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說養生

春夏秋冬說養生是作者:王鳳岐編著,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1年6月1日)出版發行。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作者:王鳳岐

出版社: 化學工業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叢書名: “大醫堂”中醫名家養生系列

平裝: 23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122094186, 7122094189

條形碼: 9787122094186

產品尺寸及重量: 23.8 x 16.8 x 2 cm ; 399 g

內容簡介

《春夏秋冬說養生》緊密結合《黃帝內經》的中醫養生思想,分春夏秋冬四大篇展開論述。全書在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的經文要旨基礎上,分別針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以及春夏秋冬四季常見病,將《黃帝內經》“順四時、適寒暑”之四季養生道理進行了詳細的解讀,教會讀者適時養生、擇時養生、順時養生。真正地從老百姓日常關心的及常見的衣食住行上為廣大讀者解讀春夏秋冬的養生智慧。

編輯推薦

《春夏秋冬說養生》:養生就是順天時!過好每一天,健康一輩子。

每個季節對應的臟器都與季節的特點有關,五臟六腑的功能都隨四季變換而盛衰不同,因此在養生上,其側重點就是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養生不能與自然相違背,否則將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本書將《黃帝內經》“順四時、適寒暑”之四季養生道理進行了詳細的解讀,教會讀者適時養生、擇時養生、順時養生,從老百姓日常生活方式及衣食住行上為廣大讀者闡述了春夏秋冬的養生智慧。

◆道術結合將養生大道和養生之術緊密結合,道術相揉。既有養生思想和文化內涵,又有養生之術和具體方法。

◆生動權威言之有據、言之在理、言之有趣。是近年來難得的既權威又生動的中醫養生讀本

◆推陳出新跨越經典和現代,博採眾長,不僅有經典故事、經典處方,更是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貼近生活用談心和說故事的方式,將複雜的中醫養生思想,用通俗的道理闡釋出來。圍繞老百姓的生活常見現象舉例,做到複雜的淺說,簡單的說透。讓人知其一,還能知其二,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以上節選自多家電視台對本書內容的綜合評價!

作者簡介

王鳳岐,著名中醫內科專家,主任醫師、教授,國醫泰斗秦伯朱嫡傳弟子。

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主任,衛生部中醫司教育處處長,世界針灸聯合會司庫,世界骨傷聯合會總監。

從事中醫藥事業及臨床50多年,曾負責組織全國著名中醫專家為國家領導人進行醫療保健,應邀在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加拿大、南美等地進行學術交流及講學,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多次受保健衛生系統、行業協會、銀行高端VIP客戶、總裁班、企事業單位邀請,舉辦多場養生科普類講座,並受邀做客中央電視台《健康早班車》、北京電視台《養生堂》等全國多家電視台進行養生類節目講座和訪淡。

現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炮製與配製考試認證鑑定站站長,中醫之家總幹事,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知名專家,北京大醫堂養生機構首席專家。

目錄

第一篇 春季養生

春三月:養生要講究“推陳出新”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以順應陽氣的生髮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天地陽氣初生的時刻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廣步於庭”,讓陽氣生髮有規有矩

“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有利於“發陳”

不要約束體內的生髮之氣

穿寬鬆衣服、散發才更朝氣蓬勃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春天切不可起“殺機”

“秋後問斬”里的學問

春陽最需要保護,警惕春天裡的“殺手”

春養生:春天要養陽,養生就是養陽氣

春天踏青,順天時令陽氣升

青色入肝經,清明踏青可令陽氣升

為何“中國式情人節”是“上巳節”?

春天巧“滅火”,謹防傷到陽氣

想要“滅火”,先要了解“火勢”

“滅火”原則:實火宜瀉,虛火宜補

子時“合陰”、午時“合陽”,春天要睡好子午覺

子時一陽生,深度睡眠可以養陽

午時陽氣最旺,小憩可育陰養陽

春養肝:春季應養肝,養肝護肝應為先

春養肝,就是養生髮之氣

春氣通於肝,應盜天機以養肝氣

種子生機旺盛,多吃可助肝陽

動動筋骨,肝臟健康無憂

春季食酸多傷肝,養肝就要多增甘

春天要“省酸增甘”

五穀為甘,可養脾胃

“時令菜”合乎陰陽可多食

保肝護肝有妙招,三月茵陳來入藥

三月春風,催發肝病

小小茵陳,保肝功臣

虛則補其母,繞開補肝的“雷區”

迷信“物以稀為貴”,賠了夫人又折兵

“吃啥補啥”不能一概而論

“虛則補其母”,養肝先需補腎

春養病:養生要應春氣,養好生機百病消

為什麼春天是疾病的高發季節

春天陽氣復甦,體內正氣開始衝擊病灶

洗個日光浴,扶陽又固本

春天要學會疏理情緒

“菜花黃,瘋子忙”,春天是精神疾病的高發期

兩招讓你趕走“灰色心情”

