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氏正骨

時氏姐弟對中醫正骨的見解各有千秋,對傷筋、脫臼、錯位、骨折、意外骨折、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腰背肌勞損、各種慢性頸肩腰腿痛等採用祖傳手法、秘制膏藥、藥膏、理療為廣大患者服務。

1、時氏正骨的由來

源遠流長的時氏正骨療法以"不開刀、不吃藥、康復快、花錢少"的特色,治療骨折、關節脫臼等骨傷疾病,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它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時氏正骨圖片時氏正骨圖片

正骨是中醫治療骨折、關節脫位等運動系統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醫生通過拔伸、復位、對正、按摩等手法,最後用小夾板外固定,治療病人的骨傷疾病。正骨術中的"小夾板固定"屬於中國首創,其後被許多國家效仿。時氏正骨術堪稱中國傳統醫學對世界醫學的偉大貢獻之一。
早在周代,醫療分工上已有專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療,秦漢時期形成基本理論和技術,世代傳承,如《肘後備急方》、《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千金要方》、《醫宗金鑒》中有大量記載。
時氏正骨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完整的治療原則及方法,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中醫這些簡便實用且成本低的療法在長期的醫療實踐活動中為中華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斷傳承發展。其中有些有文獻記載,有些只在民間口耳相傳得以延續。
然而,由於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目前不少醫院、甚至中醫院已基本放棄了這一療法,正宗的正骨術只在北派、南派的不到十家醫院中傳承著。因此,專家們呼籲,不論從繼承中華傳統醫術,還是減輕老百姓就醫負擔角度來看,重塑骨傷治療原則--先用時氏正骨,其次考慮手術治療很有必要。時氏正骨療法的傳承陷入困境,舉步維艱。為繼承時氏正骨這一中華傳統醫術,應儘快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並積極開展相關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以促進正骨術的繼承和發展。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時氏正骨療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郭維淮、孫樹椿、施杞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2、醫院簡介

我院是一個一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擁有CT機、大型X光機、C形臂、新超、B超機、生化儀、血凝儀、血球分心儀、尿檢分析儀、心電監護儀等先進設備。本院是以祖傳時氏正骨為主的創傷骨科醫院,設有專家應診,開展腰椎、關節置換及四肢骨科外殼手術治療,本著患者就是上帝的原則,發揚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濟困扶危、救死扶傷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在全院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時氏骨傷科醫院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骨傷的治療奇蹟,贏得了廣大患者的一致好評,在社會上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醫院占地約5畝,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開放病床100張,在職職工30名,其中衛技人員5人。
建院50年來,在發掘、繼承、創新時氏正骨醫術的基礎上,堅持科教興院方針,圍繞提高醫療質量這箇中心,走臨床研究與實驗研究相結合的道路,在採用傳統手法復位治療骨傷疾病,採用內外固定器具和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骨傷科疑難疾病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學術特色,取得廳局級以上科研成果105項。實施開放帶動戰略,醫院與國內各大醫院和世界各國的學術交流頻繁,促進了中醫骨傷事業的發展。醫院加強管理體制創新,引入現代企業經營機制,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深化內部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強化醫院文化建設,遵循“關愛、卓越、健康、和諧”的醫院服務理念,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多次受國家及省、市的表彰和獎勵。

