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寺[河北懷安縣寺廟]

昭化寺[河北懷安縣寺廟]
昭化寺[河北懷安縣寺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昭化寺,始建於明代。坐落在懷安縣懷安城鎮西大街路北,坐北面南,占地面積3820平方米。整個寺院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偏殿以及鐘樓、鼓樓、碑樓等形成,是一處以傳播佛教為主的大型古剎。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大雄寶殿內壁畫相傳為民間畫師任朝所作,面積達一百多平方米,所畫人物五百多個,幾乎包攬了儒、釋、道三教中的主要神、佛、仙。

基本信息

簡介

昭化寺昭化寺
昭化寺,原名永慶禪寺,初創於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原為民間祝禧道場,後因多年失修幾近荒廢,明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開始重修擴建,於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修建成一座十分壯觀的佛教聖地,寺廟落成後上奏朝廷,上賜匾額“昭化寺”,故得名。
河北懷安縣昭化寺,人物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不僅具有考古價值,更具觀賞價值。該寺於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2003年爭取到國家文物局的修繕資金189.9萬元,2004年動工發掘,目前正在逐步發掘、修繕中。

結構布局

昭化寺昭化寺
昭化寺全部建築均為石條基礎,磚木結構,曲檻雕欄,修廊大廈,天王殿大雄寶殿均為歇山頂木結構建築,四面斗拱,玻璃瓦蓋頂,玉龍臥脊,獸頭出飛檐。殿內金像懸山,雕樑畫棟,金碧輝煌。

大雄寶殿是昭化寺的主要建築,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占地面積248.5平方米。進門南牆兩側繪有兩幅高約3米、寬1.5米的鬥神畫,畫著兩位身穿盔甲的武將,左為唐代名將秦叔寶,右為尉遲敬德,精心繪製了秦叔寶尉遲敬德的威嚴形象。殿內東西牆壁和後牆壁繪有近百平方米的壁畫36組,這些壁畫用連環畫的形式,生動地刻畫了佛、道、儒三教諸神,及人間帝後百官、三教九流的眾多人物形象。

藝術價值

昭化寺壁畫人物眾多,內容豐富,形態各異,繼承了唐以來寺院壁畫的傍題形式,把單幅畫內容用水捲雲聯繫起來。畫與畫之間祥雲縈繞,將每幅畫連為整體,使壁畫有了內在聯繫。畫中人物比例勻稱,神態逼真,線條流暢,虛實有度,色彩艷麗,實為我國明代傑出的壁畫藝術珍品。

1930年,挪威畫家斯卡根來張家口一帶傳教,1935年到懷安時發現了昭化寺壁畫,讚嘆不已,1937年臨摹了全部壁畫。昭化寺及其壁畫,是研究明代歷史文物、壁畫藝術和美術史料的重要資料,是明代留給後人的珍貴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

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