔氏敗秦。前592年春,郤克使齊,見辱士會告老,郤克執政。前591年楚莊王旅卒,子共王審立。前589年郤克鞍敗齊前588年景公增新三軍。前583年下宮之難,趙氏滅族。前581年景公據崩,子厲公壽曼立。前578年厲公麻隧敗秦。前575年厲公鄢陵敗楚。前573年厲公滅三郤,欒書弒厲公,侄悼公周立。前569年魏絳和戎前562年晉悼公三駕伐鄭而楚國不能爭,復霸中原。前560年春,荀罃、士魴卒,荀偃執政,悼公撤新軍。前559年4月,秦晉遷延之役,欒黶為亂,迫士鞅奔秦,欒范交惡。前558年悼公周卒,子平公彪立。荀偃湛坂敗楚。前555年10月,荀偃伐齊,勝而未克。前554年春,荀偃卒,士匄執政前552年士匄驅除欒盈。前550年4月,欒盈歸而叛,攻范氏,不克10月,曲沃城破,欒氏亡。前548年士匄卒,趙武執政。齊莊公光被弒,弟景公杵臼立。前546年晉楚二次弭兵。前529年晉昭公主平丘之會,出兵達4000乘,諸侯畏懼。前513年趙鞅、中行寅鑄刑鼎。前506年晉范鞅會盟17路諸侯於昭陵,共言伐楚,弭兵之盟作廢。范鞅表現拙劣,晉霸業驟衰,鄭國叛晉。前497年趙鞅殺邯鄲午,趙稷以邯鄲叛,范氏、中行氏攻趙鞅,趙鞅退守晉陽。晉攻中行氏、范氏。前493年趙鞅執政前489年趙鞅攻滅范氏、中行氏。前475年晉定公午卒,子出公立。趙鞅死,荀瑤執政。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前472年荀瑤犁丘敗齊前464年荀瑤攻鄭,侮輕趙毋恤,智趙不和。前458年四卿分原范氏、中行氏之地前457年四卿驅除晉出公,荀瑤立懿公。前453年韓趙魏共滅智氏,殺荀瑤。前446年魏駒卒,子魏斯繼。前425年趙毋恤卒,魏斯執政,趙浣遷都中牟趙嘉逐趙浣自立。前424年趙嘉卒,趙浣復立。前418年魏秦戰於少梁。前415年秦靈公肅卒,叔簡公悼子立。前406年樂羊滅中山。李悝變法。前403年周王立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三家分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