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尊王發微

簡介

〖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宋孫復(992一1057)撰。復字明復。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舉進士不第,退居泰山學《春秋》,世稱泰山先生。除秘書省校書郎,國子監直講,仁宗親臨太學,召為邇英閣祗侯說書,後罷黜為州縣佐官,復遷殿中丞,深為范仲淹、富粥所重,石介出其門下,著作有《春秋總論》、《孫明復小集》等。孫氏研治《春秋》,強調明諸侯大夫之功罪,以考時世之盛衰,而推見帝王之治亂,這一思想,貫穿是編之始終。其所論述,前祖唐人陸淳,而下開胡安國,謂《春秋》有貶無褒,大抵以深刻為主。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常秩之言曰:明復為《春秋》,猶商鞅之法,棄灰於道者有刑,步過六尺者有誅,實為篤論。宋儒解經,一反前人,多數觀點與舊說絕不相謀。孫氏此書亦在此列,雖然能辨名分,別嫌疑,於興亡治亂之機亦時有發明,但其雲“有貶無褒”的觀點卻過於偏頗,《四庫全書總目》認為,“知《春秋》者莫如孟子,不過曰:《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耳!使二百四十二年中無人非亂臣賊子,則復之說當矣;如不盡亂臣賊子,則聖人亦必有所節取,亦何至由天王以及諸侯大夫無一人一事不加誅絕者乎?過於深求,而反失《春秋》之本旨者,實自復始”。此書實開後世說《春秋》者,深文鍛鍊之學的先河,由此而論,在經學發展史上亦占有較重要的地位。李燾《續通鑑長編》謂此書為十五卷,實際上乃是別加孫氏《春秋總論》三卷所致。傳本有《通志堂經解》本及《四庫全書》本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