“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與健康的關係最為密切

風為“百病之長”,春天更要防風

“春捂秋凍”里的養生智慧

風市穴是人體的“玉屏風散”,為你築起一道“擋風牆”

小心眼病乘“季”而入,春天為你的眼睛買份保險

春天“紅眼病”來襲,為你的眼睛買份保險

小小眼病,用藥之道

小心“倒春寒”,謹防感冒偷襲

倒春寒來襲,當心感冒纏上你

未雨綢繆,預防感冒有妙方

第二篇 夏季養生

夏三月:天地之氣交合,夏季養陽最為“茂盛”

“夜臥早起,無厭於日”,順應天地氣機令陽氣生髮

天地之氣相交,當借天以養陽

“夜臥早起”,學會跟著太陽走

“使志勿怒”,讓陽氣自然舒展

夏氣與心氣相應,心火旺人更易煩躁

“使志勿怒”,當以“靜”字為先

中醫穴位,助你平心靜氣

“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夏天宣洩陽氣以利於“秋收”

“冬不爐,夏不扇”,夏天出汗才是正理

“使氣得泄”,讓陽氣盡情“宣洩”

“動汗可貴”,運動排汗是為貴

夏養長:夏天要順應天地氣機讓陽氣慢慢“長大”

心病還需心藥醫,靜心才是“靈丹藥”

心主神明,情緒波動過大可傷心

一呼一吸,靜心有理

“因暑取涼”不可取,損傷陽氣沒道理

貪圖涼快,小心陰暑來襲

多吃冷飲也會傷陽氣

暑濕致百病:暑濕是夏季養陽的最大敵人

夏當防濕,濕邪是健康的最大敵人

祛除濕氣,食療是最好的辦法

夏季養生,南北有別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南北有別,養生也應“因地制宜”

夏養心:夏季養心,長夏養脾

初夏養生清心火

壯火食氣,初夏當養心

“呵”字養心功與竹葉護心茶

護好心,防止“情緒中暑

炎炎夏季,小心情緒“中暑”

中午小憩,讓你的情緒遠離“中暑”

長夏健脾,才可化生萬物

長夏濕氣盛,濕邪最易困脾

黃色食物+穴位按摩,助脾“一臂之力”

夏養病:夏季是治冬季病的最好時機

夏季治虛寒,首選山藥羊肉湯

事半功倍的冬病夏治療法

虛寒證的通方:山藥羊肉湯

外散風寒的艾灸療法

人參當歸豬心湯,心臟病患者的安神護心湯

夏季養心,防患於未然

人參當歸豬心湯,美味的夏季養心湯

穴位養心,遠離心臟疾病

中暑分陰陽,療法大不同

如“暑”家診話中暑,陽暑陰暑大不同

二豆西瓜皮飲,陽暑患者的理想食品

藿香生薑粥,陰暑患者的良方

葡萄蜂蜜膏,安神去心火的法寶

酷暑當防心火旺

有了肉桂粥,虛火上炎不用愁

葡萄蜂蜜膏,安度夏日的至上法寶

土茯苓龜湯與百部煎劑,裡應外合治腳氣

腳氣不離不棄,小心體內濕氣

多食土茯苓龜湯,濕氣一掃而光

百部煎劑,土茯苓龜湯的最佳搭檔

生薑紅棗粥,夏季腹瀉的剋星

脾臟濕寒,夏季腹瀉

止瀉,當食生薑紅棗粥

手指一按,腹瀉不見,按摩天樞承山可止瀉

第三篇 秋季養生

秋三月:秋氣收斂,養生應循“收藏”之道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秋天要養“收”

秋天防賊風,可保養人體之“衛氣”

防秋燥,應吃柿子、梨等養陰的食物

順天時而養“收”,秋失所養則肺傷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以順應陰精的收藏

從“一葉知秋”講開來

秋養收,起居規律要“與雞俱興”

“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

“收斂神氣,無外其志”,以順應秋氣

“七情”並非無根生,臟腑是催化情緒的土壤

“少言防秋燥”,秋天最好少說話

“使志安寧”,以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

從“愁”字看中國人的“悲秋”情節

風邪、燥邪為秋季傷肺的兩大“元兇”

重陽登高可讓你“解秋愁”

秋養收:“天氣以息”,秋天陽氣開始慢慢收斂

“天涼好個秋”,秋凍里的養生學問

“天涼好個秋”,天氣真正涼爽從秋分開始

“秋凍”有度,才能“不生雜病”

秋天“貼秋膘”,選對食物才能使陽氣“收”

