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經解(孫覺)

春秋經解(孫覺)十三卷。是宋孫覺(1028一1090)撰。

簡介

春秋經解(孫覺)〗十三卷。宋孫覺(1028一1090)撰。覺字莘老,江蘇高郵人,少學於胡瑗,進士及第,授合肥主簿,後進館閣校勘,擢右正言,歷知諫院,同修起居注、知審官院。熙寧中因反對青苗法,黜知廣德軍,徙湖、廬等州。元豐中召為太常少卿,易秘書少監。哲中即位,兼侍講,遷右諫議大夫、給事中,拜御史中丞,著《孫莘老先生奏議事略》諸書。孫氏少年起即從胡瑗游,傳其《春秋》之學,其觀點大體以抑霸尊王為主。書前自序云:《左氏》多說事跡,《公羊》、《□梁》以存梗概。今以三家之說,較其當否,而《□梁》最為精深,且以《□梁》為本,其說是非褒貶,則雜取三《傳》及歷代諸儒啖、趙、陸氏之說,長者從之;其所未聞,則以安定先生胡瑗之說解之,此亦為是編內容之大旨。胡瑗《春秋口義》五卷今已亡佚,其有關《春秋》學的思想觀點,唯賴此書以存大概,因此,書中觀點實際上是胡瑗與孫覺觀點的綜合,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周麟之跋曰:初,王安石欲釋《春秋》以行於天下,而莘老之傳已出,一見而有□心,自知不能出其右,遂詆聖經而廢之;邵輯為之作序亦稱:是書作於晚年,謂安石因此廢《春秋》,事實雖未必盡然,但卻可見當時諸儒對此書的重視程度。此書又名《春秋學纂》,《宋史·藝文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均誤著錄為十五卷。有《四庫全書》本,通志堂單刻本及汪刻叢書本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