3、醫院歷史

時氏正骨濟民醫院之所以能夠建立,是因為在民間有了良好的聲譽,在時氏兄弟祖父的時候,時氏正骨就開始流傳,那時候建立的聲譽是其祖父挨家挨戶的走訪和治療所發生的必然結果。因為其祖父熱愛中醫,對中醫研究40餘年,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在其醫療中不斷的進化,加之其對醫學頗有天賦。為了方便患者即使治療,時氏兄弟在1985年建立了時氏正骨濟民醫院,不僅是對其祖先的紀念,還為了宏揚即將失傳的中醫技術,更為了廣大的患者能夠解除骨病的糾纏。 
■ 強調手法治療與自我鍛鍊相結合
時氏兄弟在理傷正骨技術方面之所以有較深造詣,這和他們良好的武功基礎息息相關。他們在臨床療效方面之所以獲得醫患一致的好評,是因為他們一貫重視手法治療和患者堅持自我練功相結合的治療原則。時氏兄弟非常重視“練功”。他們強調的練功,包括醫者與患者雙方。前者要求醫生本人堅持練功,目的在於培養強健的體魄,以期能夠勝任繁重、多樣的臨床治療的需要;後者是要求病人遵照醫囑有針對性地配合體功鍛鍊,進而達到增強體質、加速病體康復過程,鞏固療效和預防復發的目的。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時氏兄弟重視、強調上述原則,並不意味著排除藥物療法。相反,他們對藥物治療也給予足夠的重視,即遵循中醫辨證論治法則,做到內外兼顧,更多的是從病人整體情況出發。他們所用的家傳理傷內外醫方就是根據這個法則制定的,是中醫治病整體觀念在骨傷科臨床的集中反映,也是時氏兄弟理傷續斷治療的顯著特點。
■ 理傷手法
時氏兄弟把他們長期臨床實踐所積累的傷科手法歸納為理筋手法與正骨手法兩大類。前者又分為分筋理筋、彈筋撥絡、搖升降、按摩鎮定;後者則分為接、卡、擠、分、鏇、端、靠。臨症時根據臨床實際需要選擇運用。特別在治療軟組織損傷時,他們非常重視理筋手法與按摩、捏按的合理配合,認為後者手法有理通經絡、摩散腫結的作用,是分筋理筋的輔助手法。同樣,他們在運用正骨手法治療四肢長骨骨折或關節脫位時,也對按摩、捏按手法給予足夠的重視,因為後者手法本身具有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改善肌肉緊張等作用,而有利於骨折的矯正和容易使脫位入骱。值得提出的是,時氏兄弟對助手、學生學習手法的要求甚是嚴格,認為醫者必須做到手法熟練、技巧嫻熟、動作敏捷、辨證施術,方能儘快地為病人解除傷痛之苦。如果機械地拘泥死板手法,非但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甚至還會給病人帶來更多的不適或痛苦。因此,他們要求運用手法必須做到沉(心境沉著)、和(態度和藹)、巧(心靈手巧)、快(手法快捷)。正是基於上述思想,時氏兄弟把數十年所積累的臨床經驗總結為十個方面,稱之為“十要”,即:認識結合思想為要,大膽結合細心為要,診察結合按摩為要,治療以辨證為要,脫臼以合榫為要,骨折以對合為要,敷藥以對症為要,包紮以有效為要,固定以多考慮為要,服藥以配合為要。這些觀點是時氏兄弟理傷正骨學術思想的集中體現。
■ 用辨證思想指導臨床
時氏兄弟勤奮好學,對理傷正骨技術刻苦鑽研,精益求精。
如前所述,時氏兄弟的理傷續斷手法是由理傷與正骨兩大類手法組成,而每一種手法都是針對病體的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八綱辨證思想而設立的。在每類具體手法之間,充滿了辯證思想;每一組手法都體現在治則上矛盾雙方的統一。僅就理筋手法而論,包括分筋理筋,彈筋撥絡,搖升降、點穴鎮定等手法,主要用於軟組織損傷的治療。例如分筋與理筋就有著不同的臨床意義。分筋是重強刺激,屬於破壞性手法;而理筋則是弱刺激,屬於安撫性手法。二者先後套用於肌肉間隙與肌束的病變部位,常在治療筋絡傷患過程中使用。因此,雖然分筋理筋並提,但方法不同,作用各異。分筋是藉助手指的力量,強行分離變硬、僵化、粘連的組織,是解決痕塊的有效手段,對局部組織可以造成小範圍的輕度再損傷,所以他們要求用力不宜過猛,不能操之過急,應循序漸進。
彈筋撥絡皆屬於強刺激手法。兩種手法各用於不同部位,是根據組織結構的彈性張力不同而劃分的。彈筋是拿法的衍化法。它著力範圍雖小但作用力量大,是一種重強刺激,對因跌、摁、閃、凝或風寒侵襲肌膚所引起的痙攣、僵硬、疼痛與功能障礙,有舒腠理、通經絡、解痙止痛的作用。而撥絡手法雖然也屬於強刺激,但它與彈筋相比則是一種小範圍的破壞性手法,介於分筋和彈筋之間,常用於肌腱、韌帶與周圍組織粘連的分離,以恢復其正常的彈性與張力。儘管彈筋撥絡並提,但就其治療作用看,後者是一種相對的弱刺激。
搖升降手法是強力的姿勢性被動運動,是通過關節部位治屈、伸、鏇轉運動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類手法。其中的法與搖法又是兩個特殊的強刺激手法,是運用機械力的槓桿作用,迫使關節周圍組織粘連的分離;而升降法則是通過患者自身的屈伸動作,加快氣血的升降,恢復關節的正常功能,屬於導引療法的一種,其間雖有大升降與小升降之分,但與搖法相比,後一手法對機體的刺激性甚小,屬於輔助性療法之一。
同樣,點穴鎮定手法並提,也體現手法上的辯證觀。點穴是指針在傷科手法中的套用,因指壓穴位與力量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顧名思義,鎮定手法是一種輔助療法,用於各種強刺激手法之後,以強化刺激效果。
各種正骨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機理,也蘊藏著上述同樣的辯證法思想,此不贅述。
時氏兄弟在其著述中反覆強調:在各種手法套用上,“不可拘泥,要靈活辨證掌握”,特別是他們所創用的各種骨傷療法無不遵循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指導,並獲得了許多驚人的成就他們的理論與實踐,學術思想與學術貢獻,為後學樹立了榜樣指出了深入研究的方向。

4、醫院特色

時氏姐弟對中醫正骨的見解各有千秋,對傷筋、脫臼、錯位、骨折、意外骨折、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腰背肌勞損、各種慢性頸肩腰腿痛等採用祖傳手法、秘制膏藥、藥膏、理療為廣大患者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