話說“貼秋膘”,秋季是進補的好時節

“貼秋膘”的變化,瓜果蔬菜也受寵

秋食鴨,鴨肉是秋補去燥的首選

秋養肺:秋季養肺正當時

秋天要防燥,莫讓“秋老虎”傷了肺

肺為華蓋,最易受燥邪侵襲

治燥之法,以潤為貴

秋季飲食,“省辛增酸”是準則

秋天的飲食原則是“省辛增酸”

酸梅湯是秋天的最佳飲品

山西菜酸溜溜,吃醋裡面有講究

秋季健肺,運動先行

肺屬金,秋養陰重點在養肺陰

經常拍打肺部,便是讓肺做運動

秋養病:秋燥傷人,秋天應預防的疾病

秋天慎防呼吸道疾病,小小蘆根前來助陣

“鼻為肺之竅”,秋季護肺把好第一關

治療呼吸道疾病,小小蘆根顯身手

“秋瓜壞肚”,秋天一定要護好腸胃

瓜性寒涼,秋初脾胃多為濕邪所困,應少食秋瓜

秋瓜不食可食秋果

足三里是脾胃的保健要穴,經常按摩助你安然度秋

肺主皮毛,秋天更要注意防止皮膚乾燥

燥邪是秋天皮膚的最大敵人

秋菊傲霜可除燥護顏

“早水晚蜜”,讓你的肌膚水靈靈

秋乏來襲,首先要調好脾胃

秋乏來襲,多因脾胃失調

培補脾胃,吹響抗擊秋乏的號角

胡椒溫中散寒,常食也可解秋乏

秋防老寒腿,要做到“雙管齊下”

老寒腿纏上年輕一族

預防老寒腿,做好保暖工作

運動療法,為治療加分

多事之秋,謹防心腦血管疾病來襲

秋天氣溫變化大,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

秋藕可清內熱,是防治中風的良藥

幾招小動作,幫你遠離中風煩惱

第四篇 冬季養生

冬三月:冬季養藏,才是順天意,得天機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以免驚擾了天地陽氣

“無擾乎陽”是冬天的養生原則

“早臥晚起”,作息時間應與天地同步

“使志若伏若匿,”陽氣封藏要有度

冬季養生,莫忘養神

腹式呼吸,助你安神養腎

“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不要使體內陽氣泄漏

“瑞雪兆豐年”里的學問

“去寒就溫”,免得驚擾了體內陽氣

“無泄皮膚”,避免陽氣的耗散

冬養藏:冬季須“閉藏”,藏得住,才能活得長

“水冰地坼”,不要攪擾了天地間的陽氣

冬天埋下種子,來年陽氣才會“發芽”

艾灸,給你的身體添把“火”

“藏”好了,來年春天就不會生病

“民以食為天”,飲食里的養生經

只將食粥致神仙

“冬藏”也須“動”,“小動靜”,贏來大健康

冬季養生,“靜”字當頭

太極“站樁”,寓靜於動的養生方

冬養腎:冬天養好腎,才有“天命年”

冬季養生重在養腎:冬天養好腎,才有“天命年”

養腎即是“養天年”

為什麼強調冬天養腎

走出傷腎的“雷區”

中醫補腎有名堂:陰虛陽虛要分清

養腎,先要摸清“敵情”

“六味地黃丸”與“八味地黃丸”

搓腰眼,讓你的腎強壯起來

中醫告訴你強腎不衰的秘密(一):男人腎虛怎么辦?

耳大,真的有福嗎?

“性趣”索然,並不見得都是腎虛惹的禍

補腎如春雨,潤物細無聲

中醫告訴你強腎不衰的秘密(二):女人腎虛怎么辦?

腎,與女子相伴一生的“密友”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腎虛

煲鍋湯,益腎暖身樂融融

冬養病:冬季養護好你體內的“小火爐”,就能不生病

千古名方肉蓯蓉粥,兼補腎陰與腎陽

腎虛是百病之源

閉藏,冬季的養腎原則

肉蓯蓉粥:治腎虛的絕佳美食

麻黃牛肉蔥薑湯,幫你躲過冬季感冒

小題大做的打點滴治感冒

發汗藥膳:麻黃牛肉蔥薑湯

一穴制勝的大椎穴按摩法

豬肺附子粥,讓哮喘患者安然過冬

哮喘的治本之道

給冬季哮喘把把脈

平息冬季哮喘:豬肺附子粥

天麻燉魚頭自救,抵抗中風來襲

中風高發,構築“防風牆”

天麻燉魚頭,兼治內外風

中風患者的及時雨:十宣穴與神闕穴

生髮陽氣,讓手腳不再冰涼

手腳冰冷與體質有關

姜附燒狗肉,祛除體內惡寒

常按陽池穴,手腳不再冰冷

氣血通達,讓凍瘡望而卻步

陽虛體質者,最受凍瘡“眷顧”

當歸生薑羊肉湯,凍瘡患者溫補名方

血海穴:活血化瘀治凍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